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周围事物的态度(比如喜欢或者不喜欢)似乎是基于我们看到或经历的事情而做出的直观反应。但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揭示了一个更加复杂的现象:我们的态度不仅仅是由我们直接的经验所塑造的,而是更多地由这些经验背后的“关系信息”所影响。也就是说,我们的态度更多取决于事物之间的关系如何。
内隐态度&外显态度
Attitude
人的态度可以分为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两种。外显态度是指人们能够通过内省(对自己的主观经验及其变化的观察)意识到的、自我报告的态度,比如你可能会说“我喜欢苹果”。而内隐态度则是隐藏在人们意识之下的、无法通过内省觉察到的态度,但它可能会反映在行为表现当中,比如虽然你自称喜欢苹果,但你在超市里总是不自觉地选择香蕉。
传统的心理学研究认为,态度的形成基于联想学习,主要通过学习共现信息来获取知识,即如果两个刺激物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一起出现,我们就会更容易把他们联系在一起,比如面包配黄油。
但是,命题学习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它强调了刺激物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即“关系信息”的重要性。例如,闪电和雷声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经常一起出现而被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我们理解了闪电可能导致雷声的这一关系。
关系信息的影响
研究发现,无论是内隐态度还是外显态度,都受到关系信息的主导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在面临与之相矛盾的共现信息时也依旧存在。这意味着,我们对事物的态度并不仅仅基于联想学习,而是更多基于命题学习。
例如,假设一个人经常在吃巧克力的时候听到喜欢的音乐(共现信息),但ta知道巧克力会导致体重增加(关系信息)。尽管巧克力和音乐的共现可能会产生积极的联想,但关系信息(巧克力导致体重增加)可能会超越这种共现信息,影响ta对巧克力的态度。
启示
ATTITUDE
这一发现对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态度有重要的启示。它告诉我们,当我们试图理解或者预测别人的态度时,我们需要考虑更多的上下文信息,而不仅仅是他们看到了什么。认识到人们可能基于不同的信息和事物间关系来形成态度,有助于我们在做决策时考虑更全面的信息。
同时,这个发现也对市场营销、社会工程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比如,广告商可以通过强调产品与积极情绪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展示产品本身,来更有效地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参考文献
Kurdi, B., Morehouse, K. N., & Dunham, Y. (2023). How do explicit and implicit evaluations shift? A preregistered 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co-occurrence and relational inform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4(6), 1174.
作者|君念苏
编辑|容 瑾
排版|君念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