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THEFT
今天你偷窃了吗
“摸鱼”背后的动机及行为
新一代的职场人士经常自我调侃,自嘲为“牛马”,将加班至深夜的996工作制称为“福报”,并将工作间隙的短暂休息称为“摸鱼”。在职场这片广阔的海洋中,每位工作者都像是一条奋力游动的鱼。然而,在学术界,这种行为有一个特定的术语——时间偷窃(time theft)。这不禁让职场人士感到困惑:“我只是在工作中稍微放慢了节奏,难道这就成了偷窃吗?那么,‘摸鱼’是否应该改称为‘偷鱼’呢?”
所谓时间偷窃,并不是指你真的窃取了他人的时间,而是指在工作期间偷偷从事个人事务,例如浏览微博、逛淘宝,或者享受一段“带薪如厕”的时光。
最近,一篇发表在权威期刊上的文章对员工“时间偷窃”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该研究招募了200名参与者,并对他们进行了深入的访谈。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动机导致了不同类型的“摸鱼”行为,而且这些行为并不总是对组织产生负面影响(Hu等, 2024)。
No.1
下面哪种“偷鱼”方式
最符合你的风格?
摸鱼行为
No.2
摸鱼的N种动机
为啥我们总爱“偷鱼”?
摸鱼动机
No.3
摸鱼的动机跟行为之间
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这11种动机是不是都能预测大家是不是爱“摸鱼”呢?研究结果显示,有些动机果然不负众望,比如“印象管理大师”们,为了显得自己很忙,连虚报工作时间都不在话下(别笑,你我都可能干过)。赚钱动机也是杠杠的,毕竟谁不想多赚点呢?而提升效率的动机并不能显著预测摸鱼行为。
如果员工经常寻求逃避任务,那么“摸鱼”无疑已成为他们的日常习惯,从偷偷休息到过度社交,都游刃有余。规范顺从动机则如同一个守规矩的“摸鱼高手”,虽然不常休息,但在虚报工作时间和过度社交方面却毫不含糊。而报复性正义动机者,当他们内心感到不快时,便通过“摸鱼”来发泄,这简直是职场版的“以牙还牙”。
快乐寻求动机的员工更容易出现时间偷窃行为,而减少不适动机的朋友,则更擅长通过调整工作速度来保持舒适。
最后,关于利他动机和维护人际关系的动机,结果有点出人意料。利他动机本想跟非工作任务挂钩,结果却成了虚报工作时长的“帮凶”,这表明,那些出于帮助他人目的而摸鱼的员工,可能在没有明显外部请求的情况下,采取了更为隐蔽的摸鱼形式,如虚报工作时长,以达到帮助他人的目的。而维护人际关系的动机,则成功预测了过度社交和虚报工作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