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关键:受困于社会时钟的你我

文摘   2024-06-09 19:00   北京  




不久前,名为《中国人关键的一生》的视频走红网络。视频中,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毕业的每一年都被不同的人称为“关键期”。抛开幽默化的表达不谈,我们的人生发展的每一阶段似乎都被预设了时间表:18岁要考上好大学,毕业后要有好去处,30岁要成家立业,35岁是职业发展的分水岭……你对诸如此类的“时间表”怎么看?你是否因错过了某个“关键节点”而焦虑、羞愧过呢?


关键节点序列——“社会时钟”




社会时钟是指特定文化所定义的达成一系列人生里程碑(如工作、结婚、生子)的时间线。简单来说,就是“Act your age!”——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在恰当的时间范围或节点达成相应的目标。

社会时钟本质上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社会规范。在特定文化下生活的个体,能够意识到自己所处文化的社会时钟,并且会将自己的年龄和经历与之比对,得到自己是否“准时”的结论。与其他社会规范类似,社会时钟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例如,当个体感受到自己“落后于”社会时钟时,可能会加快动作以使自己尽快到达下一个里程碑。对社会时钟的不遵守,可能会招致他人或群体的批评、排斥,甚至被定义为“失败”。一个相当常见的例子是催婚——“人家这个年龄连孩子都有了,你连男朋友/女朋友都没有!”  

社会时钟带来的影响

作为与年龄相关的社会规范,社会时钟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的成长发展与生涯规划起着指导作用。但在此之外,它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


威胁个人福祉


偏离社会规范与幸福感呈负相关,社会时钟也不例外。较之那些“准时”的人,偏离(尤其是落后于)社会时钟的个体与更低水平的幸福感和更高水平的抑郁相关。

社会时钟的影响不仅限已发生的事实,仅仅是“我可能会晚于社会时钟”这样的想法就能带来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在研究中,当假想自己偏离了社会时钟时,被试会体验到负性情绪,如焦虑、懊悔、羞耻、愧疚等。在对我国博士生的访谈中,研究者也发现担心自己不能完美地执行“读博时钟”是博士生压力的一大来源。


就业与职场歧视


很多组织会偏好年轻的求职者,而对年龄较大者抱有偏见,认为他们“年龄大了”,不再有充沛的精力体力,也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据人民网报道,在就业市场中存在普遍的“35岁门槛”,这一年龄限制在公务员、高校、事业单位乃至大型互联网企业的招聘中普遍存在。同样,那些在特定年龄阶段未达到某些职业成就的员工、快要退休还想拼一拼升升职的员工,也都因为不那么符合年龄规范而面临着各自的困境。此外,由于年龄规范通常规定女性比男性更早退休,研究也发现老年女性在就业中比老年男性遭受更多的年龄歧视。  



如何消解社会时钟的不利影响








更宽松的社会时钟:


有研究调查了中美两国全年龄段人群在进入大学、找到工作、初婚、拥有第一个孩子上的社会时钟,发现美国拥有更加灵活宽松的社会时钟,在偏离社会时钟时也会体验到相对少一些的负性情绪。

当今社会,婚恋、生育方面的年龄规范较之从前似乎放松了一些,但在其他方面的时间规范仍然严苛。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每个人都能接触到诸如“留学申请schedule”、“几月开始投实习能‘卷’过别人拿到大厂offer”的攻略教程,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更严格的时间规范和更多的焦虑——以前可能只是担心毕业找不到好工作,而现在晚了一个月开始找实习就会担心会不会被别人落下。让社会时钟变得更加宽松、包容可能还需要更多人更长时间的努力。

调整观念,接纳自我: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每个人的发展路径都是独特的,合该有自己的节奏和步伐。探索可能性不丢人,偶尔“躺”一下也无伤大雅。尽管个人很难完全从社会规范中独立出来,但如果你受够了被秒针追着跑的日子,不妨从自己真正的需求和愿望出发,走出自己的步调吧~





参考文献:

Pekel-Uludağlı, N., & Akbaş, G. (2019). Young Adults’ Perceptions of Social Clock and Adulthood Roles in the Turkish Population. Journal of Adult Development, 26(2), 105–115. https://doi.org/10.1007/s10804-018-9298-9

Radl, J. (2012). Too old to work, or too young to retire? The pervasiveness of age norms in Western Europe. Work, Employment and Society, 26(5), 755–771. https://doi.org/10.1177/0950017012451644

Zang, L. (2024). Culture and the Social Clock: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Optimal Timing of Life (Order No. 30991236).


作者:容   瑾

编辑:君念苏

排版:容   瑾



人事与组织心理
北京师范大学人事与组织心理实验室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