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天,我们都能够在互联网上看到各种“正能量”行为的新闻报道,例如消防员在休假时碰到危急情况见义勇为、教师主动付出额外的时间精力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等。在此类新闻的评论区中,总是不乏对这个人和这个职业的赞美,但有时也能看到有人直言希望人们不要把突出事迹当作行业标准,尽管新闻中的个例值得称赞,但从事这个职业的大部分人还是普通人。
军人、消防员、医护人员、教师这类对社会贡献很大的职业通常被人们尊崇,社会也乐于宣传和强化他们崇高、英雄的形象。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每天都能看到一些医护工作者不顾自身安危主动奔赴战疫一线救治病人的感人事迹,他们也被誉为“最美逆行者”、“逆行英雄”。这些报道让人们看到了他们对社会的付出和高尚、英勇的形象,也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人们给这些职业打上的“英雄”标签。然而,这种 “英雄”标签给从业者带来了什么影响呢?这些影响总是正面的吗?
图源微博,出处见水印
“英雄”一词自古有之,而时至今日,衡量一个人是否是英雄的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在当代语境下,英雄与道德品质尤为相关,道德正直、利他主义、自我牺牲、无私和乐于助人被认为是英雄最核心的特征。此外,英雄,或者说被英雄化(Heroize)的个人和群体不仅仅是被动地拥有这些道德品质,他们还被认为是主动的、有动力的行善者,就像前文提到的对医护工作者的报道中,“主动”、“志愿”总是被强调的。
责任归因模型(Responsibility Attribution Model)认为,当一个人被认为是自由选择或主动奔向其命运的时,人们会认为他应当对这样做的结果负责,因此自己不必因漠视他可能遭受的不幸结果或不公平对待而感到不安。很多研究都支持了这一模型,如当一个员工表现得充满激情时,人们更容易忽视其遭受的不公平待遇。而当一个职业被英雄化后,人们会认为该职业的从业者具有无私、自我牺牲等英雄的核心特征,从而抱有一种他们会自愿选择牺牲自我利益来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期望,进而减少对他们潜在不公平待遇的关注。
针对上述假设,Stanley和Kay设计了9个研究,基于美国样本探究了职业英雄化的存在与影响,研究发现:
1.
确实有许多职业被英雄化了,这些职业的从业者被普遍地贴上了“英雄”的标签。在本研究的美国样本中,典型的消防员、护理人员、注册护士、美国军人、医生、家庭健康助理、社会工作者、兽医、中小学教师、警察等职业都在不同程度上被英雄化了。
2.
公众对被英雄化的职业的从业者抱有一种期望,即这些人会自愿地受剥削(例如承担无报酬的额外工作)。英雄化程度越高,这种期望就越强。在排除了感知到的职业薪酬和社会地位的影响后,这种效应仍然存在。
3.
如果一个人曾从事过被英雄化的职业,即便其换了份工作,人们仍会对其抱有上述期望,且这种效应被个体对职业的英雄化感知所中介。例如,与普通技工相比,人们会认为曾是军人的技工会更愿意接受穿戴过时的、不太好的防护装备进行工作,更愿意做与本职工作不相关的额外工作等,这是因为人们认为退伍军人比一般技工更英勇(heroic)。
4.
强化某职业的英雄化标签,会使公众更少反对针对该职业的剥削性政策。例如在本研究中,研究者通过写着“教师是英雄”的海报强化实验组被试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英雄化感知,与对照组相比,他们在之后更少地反对针对教师的剥削性政策(如“由于许多学校都面临预算缩减的问题,教师将接受3%的减薪,工作量不变”)。
研究者在研究中使用的海报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研究结果均基于美国样本,在国内未必完全适用。但这些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职业英雄化作为一种积极刻板印象,带来的影响未必是积极的,尽管初衷或许是表达赞誉,但这可能反而会使该职业的从业者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这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现实启示:
1
应更加审慎地使用英雄标签,尽管一些职业常常涌现出英雄人物、道德楷模,但我们应将赞誉具体在某个人、某件事上,应谨慎将这种个体行为泛化成对整个职业的印象和期望。
2
应让公众了解职业英雄化可能对从业者产生的负面影响。人们需要更加关注从业者的实际需求和权益,而不是简单地将他们视为英雄。
参考文献:
Stanley, M. L., & Kay, A. C. (2024). The Consequences of Heroization for Exploit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6(1), 5–25.
作者:容 瑾
编辑:君念苏
排版:容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