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这些形象,哪一种更真实一点

创业   2024-09-10 23:20   海南  

昨天的文章《忠诚要依靠利益去赎买》里面聊到了一个晚清时期非常牛逼的人物。

曾国藩。

面对士气低沉的队伍,关键的时候也是需要利益来换取队伍的忠诚。

在没钱的时候,选择闭上一只眼,假装看不见,让手底下的人,带着队伍出门抢劫去。

然后有人让我写一下曾国藩这个人,恰好以前写过两篇旧文。

提到过几个历史人物,都是大家熟知的,有刘备,诸葛亮,曹操,曾国藩。

角度比较有争议,修改了一些,重发,随便看看。

以前在文章里面写过,刘备就是另一个吕布,诸葛亮就是另一个曹操。

被后台的留言骂得狗血淋头。

看得我都笑了,智商有问题啊这帮人。

在这些人眼里面,刘皇叔和诸葛丞相是不能有缺点的。

就算有,那也不能和吕布曹操一样。

这就很神奇了,在同样都是帝王级别的创业者。

秦始皇是残暴,刘邦是狡诈,曹操是多疑,洪武大帝一样也是残暴。

李世民还把兄弟侄儿干掉,软禁老爸,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之间的事现在都没办法说清楚。

反正就是这个级别的人物浑身上下都是缺点和优点。

甚至是被拿出来说的都是缺点。

每一个要开宗立派的人都是杀伐果断的,不这样,早完完了。

结果到了刘皇叔那里就不行了,不能有缺点。

都是创业登基称王称帝的,怎么其他人一大堆毛病。

刘皇叔就没有了呢。

那他怎么登上帝位的,靠的什么,难道是光靠眼泪和诸葛丞相的才智啊。

其他人称王称帝的时候,为了壮大队伍,稳固统治,干的那些缺德事,都被挖了出来。

但是很神奇的是,到了刘皇叔这里就没了。

难道没有吗。

一样有,事实上,曹魏干的很多事,蜀汉那边也一样干。

只不过在表述的时候用的是另外一种方式。

不干这些事不行吗。

绝对不行。

因为在打仗,打仗最重要的不是文臣的谋略,武将指挥,士兵的善战。

而是后勤,是粮草的供应,是军饷的发放,是利益的分配。

没有这些,谁跟你一块出去拼命啊,队伍早就散了。

在那些历史的人物故事里面,写的都是激昂慷慨,指点江山。

但是请问粮草哪里来,军饷哪里来。

基本上就没写。

因为太残暴,几乎都是靠抢。

在当时的竞争中,曹操能够胜出,就是干了一件很特别的事。

别的队伍,像董卓,袁绍,袁术这些人,筹集军费和粮草主要就是靠抢。

他们把当时的经济干崩到以物易物的程度。

但是这种掠夺式的财政方式是不可能长久的,谁要是能建立稳定的生产式财政,谁就能赢。

东汉到三国的竞争,第一是财政竞争,然后才是军事。

谁的财政体系更加稳定长久,谁就能赢。

在其他军阀主要靠抢的时候,曹操就不一样。

干了一件事,屯田。

正是靠着屯田,提供了稳定的军粮,最后曹魏才赢了。

没有足够的军粮,是不可能招募到士兵,没有人会饿着肚子跟你去打仗的。

当时的条件又乱,农户没有办法稳定的生产,只能谁去种田呢。

就是军队。

这种屯田的做法,看起来简单,好像谁都会一样。

事实上非常的难,因为士兵不愿意去种田。

为了最大限度的挖掘种田的潜力,这些屯田的士兵,在身份上是永久的。

不能在干别的了。

相当于是曹魏政权的农奴,一辈子不但要屯田,他们的后代也要继承他们的身份。

不能在成为自由民。

为了防止在后方屯田的士兵逃跑,他们的妻子儿女都被控制了起来,当做人质。

如果屯田的士兵死了,妻子也不能自由改嫁他人。

只能被分配给其他屯田的士兵,生的孩子还是要继续当农奴。

屯田的士兵如果逃跑,那么他的妻子儿女将被处死。

就是这样,还是有大量屯田的士兵逃亡,太残酷了,坚持不下去。

说曹操是另一个商鞅,没有什么问题。

在这些人的眼里面,一个人要么种田,要么打仗,没有其他选择。

曹操为了能赢,用了极端但是长期的手段搞定了军粮,统一了北方。

那么在刘备那里呢,有没有一样面临军粮不稳定和士兵逃跑的问题。

一样也有。

刘备干的事情和曹操没有多大的区别,最开始也是靠抢。

也一样控制士兵的家属。

在史书上记载过,多少百姓跟着刘备一块走,按以前的说法,是因为他仁义。

完全的胡说八道。

谁愿意背井离乡啊,都是被逼的。

在刘备攻打刘璋的时候,在前面带队的人就是黄忠。

为了避免前线打仗的将领和士兵逃跑,刘备就把他们的家属当做人质控制了起来。

一旦跑路,家属就被处死。

他的兄弟关羽在荆州干的事情也一样,也是把将士的家属控制在城内当成人质。

关羽当时的士兵来源非常分散,那么他们的家属也应该分布分散才是正常的。

能够集中的出现在同一座城内,原因只有一个。

被逼来的。

关羽后来被吕蒙打败,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吕蒙控制了这些士兵的家属,导致关羽前线部队人心涣散。

队伍都崩了。

蜀汉虽然没有像曹魏那样控制士兵去屯田,但是他们会抢人口。

诸葛亮和姜维北伐的时候,虽然没有打赢司马懿。

但是抓了不少了魏国的百姓回蜀汉种田,你要说这些人愿意跟着来的。

谁信啊。

横竖来看,这些称王称帝的人,在竞争的时候,干的事情没什么区别。

要生存,道义先放两旁。

关键是这样的皇叔,这样的丞相,你愿意接受吗。

如果你接受不了,那么在这些人创业成功的时候,你是没有资格跟在旁边举杯共饮的。

配不上。

这么写是为了满足猎奇的心理或者是要诋毁皇叔和丞相吗。

都不是。

他们是什么人,我这种卑微的人是没有资格去诋毁,也没有能力去诋毁。

只是想探讨一下,故事的内容为什么是这样。

既然刘备和诸葛亮干的事情和其他东汉末年的军阀差不多。

那为什么在后来的故事里面,他们变得跟其他人不一样。

是他们刻意改变故事演变的方向吗。

并不是,他们也不能做到。

是后来的人把他们变成了现在广为流传的样子。

这么做的原因,不是因为刘备和诸葛亮很强,而是因为曹操。

是曹操太强,这么做的原因就是为了防止再次出现第二个曹操。

董卓在被干掉以后,汉献帝就从长安跑路到了洛阳。

当时惨的要死,饭都吃不饱,身边的随从跑的跑,死的死,只能混到靠野菜充饥。

曹操后来收留了他,带到了许都。

曹老板这么干,目的跟董卓是一样的,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关键是曹老板后来赢了。

这种人干的这种事,如果不在道义上谴责他,打倒他,那还了得。

那不就是等于承认了曹老板这么干是合情合理的吗。

如果你是个皇帝,从史书上知道曹老板干的这些事以后。

你还会允许这个人在故事里面以正面的形象流传下去吗。

你不能,也不敢。

如果是这样,就等于承认谁的拳头大,谁就可以上来把自己的老板干掉。

然后取而代之。

这种人太危险了,是不允许成为效仿的对象,必须要被加以谴责。

光谴责曹老板还不够,还要必须在他的对手里面,重新树立正面的形象。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再没有人比皇叔和丞相更合适。

而要在故事里面,把这些人的形象固定下来,然后长时间的流传下去。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在古代,识字率低,写故事,印书籍,讲故事,需要付出的成本是比较大的。

有能力,有意愿支付这个成本的,就是当时的皇帝,和他背后的皇权集团。

故事虽然讲的很成功,感动了很多人,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有不一样的想法。

在故事里面,一直得到鼓励的完美形象的皇叔和丞相。

在后来的故事中,也有类似的人,以各种形象跟着出现。

而一直被提防的曹操也同样以各种形象出现了一个又一个。

更多的时候,一个人的身上能同时出现刘备和曹操。

这说明,很多人是不相信故事的。

比如近代以来的曾国藩。

这个人你说他是刘备也行,你说他是曹操也对。

在以前读大学的时候,非常流行曾国藩的成功学。

机场的书店,曾国藩这三个字都是出现在最显眼的地方。

有显学的地位。

各路学者为他站过台,出版过他的家书,家信,给你讲曾氏祖训。

讲曾国藩成功是因为信奉内圣外王,相信王阳明。

相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儒家造就了曾国藩。

然后还给你总结出来一整套曾国藩的修行方法。

坚韧,隐忍,克制,结硬寨,打呆仗。

这些是公开出版的曾国藩的形象,可以讨论,可以流传,可以学习。

如果你是当时的满清话事人,是慈禧太后,应该会非常满意这样子的曾国藩。

因为镇压太平天国结束后,地方督抚个个手握重兵,老佛爷不放心。

曾国藩的湘军带头裁军,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曾国藩。

老佛爷能不喜欢吗。

这种形象的曾国藩什么时候开始流行呢。

是民国的时候,蒋光头非常的欣赏,因为当时也是军阀混战。

蒋的内部山头林立,搞得他心烦意乱。

曾国藩这种内圣外王的形象正好是蒋这个时候需要的。

他想做曾国藩,更想让其他人也做曾国藩。

其他派系的头头会不会信呢。

信个鬼,都是刀口子舔血走过来的。

那些军阀可以跟别人说自己信儒家,军装也可以换成长衫,能办军工厂也能够办大学。

但是做起事来,一定是信法家。

因为他们并不相信蒋光头口中的曾国藩是完整的曾国藩。

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背后,还有曾国藩的另一面。

在当时为了和太平天国对抗,曾国藩组织了家乡的队伍。

以前朝廷是不可能允许一个官员跑回去这么干的。

出现这种事的时候,都是形势所逼。

朝廷允许这么干,没有别的原因,就是没有钱了。

当时天平天国控制了江浙一带,这个地方在明清两朝,都是帝国财政的主要来源地。

占据到了三分之二的财政收入,丢了,等于是要了命。

这点上,跟唐朝的节度使比较像,允许你组建队伍。

粮草军饷当然也自己想办法,但凡朝廷有钱,谁有这个念头谁死。

那作为曾国藩,要实现自己的野望,要建功立业。

要队伍忠于自己,就要搞到钱,没有钱,是带不动队伍的。

当时朝廷因为军费的原因,被逼发展出来了现代财政。

但是远远不够。

这个时候,就要想尽办法搞到钱,收过路费,进城抢,或者去借去骗,都是有可能的。

那你觉得,这样子的曾国藩,在他内心里面是住着刘备还是曹操。

是儒家还是法家。

大概率都是后者。

以前看过一部电影《投名状》,故事的背景大概就是湘军的崛起。

包含着曾国藩,李鸿章这些人的影子在里面。

当时给我最大的震撼是什么呢。

整部电影不讲什么谋略,都是在讲交易,在讲金钱,权力。

将军跟士兵的交易,将军跟将军之间的交易,将军跟更高层的文官交易。

这种交易贯穿了整部电影所有的战役。

当李连杰饰演的男主在攻城的时候,需要组建敢死队。

然后是怎么动员的。

先是把安家费算好,死的多少,活的多少。

打赢以后的奖励是什么。

你跟这些人讲别的有用吗,没用的。

得拿出真金白银,不拿,他们就哗变了。

这是将军与士兵之间的交易。

在将军的内部呢,虽然大家的目标都是一样,都是替朝廷搞定动乱。

但是这个目标一样可以拿来交易。

这个交易的筹码除了进城后如何瓜分的财物,同时也呈现出来了一条食物链。

就是士兵也是拿来交易的。

仗我打,城我攻,人我死。

为了建功立业,自己人也是代价的一部分。

这是打仗,也是算账,但是这一笔账是不会和士兵说的。

在关键的时刻,需要人家拼命做事的时候,你不能把利益摊出来,和大家一起算。

队伍一定会散掉。

权力,金钱,荣誉,不管是那一部分,都要拿出来分享。

不同的对象,分享的利益成分是不同。

对于普通的士兵,权力,荣誉对于他们的诱惑力小很多。

在更高的交易对象那里,需要的就是权力,荣誉。

这两者最终要变现,都需要一定的技巧。

在那些成功学的书和文章里面,讲的都是各种谋略智慧。

都是扯淡的多。

背后交易的那部分,怎么去抢别人的,如何用各种手段去抢。

如何拿自己人去交易的,在那些书和文章里面,鬼影子都没有。

近代湖南人才为什么多,跟办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办教育很费钱,钱从哪里来的,就是当时的湘军带回去的。

两种曾国藩,哪一种才是真实的。

可能两种都是。

你又在瞎说
开个新号,随便写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