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送礼的另一个目的

创业   2024-09-17 16:55   海南  

昨天的文章《节日是腐败的高发期》写了一个关于节日送礼的话题。


表达了一个观点,送礼是一种中性行为,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


在很多时候,会演变成公权力变现的一种形式,在舆论场里面,都是被批的。


但是对于一个具体的个体来说,不建议带着情绪看待这种行为。


不是每一种送礼都是腐败的行为,要用工具化的眼光去看。


这种行为能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以下文章写的都是一些琐碎的的想法,不一定对,看过即过。



晚上见了一个学生,大学毕业4年,在一家银行工作。


背景普通,主要做乡镇的业务。


利润高的,好做的,信用强的业务都划分给了省会,剩下的苦差事才轮到他们。


刚入这一行的时候,赶上扶贫,上面要求金融支持这项事业。


他们负责去放贷,忙活一个月,附近几个村加起来才几十万的业务。


钱少事多,一到还款期就心烦意乱,要上门催还款。


贫困户之所以贫困不是因为缺少资金,是缺少造血的能力。


钱一投下去,经常血本无归,还款能力极差。


省会的单位,拿到的业务,几套房贷够他在乡镇跑一整年,还款信用比贫困户强多了。


在舆论场上被骂死的房地产,到现在为止,在金融行业从业人士的眼里面,至少还是最好的业务。


贷款多,还款强。


风险比那些更新迭代快,名声在外的科技行业小得多。


看到他在搬一些办公用品和生活用品,是在某东的平台买的。


一问才知道他们内部的管理变化很大,以前这些用品采购权是下放,现在都收回去。


买的东西还要经过几家平台比较,谁合算买谁的。


这是在响应降本增效的号召。


我问他效果如何。


他说不错,也很扯淡,吐槽了半天。


在管理上细化,省下来的来钱其实没有多少,真正浪费钱的不是这些办公用品和生活用品。


以前采购权下放的时候,买东西报价会有溢价,但额度没有超出多少。


浪费钱的地方都是在基层员工看不见的地方,然后砍成本的时候,被动刀的也是他们。


现在成本是降了,结果在压缩开支的时候变成了基层员工福利的消失。


每一个基层的员工现在都在骂骂咧咧。


这个矛盾难的地方在哪里呢,某一方的消费是另一方的收入。


表面上看好像这个行业不乱花钱了,但又变成了对员工收入的伤害。


蔓延下去的时候,这些人也不敢花钱,情绪会传递的,收入上没有了安全感,也就只能这样。


你的开支是别人的收入,这里需要的是一种平衡。


造成这种结果是不是决策者有意的。


其实不是。


他们希望的是执行者能提高管理水平,把数字弄的好看一点。


但是回到执行者的角度,要把成本降下来,把数字变的好看,效率最快的,最容易通过考核的就是把员工的收入减少。


哪一块业务人数最多,就砍哪一块,只需要每个人减少一点,效果就出来了。


然后这个好看的数字,责任就落在了基层的员工身上。


他们人数最多。


这些都是每一个大组织的问题。


决策层是一个层级组织,执行层是另一个层级组织。


大家都是由群体组成,虽然都是一个系统的,但是在他们的内部,不同层级组织之间都有各自的利益意志力。


以前写过一篇文章,讲的是皇权和官僚集团之间的斗争。


为了对抗皇权,官僚内部通过长时间复杂的运作,形成了内部的潜规则。


在运行的时候绕开皇权的限制。


其中的一种运作方式就是送礼,在明清两朝的时候就已经成熟化了。


发以前写的文章,图片形式,将就看看。



这些送礼制造出来的人情往来规则,是官员之间的投资成本。


礼物越重,人情越贵,成本越高。


官员要收回成本获利,只能去鱼肉百姓,才能把成本转移出去。


这也就是皇权为什么要打击送礼的潜规则。


作为皇帝的代理人,官僚系统在帮助皇帝从百姓身上汲取资源的同时,也会从中捞取一笔。


官员拿的越多,皇帝拿的就越少,因为百姓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


历代谴责打击这种送礼,人情往来本质上并不是为了打击送礼的本身。


皇帝对送礼这种行为并不反感,他们自己收的更多。


他本人,嫔妃,太后等人的生辰时候,也是他们收礼的时候。


来者不拒,有些官员都被他们勒索到无语。


皇帝真正害怕的是官僚之间通过送礼,形成顽固的利益集团。


他能收拾一部分,但是不能收拾全部,还要指望这些人干活。


只要这些官员遵守他制定的规则,就没有办法凝成一股绳,在组织形式上会被皇帝分化。


打击送礼,遏制人情往来,就是减少官员内部之间的利益输送。


减少他们形成利益集团的认同感和相互信任的程度。


最根本的目的还是避免这些官员形成新的组织,提高跟皇权的对抗力量。


表面上这是在皇帝追求官场廉洁,吏治清明。


另一个目的是在消灭影响他统治的力量。

你又在瞎说
开个新号,随便写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