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成对”到“自然天成”
——读《文心雕龙》“丽辞篇”第三十五
闫缜尔
讲究对偶,是我国文学艺术独有的特色之一;对偶的构成,显然与汉字的特点有重要关系,对偶是骈文主要的写作手法。《文心雕龙》便是用骈文写成的,因而刘勰对“对偶”的看重自然非同一般,而且专列“丽辞”一篇加以论述。
在刘勰看来,自然赋予万物都是成双成对的。“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因为这种“自然成对”的规律,所以事物就不可能孤独形成。“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经由人心产生的作品,作者对各种思虑的安排处理,要使得前后上下配置得当,自然就形成了对句。也就是说,文章上的“自然成对”,是与事物的自然成对相适应的。一篇好的文章、好的词句,不仅自然成对,而且应该是自然天成的,看不出人为斧凿的痕迹,这便是“丽辞篇”所要表达的主旨。
“丽”,即耦,也作偶,就是双、对的意思。丽辞,即对偶。
对偶的格式,大体上有四种。第一种,言对。即文字的对偶。因为这样的对句是由内心组辞而成,是比较容易作的。比如:司马相如(字长卿)的《上林赋》中的句子:“修容乎《礼》园,翱翔乎《书》圃。”(用礼来修饰容仪,在书中遨游学习。)
第二种,事对。即用典的对偶。因为是征引前人故实成对,因而是比较难作的。比如宋玉《神女赋》中的句子:“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毛嫱遮上衣袖,不足法式;西施掩住面容,比之逊色。)
第三种,反对。即意义相反的对偶。比如:王粲(字仲宣)《登楼赋》中所说:“钟仪幽而楚奏,庄舄(音戏)显而越吟。”(钟仪被囚禁在晋国,仍然弹奏楚声;庄舄做高官于楚国,病中仍发出越吟。王粲是用被囚和官显两种相反的人,来说明“人情同于怀土”,所以,“反对”是比较好的。
第四种,正对。即意义相同、性质相似的对偶。比如:张载(字孟阳)的《七哀》诗云:“汉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汉高祖怀念家乡枌榆,光武帝怀念家乡白水。)这一出句和对句都是说帝王怀乡,是较差的。
总之,无论言对事对,都各有反正两种。那么,一般来讲,“言对为美,贵在精巧。”即美好的言对,以精巧为贵。这是比较好理解,也是比较易作的。至于高明的事对,必求其恰当。(“事在所先,务在允当”。如果两事相对,优劣不相称,就像驾车,左边是良马,右边是劣马。如果所写事物是孤立的,没有什么和它相对,就像只有一只脚的夔(传说中的一种独角兽)跳着走路。
“必使理圆事密,联璧其章;选用奇偶,节以杂佩,乃其贵耳。”就是说,必须做到事理圆合,对偶精密,有如双双璧玉的章彩;并交错运用偶句和散句,就像用各种不同的佩玉加以调节,这就是完美的丽辞了。
这种完美的丽辞,实则就是“自然天成”的章句。这里还特别提出迭用奇偶,强调偶句和散句交错运用的写作手法。“玉润双流”,无疑将“自然天成”的文章更加增添色彩。
刘勰生活的时代,正值骈文盛行。随着文史沧桑迭代,骈文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但是,对偶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却代代相传,至今不断完善。今天人们运用对偶这种修辞手法,通常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思维性格的特征,是具有汉民族特色的修辞形式。在现当代作家的作品里,我们经常会遇到对偶的修辞手法。
比如,在《故乡》一文中,鲁迅讲述了自己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当地文化的思考。他以“井井有条”、“春满三巷,云一水后”来形容故乡的景象。这些对偶句不仅描绘了故乡的安详和美丽,也表达了他对故乡那种秩序和和谐的怀念。
还比如,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这句便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以工整的句式、和谐的音韵,描绘出了一幅宁静而祥和的冬日画卷。
再比如,巴金的名句:“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未来的日子如梦幻,被希望照亮了。”这句话通过“过去的日子”与“未来的日子”,“轻烟”与“梦幻”,“被微风吹散了”与“被希望照亮了”三组对偶,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未来的希望。
简练而富有韵味的对偶,往往能够在简短的语句中传达出深远的意义。当然,这与其他修辞手法也是分不开的。多种修辞手法娴熟运用,才是文章自然天成的必由之路。
2025年1月4日
读写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