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十月书简
闫缜尔
十月是中秋也是晚秋,她见证了全部的收获,也看到了成熟后的凋零。在读书人的眼里,她更具有象征意义,因为人生到此,珍惜每一天的日子,就像轻轻地翻动书页,不能草草而过。读书和写作,是一对孪生兄弟。罗曼•罗兰的一段话感动了我:“我为什么写作?因为我不能做别的事。因为,即使我不在纸上落笔,我也会在脑子里写作,让脑子思考。因为写作是我自言自语和行动的一种形式。因为写作对于我来说,就是呼吸,就是生活。”我还悟到:维系在读书和写作兄弟之间的一座心桥,便是思考。思考,令我们的读书显得有分量,由此的写作也会不一般。
壹:《文化与日常生活》
(作者<英>戴维•英格利斯;翻译张秋月、周雷亚;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这是一部当代西方文化社会学研究著作。它首先表达的是这样一种观念:要理解日常生活,我们就要明白,日常活动的形塑,不仅受个人社会地位的影响,而且受人们身处其中的文化情境的影响。这就是我们常常讲的“以文化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观念往往是日用而不觉的。作者把那些形塑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同时又被日常生活所形塑的各种文化模式,糅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梳理。虽然着眼的是西方社会,但从社会学角度而言,不无启发和借鉴意义:有助于我们提升日常生活的文化自觉。
贰:《沈从文九讲》
(作者张新颖,译林出版社2021)
当我在凤凰古城沱江畔徘徊又徘徊,再来读这本书,增加了许多生动的现场感。造访沈从文旧居,我是怀着这样的心情:一个偏僻之地的“乡下人“,一个高小毕业的军中小兵,是如何成为享誉世界、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家的,尤其是他及他的作品在沉寂了多年之后,何以又为文坛所瞩目。实地造访加上阅读这本书,我遇见的是一个与河水通灵的大作家,一个有智慧的思想者,一个可以与之倾诉的老朋友。
叁:《诗词格律十讲》
(作者王力,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这是一本旨在普及诗词格律基础知识的小册子。堪称“诗词格律初学必备手册,语言泰斗经典普及著作。”古人讲“诗文”,把“诗”列于“文”之前,一方面,大概是诗在先,文在后;另一方面,我以为诗歌创作应高于文章写作,或者说,是文章写作的基础。而诗歌创作,尤其是诗词创作于今人而言,是一种难度很大的创作。一难,难在意境,即内容创作上的难度。二难,难在韵律,即形式上符合平仄对仗要求的难度;三难,难在格局,即创作者气吞山河的气势、海纳百川的胸襟。作者的格局,实在是诗作功夫之外的功夫。
肆:《罗曼•罗兰读书笔记》
(作者<法>罗曼•罗兰;翻译郑克鲁;商务印书馆2021)
罗曼•罗兰是法国杰出的小说家,也是位优秀的散文家。他的读书笔记,被认为是他的散文作品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充满睿智和真知。托尔斯泰是他的第一位导师,把他引入文坛。从托尔斯泰那里,他受到启发:“艺术魅力不是思想本身,而是蕴藏在艺术对于思想的表现之中,蕴藏在个人风格、艺术家的印记和他生命的气息之中。”罗曼•罗兰踏上文坛,最先写作的是剧本。他的楷模是莎士比亚。他认为莎剧中的“怜悯态度”,以及重视真实的创作风格,是其鲜明特征。罗曼•罗兰从歌德那里领会到要积极向上,不断把握变动的世界;要毁灭旧我,获得新生。阅读他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就能强烈感受到这一点。
伍:《智人之上:从石器时代到AI时代的信息网络简史》
(作者<以>尤瓦尔•赫拉利;林俊宏译;中信出版社2024)
本书作者2016年曾出版《未来简史》,指出各种新信息技术对于人类造成的一些危险,强调历史真正的主角一直都是信息,而非智人。作者在这部新作中指出:权力已经从人类转到了算法手中。在当今世界,信息成为一种武器。强调人类过去的所有发明,都只是在为人类赋予更强大的力量:过去的新工具无论多么强大,使用的决定权都握在人类手中。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不是工具,而是能够做出决策的行为者。为了证明这一道理,作者从三个方面逐级加以论证:一是回顾人类信息网络的发展历程,有些冲突的成因,往往是信息网络的类型不同;二是人类正在创造一个全新的信息网络,根本的不同是一种从生物到非生物信息网络的转变;三是探讨了不同类型的社会应对非生物信息网络的威胁与承诺的可能性。作者所持的悲观论调,足以引起世人的反思,无疑在人工智能畅行天下的时代,为人类的思考注入了一针清醒剂。
陆:《美学是什么》
(周宪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通过引领读者“看风景”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解读了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丰富内涵和外延。首先从生活现象和一门学科两个维度认识美学。接着举要说明“初发芙蓉”和“错彩镂金”两个中华美学传统;美与崇高为主题的西方美学。美学发展到现代,以杜尚《喷泉》的诘难为分界,美学发生转向,成为艺术哲学,而且形成四要素说,即世界、作品、艺术家和欣赏者。归结起来,美学的作用体现为对于日常生活的塑造上。也就是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精神提升上。而美学精神,首先是一种游戏精神,其次是一种超越精神,再次是一种和谐精神,再次是一种宽容精神,最后还是一种独立精神。
柒:《奠基路上》
(作者商国华,沈阳出版社2024)
这是商国华工业题材创作上的又一部长篇报告文学,是一部向新中国75周年华诞的献礼之作,是一部闪烁着时代精神的长篇叙事诗。作品以宏大的创作视野,全景展现了沈阳大工业发展的时代画卷;以赤诚的家国情怀,深情讴歌了沈阳人民勇立潮头的精神气概;以生动的详实叙述,形象塑造了最美沈阳人的文学群像,很值得奋进中的沈阳人阅读。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时代精神,不仅能增添投身实践的动力,也能享受文学的氤氲,更能产生对历史的无比自豪和对未来的无限畅想。
捌:《沈阳百咏》
(作者<清>缪润绂;徐光荣、孙丕任校注;沈阳出版社2009)
缪润绂(1851—1939),沈阳人。“往家居时,常就风土人情成竹枝词百章,号曰《沈阳百咏》。”竹枝词是诗体中的一种,起源于古代巴蜀民歌,七言绝句,语言通俗,音调轻快,多用于歌唱爱情或描写某一地区的风土人情。《沈阳百咏》前半描写风土,后半描写人情。而描写风土以四季景致为主。比如:“悬灯结彩供三官,钟鼓楼头起壮观。绝似东洋开蜃市,云霞出海散春寒。”(《供三官》第十三首)描写的是100多年前四平街(今中街)的元宵之夜。“年节催人典质忙,轻车早晚送皮箱。阿侬转为衣裳贺,得住高楼大瓦房。”(《典质》第六十二首)描写当年富裕之家过年花销太过,不得不典质衣奁的场景。此书可谓了解近代沈阳历史文化的一扇文学之窗。
玖:《风雨赋潇湘》
(作者王鲁湘;海天出版社2017)
这是一部湖南本土艺术家的艺术评论集。王鲁湘是湘人,深受潇湘文化的浸染;又是一个被媒体公推的“知道分子”,眼界自然不受一域之囿。此书“完美阐释了丹纳的艺术哲学,是一种西方艺术批评方法在中国最成功的应用。”此论自有其理,但同时也读到,评者走进诸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和美学境界,彼此能够产生共鸣的泰半还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比如,他与黄永玉的访谈。黄永玉谈读书,须臾不可离,在书里滚出艺术创作的直觉,自然让读者联想到了庄子的“逍遥游”。作者勾勒出的“湘人的经世致用、忠诚血性、忧国忧民、自强不息的种族共性”,不也正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中走出来的一个地域缩影吗。
拾:《张鸣说历史:大国的虚与实》
(作者张鸣,群言出版社2015)
这是一本通俗的学术历史读物,收录的是作者读史中的一些偶感。一个大学政治学教授,借助于历史上的一些故事来讲道理,就为其道理披上了一层“历史佐证”的外衣。从历史的烟云中耙梳的一个又一个故事,是为了说明现今依旧存在的类似现象,是以史观今,也是以今观史,似乎在轻松的愉悦中,增加了一些见识。但是透过一篇篇随笔式的文字,突然就读出了一种沉重感。回头翻看他在“序言”中说的话:“中国的文明,说没有中断,也许只在纸上,在社会的层面、人的层面其实早就断了,我们旧的文明丢了,新的文明还没有确立。更可怕的是,还不知道想不想确立。”这样的“虚实”之感,属实是让人流汗的。
2024年11月2日星期六
读写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