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千古事,余韵须悠长 ——读《文心雕龙》隐秀篇第四十

文摘   2025-01-11 19:27   辽宁  



文章千古事,余韵须悠长

——读《文心雕龙》隐秀篇第四十


闫缜尔



《文心雕龙》“隐秀篇”,论述的是文学创作中“隐”和“秀”"两种特点。


刘勰开篇明义:“夫心术之动远矣,文情之变深矣,源奥而派生,根盛而颖峻,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文学创作的运思活动无边无际,作品的内容也就变化无穷。源远就流长,根深就叶茂,所以优秀的作品,有“隐”“秀”两种特点。


“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所谓“隐”,就是含有字面意义以外的内容;所谓“秀”,就是作品中特别突出的句子。“隐”以内容丰富为工巧,“秀”以卓越独到为精妙。这是古代作品创造的佳绩,作者才华的集中反映。


“夫隐之为体,义主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音蕴)珠玉也。故互体变爻,而化成四象。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圆。始正而末奇,内明而外润,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矣。”“隐”的特点,是意义产生在文辞之外,含蓄的内容可以使人触类旁通,潜藏的文采在无影无形中生发,这就如同《周易》卦爻的“互体”变化,也好似江河之中有珠玉蕴藏,“互体”和爻位的变化,就形成《周易》中的四种卦象。珠玉潜藏在水中,就引起方圆不同的波澜。这种作品初读起来感到正常,最后才发现它的奇妙;其含意明确,表现形式却很圆润。这就使人玩味无穷,百读不厌。


“彼波起辞间,是谓之秀。纤手丽音,宛乎逸态,若远山之浮烟霭,娈(音峦)女之靓容华。然烟霭天成,不劳于妆点;容华格定,无待于裁熔。深浅而各奇,女农纤而俱妙。若挥之则有余,而揽之则不足矣。”“秀”的特点,就如文辞中涌出的波峰。它像纤丽的手奏出佳音,表达了宛然在目的超逸情态;又若远山漂浮的云烟,像美女妆饰的容貌。但云烟乃自然形成,不须人工妆点;人的容颜形貌有定,也无须强加修饰。天然的云烟,或深或浅都各有奇态;天生的容颜,浓妆淡抹都各得其妙。如能发扬其天然,就奇妙有余;要是加以雕饰,就反而奇妙不足。


作者在立意上,力求创造奇特,常常在沉静中进行极度地深思;在创造工巧的文辞上,一定要达于尽善尽美,经常沉迷在美好的辞藻中思索。作者苦思呕出了心胆,还不足说明其用心的艰难;说成年累月地熬炼,又怎能形容其写作的困苦?这样写来,就可把独特的意义潜藏在文辞之中,而使平庸的读者迷惑不解;显露于文辞之外的锋芒,使高明的读者惊叹叫绝。性格酝藉的人,读到含蓄之处十分满意;性格明锐的人,读到独特的句子非常喜悦。如果描写云霞,并不逊色于自然之美;刻绘花草,也无异于神力的巧匠了。要是作品缺乏含蓄,就像老书生没有学识,有的读之一目了然;如果没有突出挺拔的句子,就像富贵之家缺少珍宝,有的细加推敲便黯然失色。这都由于作者才力不足,也有愧于从事文学创作。


若说“隐”的特点,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乐府古辞的《饮马长城窟行》,都写得文词哀怨,意旨深厚,并且兼用比兴方法。要辨别“秀”的句子,如:“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常常害怕秋天到来,凉风驱散了炎热的天气,情意悲伤而文词婉转,这是写一个普通妇女的哀愁心情。“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寒冷的北风翻卷着秋草,边塞的战马怀念着家乡,气氛凄凉而其事感伤,这是写戍卒久留他乡的哀怨之作。


刘勰认为,大凡一个集子最优秀的作品,还不到十分之一;一篇文章中最突出的句子,也只有百分之二。这种极少的篇章和秀句,都是思考得当而自然形成,并不是苦心推究得来的。有的以隐晦不顺畅为深奥,虽然深奥但不是含蓄;有的以刻意雕琢求得工巧,虽然工巧但不是秀句。由此可见,自然形成的巧妙,就如草木闪耀着光华;由修饰文辞而造成的美好,就像丝绸染上了红绿彩色。大红大绿染成的丝绸,颜色很浓而过分鲜艳;光华闪耀于草木,颜色浅淡而光彩明丽。含蓄的篇章之所以能照亮文坛,独特的秀句之所以能光大艺苑,就是这个原因。


写了这么多,作者只说“隐”和“秀”的好处,至于如何去“隐”,如何来“秀”不见明言。显然,这一篇章的结构与往篇不同。大概是因为原文有所缺失,为明人所补的缘故。


“隐秀篇”对后世影响很大,龙学专家也非常看重这一篇,认为它是中国古典意境说的滥觞,而且在刘勰论述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进一步阐发。比如黄侃先生就认为:“隐秀篇”开篇就讲“文之英蕤,有隐有秀”,所谓“秀”,其性质是“实”,是“显”,是独拔,是卓绝;所谓“隐”,是“虚”,是“藏”,是不显露,是内在。“隐”是“秀”的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基础,“秀”是“隐”的内容的自然表现或流露。一方面是“隐”待“秀”而明,另一方面是“秀”依“隐”而深。倘若“隐”而乏“秀”,则流于晦涩、暗淡;“秀”而不“隐”,则流于轻绮、浮靡。还如汤用彤先生所言:“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是“隐秀篇”的主旨。


我认为,《文心雕龙》通篇讲的都是古典文论。如果从哲学、美学的角度加以深析,其他篇章并不次于“隐秀篇”。今人研习“隐秀篇”,特别是为文章写作所借鉴,毋宁把它仅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加以揣摩。


照我的理解,解析文章“隐”的特点,无非是文章的艺术性问题。如果用我始终强调的理论性、现场感、个性化的文章标准,艺术性恐怕要归之于现场感。就是对言不尽意与言外生义关系的把握。有些文章是需要直白的;当然直白并不等于明白,艺术性地表达也能做到明白。这个“明白”就是言不尽意的明白,给读者留下进一步思考的空间;或者说不要把话说绝、说到底。同时,还要使读者顺着作者的思路去思考。做到这一点,方是高明。另外一方面,文章也不能太散,让人感觉不知所云。文章的主旨、立意不能轻易变更,大有一气呵成之势,方显深刻。


解析文章“秀”的特点,大概就是人们通常讲的“金句”。所谓“金句”,便是发前人未发之声,言他人未言之语。“金句”是为文章主题思想服务的,如此才会有生命力。如果离开了通篇所要表达的思想,所谓的“金句”也就减去了许多成色。


总之,“隐秀篇”启示我们,写文章要讲究艺术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要见到波峰,见到浪谷,见到隐思,也见到显秀。一言以蔽之,文章千古事,余韵须悠长。




2025年1月9日

读写坊







读写坊
闫缜尔书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