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书单
闫缜尔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作者张旭东,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全书虽然讲的是比较深奥的理论问题,但因为有学术讲演的现场感,读起来并不显得生硬和滞碍。这本书的写作目的,一是从反省德国的历史和德国近现代哲学的发展来考虑中国问题;二是提出“文化政治”概念,把一些隐藏在学术规范化或者学术内部的理性化、技术官僚化趋势所掩盖的基本问题再一次提出来;三是怎样在非常强势的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化过程中,考虑中国文化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认同的问题。读这样一部长达600余页的学术著作,颇耗时费力,但受启发的程度也不一般。
——《读书这么好的事》,作者张新颖,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通过一篇篇短文和一篇激情的演讲,引领读者一起寻找阅读的情趣,表达对那些读过的书和书的作者们的敬意。“读书这么好的事”,主要说的是读书是人们一种基本的精神活动方式。而作为一种精神活动方式,总免不了会有忧愁和喜乐。作者所要表达的就是一种如何去忧增乐的精神旨趣。给人的启发是,读书之好,并不仅仅是与书的交游之好,而是通过读书使人产生与社会、与文化、与人生的深刻的带有憧憬的互动。基于此,要有所选择地新读、重读、细读、深读那些能够提升精神境界的好书。
——《和合中国》,辽宁美术出版社(2022)。作品以同名主题文物展的实物为主导,以解读中华“和合”文化和“和合”精神为主题,从天人合一、人心和善、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方面运用彩陶、青铜器、瓷器、丝绣、书法、绘画、古籍、碑刻拓片等历史文物载体,集中展示中华民族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和谐相处、共生共存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这部图集形、神、气兼具,主题鲜明,结构清新,印刷精美,解读简洁,其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实现了较为完美的融合。特别是一些珍贵文物图片,久久凝望,文化絪缊挥之不去,传统根脉昭然乍现,令人叹为观止。
——《王小波传》,作者房伟,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3)。这是一本详细介绍作家王小波生平轨迹、文学创作及世人评价的严肃的传记文学。然而,作者是带着深厚的感情向读者展示这一切的。正如“后记”中所写:“他在时代飞奔的旅程上,不过是窗外一棵高大而古怪的树木,孤独地站立在一片灌木丛中。”就文学本身而言,王小波创造了一个奇迹。一个作家成长过程中的艰难曲折,本身就是这一“奇迹”的体现。王小波作品的广泛传播,本身也说明了当代中国社会对“另类”作家的包容,是文化多元现象的的一种呈现。无论作家作品的社会意义及创作风格如何不同,其真诚的态度都是令人敬慕的。这本书“立体”地展现了王小波短暂的文学一生,不仅记述了他文学成长的心路历程,不同时期作品的主要内容,而且客观叙述了他“身后”来自各方面的不同声音。
——《易学今昔》,作者余敦康(1930-2019),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作者从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入手,系统梳理了《周易》由《易经》和《易传》组合而成的历史源流,简明扼要介绍了《周易》所蕴含的儒道互补的思想精髓和价值理想,重点分析了《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六艺之原”的中华元典,对中国政治文化、伦理思想的影响。特别指出《周易》作为一门智慧之学,古人多半是用“玩”的读法来读的。“玩”就是玩味,带着一种感情色调,根据切身经验去细细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意味。《周易》虽然揭示出的客观世界规律,目的是为了开通天下人的思想,成就天下人的事业,决断天下人的疑惑,但是每个人的处境不同,读之也就自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独自走过悲喜》,作者梁晓声,长江文艺出版社(2024)。作家的文字处处体现出真诚的态度。用细节的描写,朴实的语言,讲述一个个小人物、小故事。作品中有真实的作者,更多的是生活中其他的人和事。每个人,包括作者本人,独自走过悲喜,却都不是“小我”的杯水风波,而是字里行间渗透着的烟火气息、生活温暖、琐碎故事,呈现出人世间生之百态,启迪人们追寻和拷问真善美。阅读和写作,构成了作家的生活,而阅读和写作更是作家深入生活、深入思考的不懈追求。作者认同“小说是培养人类阅读习惯的初级读本”的说法。一个人的阅读习惯往往是从读小说开始。其后,才去读史、读哲、读提供另外多种知识的书。阅读,无疑是作家创作的重要源泉。
——《作文杂谈》,张中行(1909-2006),中华书局(2012)。全书由40个小节构成,主要内容包括作文的概论、读和写的分论、写的内容与表达,以及怎样教作文。用作者自谦的话说,“所写纯粹是个人的一点点经验和想法”,实则是“一位与语文打了半个多世纪交道的行家对自己写作经验和体会的总结。”今读此书,依然感到语言亲切,深入浅出,没有与时代的胶柱鼓瑟之感。作者认为,读书也是为了写作,多读的初步作用是笔能达意。“读而不写,读多了,自然会写的事是没有的。”多读多写并非难事,办法是养成习惯,使之成为乐趣。读书要读好的,因为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如果取法乎下,所得自然是下下了。读好文章是写好了的必要前提,甚至是充足条件。“学作文必须记住,读、写都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能够分辨高下,趋高而避下。”
——《逆风翻盘》,作者斯科特·帕特森,中信出版社(2024)。讲述的是塔勒布(《黑天鹅》一书作者)、斯皮茨纳格尔(环宇资本创始人)、索内特(提出超级端领域“龙王”概念)等人,对风险、不确定性和复杂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和应用的故事。透过他们的经历和思想,展现了在日常复杂和不可预测的世界中,如何理解和应对潜在的灾难性风险。他们共同面对的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巨大挑战,表明了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也存在着转危为安,甚至从中获益的可能。比如环宇投资创建的“黑天鹅组合”,其策略就是既能让投资者从市场上涨时获益,又能防止他们遭受巨大损失。这本书提醒读者:每个人都是复杂世界中的一部分,我们的选择正在塑造未来,所以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和深思熟虑地作出决策。
——《月枕山河》,作者祝勇,辽海出版社(2024)。作者的这部散文集,集中了他对文字的感情,对山河和土地的眷恋。作者是一个勤奋的作家。“我几乎没有一天不在写作。在我看来,没有量,哪来的质呢?一个人吃七张饼,吃到第七张饱了,难道要他直接吃第七张吗?”作者始终在写作这片疆域上坚守,“怀揣写作梦想,始终执迷不悟。”因为在世俗的、权力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文学的世界、美的世界。然而,这种心无旁骛并非仅仅归于“坚持”,更在于“热爱”。“写作不是苦刑,而是一种精神享受,乐中有苦,苦中有乐,让人心甘情愿地为之付出。”“在文字的世界里,我充分感受到了自己的富足,什么样的现实利益,都无法取代文字世界里的自我实现感。”而我认为,只有当这种文字自我实现感与现实利益重合的时候,人才会是最富足的。
——《陪都纪略》,编撰刘世英(清代),沈阳出版社(2009)。是记述沈阳历史沿革、社会生活、风物习俗的一部典籍。该书于清同治十二年,即1873年刊布。2008年,一个多世纪之后,经沈阳文史专家王绵厚,齐守成校注,再次面世。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包含盛京总论、图形便览、天时地利、留都十景、沈阳古迹、民风土俗、山川物产、庙会游胜、文人翰墨;下卷延括对联巧合、新闻志异、儒流术士、时尚世繁、元宵乐事、市廛交易、服饰日用、诸般技艺、陪都杂咏。计18个门类,叙述简约,所注详尽,不失为一部记录沈阳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2024年11月30日星期六
读写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