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哦
玩味群经之首,探究六艺之原
——读写中华经典在路上
闫缜尔
四年前,2020年的7月,在王向峰(1932~2022)先生的鼓励下,我出版了《易辞别裁》一书。今读余敦康(1930~2019)先生的《易学今昔》,我是带着一番念念不忘先师的心情和对传统文化无限敬畏的感情的。今日思来,如我这般根底浅薄的读书人,能够斗胆涉猎易学领域,完全是在文化大家羽翼之下逞无知无畏之勇的一种瞒顸。幸得先生不弃。在《易辞别裁》成书之际,我也曾犹豫过,当否请先生写一篇序言。但考虑到先生年事已高,还是作罢了。书成之后,我第一时间送到先生案头,先生欣欣然溢于言表。未过几日,老人家便写了一篇文章——《读闫缜尔的〈易辞别裁〉》,发表在沈阳日报2020年8月17日书斋副刊。先生文中不仅肯定了我的攻关精神,还对我的“化后解说”予以“出言有据,并无恣意妄断之词”的认可,特别赞许了我这本书化人导行的特殊价值。
读闫缜尔的《易辞别裁》(点击查看)
读一本书,勾连出一段感伤,旋即更增添了潜心务读之志,从先贤的文字中汲取更多未知或者不曾清晰的知识营养,可谓心安而气闲。
《周易》是一部历时数千年才日臻完善的大书。所谓“人更三圣(或四圣),世历三古”,即从上古伏羲氏画八卦开始,经由中古周文王重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周公作爻辞,下古孔子作十翼以解经。《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经》大约于殷周之际编纂成书,在抽象的卦爻符号基础上,增加了卦辞和爻辞。《易传》包括十翼,是对《易经》的解释,大约在战国末年经多人之手陆续完成。
《周易》何以被称为群经之首、六艺之原呢?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各家学说纷纷出笼,意在用自己的思想体系来把握这个天人整体的根本原理,作为行道、修道、得道的最高依据。但是各说各话,难以达成共识。《系辞下》指出:“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这就是说,由于各家的研究对象是共同的,所以“百虑”而“一致”;由于各家的追求目标是相通的,所以“殊途”而“同归”。这个总结,想必在当时大家也是认同的。那么,这个“一致”上哪里找呢?《易传》作了总结:“一阴一阳谓之道”,即所谓的易道。《易传》不仅把儒道两家的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思想结合在一起,用“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个命题概括了道一之一,天人合一之一,而且作为一部解经之作,接上了自伏羲以至《易经》的中国文化古老的源头。所以,它的综合总结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其中所蕴含的思想精髓与价值理想,更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周易》把源于卜筮巫术的象数形式和阴阳哲学的义理内容结合为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象数是义理的形式,义理是象数的内容。余敦康先生认为:“道器不离,皆为一体,如同现代的电脑一样,既有硬件,也有软件,硬件与软件的结合,这就是一个可以操作的系统了。”象指的是八卦的卦象,数指的是爻的奇偶。《易传》认为,古代筮法演卦所用的五十五根蓍草,代表了天地之数。一、三、五、七、九这五个奇数为天数,加起来等于二十有五;二、四、六、八、十,这五个偶数为地数,加起来等于三十;天数和地数相加等于五十有五,它们的错综变化是一切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我们可以简单看一下《周易》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应用。照《易传》看来,一个社会政治的整体,不能有阴而无阳,也不能有阳而无阴。如果阳得不到阴的辅助,完全孤立就会一事无成,如果阴得不到阳的领导,散漫而无统帅,也难以形成为群体。
大致说来,《易传》通过对现实处境的分析,把动乱冲突区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
一种情况是由阳刚势力高居于尊位而不与阴柔配合交往所造成的否结不通。否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否卦乾上坤下,内卦为阴,外卦为阳。就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而言,天在上,地在下,君尊而臣卑,法家的一套专制主义的理论所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君权至高无上的政治局面。但是《易传》认为,这是一种很坏的情况,象征着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因为否卦的卦象不符合交往的原则,破坏了阴阳刚柔相互依存的关系。就天象而言,如果天气上腾而不下施,则万物不通;就人事而言,如果君主高居尊位而不体察下情,则上下堵塞,信息交流的渠道受阻。势必小人道长,君子道消,造成国家政权全面颠覆的灾难性的后果。为了拨乱反正,应该像泰卦那样,反其道而行之,以贵下贱,以尊处卑,促使上下交往得以顺利进行。泰卦坤上乾下,与否卦相反,也与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相反。天本在上而居于地之下,君为尊位而甘处于臣之下,《易传》认为,这种卦象象征着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既是宇宙秩序的本然,也是安邦定国的有效手段。
第二种情况是由阳刚发展到过头而造成的危机。大过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大过卦兑上巽下,四个刚爻均集中在中间,迫使两个柔爻退居本末之地,阳刚过头而失去阴柔的辅助,象征“栋挠之世”,即屋正中之横梁不足以支持其屋盖而挠曲,大厦将倾。《大过∙九三象传》说:“栋挠之凶,不可以有辅也。”在此种情况下,必须以非凡的胆略克制阳刚,扶植阴柔,才能拯弱兴衰,挽救危机。
第三种情况是由阴柔过剩而破坏了社会整体生活中的阴阳平衡。困卦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困卦兑上坎下,坎为水,兑为泽,水在泽之下,说明泽中之水已经枯竭,是困穷之象。卦的六爻,九二被初六、六三所围困,九四、九五又被六三、上六所围困。刚爻不能得到柔爻的支持反而被柔爻所围困,与大过卦之阳刚过头相反,这是由于阴柔太甚而陷入困境,穷而不能自振。但是,穷则思变,困则谋通,困境并不可怕,转困为亨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困卦∙彖传》指出:“困而不失其所亨,其为君子乎!贞大人吉,以刚中也。”就是说,九二、九五在处于阴柔围困的情况下,以阳刚中和的美德抑制阴柔,有可能摆脱困境,使阴、阳两大势力复归于平衡。
第四种情况最为严重,阴、阳两大势力的矛盾激化,发生了不可调和的斗争。革卦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革卦兑上离下,离为火,兑为水,离为中女,兑为少女。《革卦∙彖传》解释说:“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格。……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从革卦的卦象看,水居于火之上而企图使火熄灭,火居于水之下而企图把水烧干,此外,二女同居,如同水火一样不能相容。《易传》认为,在此种情况下,必须进行彻底变革,才能把关系理顺。如果变革得当,“其悔乃亡”。自然界有变革,社会也有变革,变革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余敦康先生认为,《周易》在后世之所以一直享有群经之首、六艺之原的崇高地位,主要是由于人们从政治的角度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比较,一致公认在所有的典籍中,唯有《周易》对治乱兴衰的规律的研究,最能启发人们的政治智慧,最能帮助人们拨乱反正,去建立一个符合人们理想的天地交泰、政通人和的秩序。
总之,周易是智慧之学。这就让人联想到西方人把哲学定义为爱智之学。由此,可以看出中西哲学的共通之源。今人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读《周易》。《系辞》中有一段话提示人们:“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象而玩其占。”最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玩”字,古人多半是用“玩”的读法来读《周易》的。张居正就说,他的读法是“座中置一帙常玩之”。“玩”就是玩味,带着一种感情色调,根据自己的切身体经验去细细地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意味。
中华经典博大精深。有一种论调认为,只要读有限的几种,顶多就那么几十种。对于过去那些大家也许是这样的,因为他们常常有“书读完了”之叹。对今人而言,那几种、那几十种固然要用功用心去读,这样下去不知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但以今人文化之根底,仅仅如此恐怕难以读懂弄通,尚需借助大量的古人和现代人解读。否则,难以做到“化后解说”,更不能“导人以行”了。
文章写到这里,不由得又感伤起来。在研读易辞告一段落之后,我接续在研读《文心雕龙》,希图在龙学研习上有一些收获。而每当困顿之时,又向何人请教呢?
不过,谨记“化后解说、导人以行”的教诲,玩味群经之首,探究六艺之原,虽不能至,但读写中华经典始终在路上!
2024年11月14日
读写坊
链接:在解读经典中涵养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