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奏”之殊采,“启”之谠言
——读《文心雕龙》奏启篇第二十三
闫缜尔
古来帝王治世,实乃一家之天下。所谓的“开明君主”,并不多见。试想,天下系于一人之身,个人即便是天纵英才,也难免耳目塞听。群臣在一人之下,若得明君,肯于纳谏,实乃生民之福;若是昏君,不能从谏如流,便会令天下遭殃。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凸显了君臣之间纳谏的重要性,而“奏”和“启”,就是众多谏议中相近的两种。
奏的内容很广,包括陈述政事、提出典制礼仪、请示紧急重大的事件、弹劾罪恶和检举谬误的陈辞,都称之为“奏”。《奏启篇》云:“奏者,进也。言敷于下,情进于上也。”“奏”,就是进的意思,臣子在下面敷陈进奏,把下情进奏给在上的天子。自汉以来,奏事或称上疏,儒雅继踵,殊采可观。刘勰总结了比较有名的“奏”。如贾谊向汉文帝上疏陈述务农重要性的《论积贮疏》,晁错向汉文帝上疏议论对匈奴用兵的《言兵事疏》,匡衡向汉成帝上疏建议定郊祀之礼的《奏徙南北郊》,王吉向汉宣帝上疏劝告实行先王礼制的《上宣帝疏言得失》,路温舒向汉宣帝上疏建议崇尚德政缓狱减刑的《尚德缓刑书》,谷永向汉成帝上疏劝谏不要喜好神仙方术一类迷信的《说成帝拒绝祭祀方术》,等等。这些奏文,都是极富文采的,即所谓的“殊采”。
“启者,开也。高宗云‘启乃心,沃朕心’,取其义也。”“启”,就是开的意思。殷高宗说:“敞开你的心扉,灌溉我的心田。”就是取的这个意义。自从晋代以来,“启”这种文体非常盛行,作用兼有“表”和“奏”。陈述政见,讲明事实,即是“奏”这种文体的分支;辞让封爵,感谢恩典,也是“表”这种文体的别支。“启”这种文体,强调说话没有偏向,所以才叫作谠言。汉成帝称赞班伯的话是“谠言”,就是因为班伯的话正直无偏。
随着“奏”和“启”文体的日渐成熟,其规范性要求也明确下来。对此,刘勰作了完备的总结。“夫奏之为笔,固以明允笃诚为本,辨析疏通为首。强志足以成务,博见足以穷理,酌古御今,治繁总要,此其体也。”奏这种体裁,必须以明确可信和忠厚诚实为根本,辨别分析和通达事理为首位。意志坚强才能完成任务,见闻广博才能够把道理说得透彻,斟酌古代的经验教训来处理当今的事务,治理繁杂众多的情况而能够抓住要害,这些就是奏疏写作的基本要求。“必敛饬入规,促其音节,辨要轻清,文而不侈,亦启之大略也。”文字必须收敛谨饬合乎规矩,使其音节短促,辩论扼要,文辞轻快,既讲究文采但又不侈丽,这些也就是写作“启”的大概要求。
对于奏启之文的现实作用,刘勰总结道:“皂饬司直,肃清风禁。笔锐干将,墨含淳酖(音单)。虽有次骨,无或肤浸。献政陈宜,事必胜任。”意思是说:弹劾的奏书,掌握在司直的手里,目的是肃清风化,铲除歪风邪气。文章的笔锋,比宝剑干将还要锐利;墨汁比浓厚的毒酒还要猛烈。虽然有深刻彻骨的耿直之言,但不是用来谗言伤人的。进献政见陈述合宜的意见,都必须靠奏和启这样的文体才能胜任。
今人研读奏启这类文体,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应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从治国理政的角度而言,“奏”和“启”,也包括“表”等,都是上行公文。对今人如何写好上行公文,还是有许多启发意义的。比如“以公正忠诚为本”,于今讲的就是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不动摇。讲政治是公文的统领、统帅,以人民为中心是讲政治的集中体现。“以辨别分析和通达事理为首”,于今强调的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调查研究的作风。“以坚强的意志来完成任务为要”,于今诠释的是一种担当作为的操守。“以广博的见识以安达事理为用”,于今则是科学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
拨开历史的云雾,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的“根魂”。研读生涩的古文,参透古人的初心,可承继经世致用的传统,在新的时代续写“殊采谠言”之文。
2024年10月27日
读写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