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的未来在文化 ——关注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视角

文摘   2024-10-29 11:17   辽宁  



沈阳的未来在文化

——关注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视角

 

闫缜尔


国务院批复《沈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对沈阳而言,是一个重大利好。


人们尤其关注沈阳的城市性质和目标战略定位。即: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这就意味着,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愿景,即将成为现实。1986年国家公布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录中,沈阳就已名列其中。其他两项,也始终是沈阳规划和发展的目标取向,国家正式予以确认,意味着从此已不再是“自说自话”。


在总体规划中,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文化。在《批复》的第四部分,即“系统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中,有一段较大篇幅讲到文化:“彰显城乡自然与文化特色,健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空间保护机制,加强沈阳故宫、清昭陵、清福陵世界文化遗产及棋盘山等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提升工业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水平。加强对城市建筑高度、体量、色彩等空间要素的管控引导,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和历史文化街区。构建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整体保护的空间体系,塑造具有东北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风貌。”在这段文字中,有几个重要的关键词:“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和历史文化街区”、“城市特色风貌”。


从上述文字和关键词中,可以看出:在沈阳未来发展中,文化的地位和分量越来越重要,而且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文化。


说到文化,首先让人们想到它的内涵和外延。


过去从外延上讲,文化有微观、中观、宏观之分。微观的文化,相当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部门分类,可以概括为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和经营性的文化产业。中观文化,相当于容纳了与文化相关领域的整合,比如通常讲的教育、卫生、体育、科技,等等其他部门,都是文化的重要分支。宏观文化,相对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明而言,而且贯通于其他“四大建设”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无所不在、无处不是,反映着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整体风貌。


那么,从内涵上讲,随着时代的变化,又有了新的拓展。过去讲文化,通常强调四个要素:一是“高雅文化”,其意义与“艺术”相近;二是个人修养,比如我们可以说“有文化修养的人”;三是文化产品,诸如书籍、电影和电视节目;四是一个既定人群的“全部生活方式”。比如当我们谈论“Z世代”时指的意思。


而实际上,文化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最为密切的领域,它的存在形态有三种形式。一是潜在、隐形的,它作为一种价值和规范,日用而不觉地影响人们;二是现实、外显的,它作为一种有形的产品、大型的设施,满足人们多元精神文化需求;三是空间、融合的,作为一种动态、时空交错的物质和精神交融的整体面貌,存在人们的生活中。


进一步而言,文化既是传统的,也是现实的,更是未来的。


一切传统都是文化。一个是“传”,一个是“统”。“传”是一个时间概念,它是活的。“统”是一个空间概念,它通过整合、淘汰,留下来的都是经典的、范世的,它也是活的。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传统,过去强调文物保护,现在强调的是文化遗产保护,就由“时间”范畴拓展到了“空间”领域。比如,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强调的是保护好历史城区和历史文化街区,即它的空间载体。目前沈阳有3处历史文化街区,尚无确定的历史城区。那么,沈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历史城区在哪里?就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规划。这是在谋划“十五五”规划时应该考虑的第一个文化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过去在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掘上偏重于人文,那么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角度而言,就应该融入自然的元素。未来沈阳的文化,如何做好人文与自然融合保护的文章,就自然摆上了日程。第三个问题是,无论是人文还是自然,都离不开人们的生活。综合起来,就要有一个城市的特色风貌与之相适应。


从总体规划中,可以分明地看出:沈阳未来文化“三位一体”的时代特征,即历史城区和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的开放格局、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空间布局、展现城市气质的独特风貌。


从长远考虑,沈阳未来的发展要靠文化来引领,加之强大的工业、交通等物质形态的支撑,就会展现出不可限量的场景优势。


保护好城市历史的“根”,不能让发展找不到回家的路,更不能让发展迷失了未来的方向。这就是“沈阳的未来在文化”这一命题的历史与现实考量。



2024年10月28日

读写坊



     




读写坊
闫缜尔书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