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书简
闫缜尔
西汉大赋家杨雄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即所谓的“言”,是人的内心发出的声音;“书”则是表达心声的符号。发出声音,写成文字,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就表现出来了。以此观之,读书,便是读出书者所言道德之高下、思想之不同。长此以往,就不能不对个人的修养产生影响。现实中,我们常言“与智者为伍,与德者同行”,在阅读的世界同样如此。正如《孔子家语》所言:“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日常待人接物当如是,加之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道德修养日渐完备,书卷气便会自然天成。
1.《迦陵杂文集》,叶嘉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本书是《迦陵著作集》之一种。阅读此书,实为研读叶嘉莹诗词论著的入门之书。该书收录了作者多年来怀旧忆往、个人诗词论著序言、他人之作序言,并附有个人自述。从中得见其直陈己见、直抒胸臆、直观感受。即便阅读过几本叶著之后,再回过头阅读此书,更有助于消化和理解各书的内容。叶先生被称为“诗词的女儿”,源于她一生致力于中华古典诗词的教研工作,更自于她“以自己之感发生命来体会古人之感发生命”的不懈追求。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晚年“把中国诗歌之美感特质以及传统的诗学与词学,都能放在现代时空之世界文化的大坐标中,为之找到一个适当的位置,并对之作出更具逻辑思辨性的理论之说明。”她不仅个人倾情全力加以探索,并将其寄托在继起者的青年人身上,以开拓出一片高远广阔的天地,藉之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和国民品质绽放出璀璨的光华。
2.《谈文论语集》,张中行著,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4)。读张中行的书,不光是见人见事,而且人中见情,事中有理,一切都自然而然。所见,明白如话。此书是30年前出版的旧作,是作者谈论语文的一部合集。至今读来,仍觉新鲜亲切。谈论文风颇有现实的针对性。他认为有四种不良文风。一种是八股气,用空话、大话、假话以宣扬既定的什么理;另一种是讲章气,特点在于讲法,正襟危坐,表现为唯我独正确的样子;再一种是刺绣气,形容词语很多,曲曲折折,扭扭摆摆,有颜色而无筋骨;还有一种是烟雾气,把不常用的术语、意义不鲜明具体的词语,求多多益善,嵌入既允长又不平顺的句子里,使读者不能轻易把促其意义。本书较大篇幅为如何作文的经验之谈。可读性在于结合自己写作的实际,尤其在诗词创作方面,有许多直白的现身说法。
3.《文字学ABC》,胡朴安著,商务印书馆(2017)。文字学在古代“小学”基础上演化而来,始于近代学者章太炎先生。而“小学”泛指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胡朴安(1878-1947)身为国学大师,饱读诗书,学问极为渊博。本书著于1929年,是其“形义派”代表性著作,是一本介绍文字学基础知识的普及性读物。主要讲述的内容:一是文字的起源,二是文字的体例,三是研究文字学的书目。对汉字的基本概念、汉字的形音义关系,以及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书的基本原理加以深入浅出的说明。不仅是语文教师案头常备的教学参考书,也是文字爱好者茶余饭后揣摩文字奥义的通俗易懂的读物。
4.《梦摘彩云——刘勰传》,缪俊杰著,作家出版社(2015)。刘勰因《文心雕龙》而名垂青史。但刘勰生活的年代距今久远,加之南北朝所处社会动荡时期,其作虽在当时已被誉为“深得文理”,但在“满朝文武皆崇佛”的年代,一部以儒学为正宗的作品难入主流,是可以想见的,因而《梁书·刘勰传》只略记其人,生卒年不详。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历尽沧桑,其作以“龙学”名之而成为一门显学。缪俊杰先生此书是一部文学传记,虽不失其研习《文心雕龙》的严肃性,也无妨在诸多细节上展开丰富的合理想象,对于今人了解刘勰其人其作大有裨益。
5.《人心28论》,俞汝捷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作者通过诸多中外文学经典之作中的人物形象,对人类28种情绪情感、气质性格进行科学剖析。从心理学的角度向读者展示了作品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层印记。正如书的折页所注:“文学因心理学的介入而变得可信,心理学因文学的滋养而变得可亲。”作者从一个个作品的人物故事出发,通过对若干常见的心态描写的分析,介绍了大量有关人格心理和性格心理的常识;反过来也运用这些常识评品作品的优劣成败,进而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得出“人心可测”的科学结论。
6.《滹沱河畔》,李红梅、史宝强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24)。滹沱河是一条古老的河,发源于山西五台山北麓,流经山西、河北两省注入子牙河。李家庄和西柏坡同处滹沱河畔。西柏坡是中共中央1948年春开启大决战和建立新中国序章的所在地。李家庄则是中共中央统战部的驻地,是迎接筹备新政协的民主人士的地方。民主人士从香港北上解放区的故事,作者在《向北方》一书已作了详尽讲述,本书讲述的则是发生在滹沱河畔筹建新政协的故事。一大批从国统区到华北解放区的民主人士陆续来到这里,上演了一幕众星拱辰、万水朝东、协商建立新中国具有特殊意义的故事。本书既具有党史读本的教育价值,也有文史资料的纪实性,还有生动的文学作品的可读性。
7.《大家的大家——祝勇访谈录》,辽海出版社(2024)。打开这本书,迎面坐着的是一个个大家。让我们得以和作者一起聆听他们的侃侃而谈,仿佛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张开济——建筑师,黄永玉——作家,画家,高莽——俄罗斯文学翻译家,王充闾——散文大家、文化学者、诗人,刘心武——作家,红学研究家,冯骥才——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谢飞——著名导演,徐城北——京剧艺术评论家,李辉——传记作家,孙郁——学者、作家、鲁迅研究专家,宁肯——作家,冷冰川——当代艺术家。可以说,12个人物,他们每一个人的行迹,大致都可以用他们的一两句话加以概括。至于何以为大家的大家,概源于他们的行迹,都是践行了各自的名言的结局。
8.《遥望乡关》,王向峰著,辽宁大学出版社(2020)。收录王向峰先生晚年200余首旧体诗词和部分新诗,集中展现了作者耄耋之年笔耕不辍、心系家国荣兴的神采。本书长篇代序《审美心理感动是诗情之母》,既是向峰先生多年美学理论探索与实践的心血之作,也是他从事诗词创作的会心之作。正如此文所言:“不论写什么文章,写诗写散文也好,你得感动。别以为论文作者不感动,也同样得感动,比如毛主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民主主义论》等,这些他在写的时候就像写诗文一样,浮想联翩,夜不能寐。”作者认为在中国的历史上,诗和其他文学相比,是文学中的文学,而且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基础,就在于他的情感和语言,到今天也是如此。基于此,作者在这篇长文中提出了诗境的“八感论”。
9.《罗生门》,芥川龙之介著,鲁迅、文洁若、文学朴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老实说,我是在阴郁和激动相混合的矛盾心情中,一口气读完这部短篇小说集的。芥川的小说,仅以此部文集为例,无论从已有的历史故事中演化而来的,还是从生活中的琐碎小事里叙述而来的,都是一副忧郁的笔触,却每一笔都能触碰到读者内心之中的柔软之处。其中的《鼻子》《罗生门》是鲁迅的译笔,这无疑是诱使读者的一个原因。当读到《河童》这篇疯子的叙说,忽然就想起了鲁迅的《狂人日记》。可见作者对译者的影响。芥川的小说无疑是深刻的,以至于常常使读者忘记他写作的时代。小说家的深刻当然源于他对人生的看法,正如作者在一封书信的结尾处写道:“人生恰似一盒火柴,慎用是愚蠢的,不慎用是危险的。”又言:“人生像是缺页很多的书,难以把它说成是一部书,然而它好歹是一部书。”然而,深刻本身由于刻有不同的时代的烙印而不同,深刻并不是悲哀本身,而是在生活中无暇去体验和思索什么是深刻。
10.《文学是什么》,傅道彬、于茀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本书从“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的思索出发,到“如何看待面临挑战的21世纪文学”结束。试图阐明文学与历史、文学与现实、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文学规律、形式、内容、方法等诸多范畴的历史沿革和现实思考;世界、作家、作品、读者交互作用情景下的文学生存境遇。尤其是在中西、古今比较视域下,阐述了形象与意象、意象与超象、典型与意境、豪放与婉约、朴素与感伤、神思与妙语等美学问题。分别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的成长角度,阐述了文学的具体理论问题。特别强调了文学评价对一定时代的文学总体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2024年12月27日星期五 读写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