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7期|刘建设专栏 在比较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以《小石潭记》《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为例

文摘   2025-01-08 21:36   浙江  

在比较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

——以《小石潭记》《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为例




      比较阅读是指把内容或形式上有关系的阅读材料集中起来,进行有目的的比较对照,借助求同、求异思维而进行的一种综合性阅读活动。通过分析比较,可以进一步认清阅读材料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启发思维,加深理解,开阔视野,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鲁迅先生说过:“教师愈会比较愈有益处。”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进行比较阅读教学呢?从比较对象上看,可以是同一文本的内部比较或不同文本的内部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单元文本比较或不同单元不同教材文本的比较等;从比较内容上看,可以是从文章的内容主题上去选取对比点,或从语言的运用或艺术手法上去选择比较点,也可以是作家整个作品风格流派的比较;从比较方法上看,可以是同多求同、异多求异,也可以是同多求异、异多求同等。

      下面以《小石潭记》和《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为例,进行横向比较的阅读尝试。

     (一)相同点

      两篇文章都是不足两百字的山水游记,语句都很简短,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而且表达的都是孤独之情。

     (二)不同点

      1.出行方式不同

     《小石潭记》是步行。身处蛮荒之地的柳宗元,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为了获得某种精神上的救赎,只能游山水以解忧。所以他不断行走,“持刀斧,群而剪焉”“斫榛莽,焚茅茷”,去努力寻求精神上的突围。

     《湖心亭看雪》是乘舟。《庄子•逍遥游》云:“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芥,即微小意。张岱此处以芥喻舟,来反衬西湖之阔、天地之大,感叹人之渺小如沧海一粟,沉沉浮浮,身不由己,漂泊之感油然而生。

      2.景之位置不同

      “小石潭”地处偏僻。柳宗元往往选择常人没有发现、偏僻孤寂的某处景物去写,正如他自己的无人欣赏和不被发现。这山水便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听觉的客观对象,而是投射了作者心境的活生生的亲切的自然。所以,他笔下的山水,都具有他所向往的高洁、幽静、清雅的情趣,也有他诗中孤寂、凄清、幽怨的格调。

      “湖心亭”位于闹市。张岱对西湖的史迹典故如数家珍,对西湖的水尾山头了如指掌。他不是世居此地的原住民,但他对杭州与西湖的爱,深入骨髓,又矢志不渝。他不喜寻常路,那年七月半直到夜半时分才泛舟湖上,那年大雪三日更定才独去看雪,可见他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3.景之大小不同

    小石潭:潭小——“全石以为底”;鱼小——“潭中鱼可百许头”;溪小——“明灭可见”。但景物虽小,作者心志坚定。

      湖心亭:雪大——“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天地大——“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还有“大喜”“三大白”。虽天地苍茫,但万物渺小。

      4.景之意境不同

     《小石潭记》清晰:石之形状——“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鱼之形态——“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细心刻画,纤美毕现。但景色虽清晰,人生却迷茫。

     《湖心亭看雪》朦胧:天地——“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万物——“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世界混沌,无形无声。但环境虽朦胧,内心却明净。

      5.景之手法不同

     《小石潭记》细腻: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如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湖心亭看雪》白描:“湖中人鸟声俱绝”,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天与云与山与水”,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6.文章内容不同

     《小石潭记》全文以写景为主,叙事一笔带过;《湖心亭看雪》则是以叙事为主,写景锦上添花。

      7.孤独境界不同

     《小石潭记》的“寂寥无人”是惧怕孤独。柳宗元被贬永州,一个荒僻之处,人生理想大受打击,再加上一系列的家庭变故,更是雪上加霜,内心有一种无人理解无法忍受的孤独。最终,柳宗元虽然看开了一切,却并没有变得豁达洒脱起来,而是继续坚守己心,孤独前行。

     《湖心亭看雪》的“独往湖心亭看雪”是享受孤独。张岱享受孤独,为了寻找一片静谧世界,他特意选择了“大雪三日”“更定” 之后,到湖心亭赏景。那一刻,天地苍茫间,人显得那么渺小,这正是张岱求之不得的境界,在这样的情境中,更显出他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情趣。

      8.作者形象不同

      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呈现的是“常人”形象。作为被贬之人,“既以物喜,也以己悲。”他虽然政治失意和事业蹉跎,但内心仍存倔强和希望。前途迷茫,孤凄悲凉。

     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表现为“哲人”形象。作为亡国遗民,“在天地间,有大孤独。”他完全放弃实现自己人生事业和价值的可能性,对故国有无限的忠诚和怀念。天人合一,清傲孤赏。

      通过全方位的比较阅读,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身份和处境不同,作者的写作目的不同,作者笔下的景物特点、写景手法就会不同,作者所运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也会不同。所以,作者往往会选择自己所“看见”所熟知的景物来写,文中的景物也一定是经过作者“过滤”的并带有特殊“陌生”美感的展现。

      写到这里,我突发奇想:假如张岱在湖心亭偶遇柳宗元……





- END -





浅浅的脚印
因热爱而不断摸索前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