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说说“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阐明较抽象的道理的论证方法。
在比喻论证中,喻体是必须出现的,否则就不是比喻论证了。本体和相似点,既可能同时出现,也可能同时不出现。本体也可能暗含于文章中,只出现喻体和相似点。
例 1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 :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明确 :选文的本体是“党八股文章”,喻体是“懒婆娘的裹脚”。相似点有二 :一是都很“长”;二是“没有东西”,很“臭”。本体、喻体、相似点都在文中出现,是从“是什么”的角度来阐释道理的。
例 2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 ;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明确 :本段也用了比喻论证,但本体没有出现在选文中,需要我们根据语境去找出来。“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比喻外来文化中的各种成分。“鱼翅”比喻外来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二者的相似点是“有养料”,应该“吃掉”。“鸦片”比喻外来文化中精华、糟粕并存的部分,二者的相似点是应该“用其精华(送到药房),去其糟粕(切勿吸食)”。“烟枪和烟灯”比喻外来文化中既非精华也非糟粕的部分,二者的相似点是“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姨太太”比喻外来文化中的糟粕部分,二者的相似点是应该“请她们各自走散”。选文中喻体和相似点相对明确,属于不完整形态的比喻论证,是从“怎么办”的角度来阐明道理的。
上面两种形态的比喻论证,本体、喻体和相似点要么十分明确,要么容易找出,因此读懂它们要阐明的道理就比较容易。还有一种极端形态的比喻论证,文中只出现喻体,本体不很明确,相似点也不容易找出,阅读起来就困难得多。但极端形态的比喻论证与完整形态和不完整形态的比喻论证的解读方法完全相同:首先找出本体、喻体和相似点,然后再根据相似点去理解作者要论述的道理。
例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明确 :这句也是比喻论证,但只有喻体,本体和相似点都极不明确,属于极端形态的比喻论证。要想读出这些比喻论证阐发的道理,我们首先要找出其本体。《劝学》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但“学”的内容却不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是古人特别重视的修身养性。从“君子生非异也”可知本文论述的是人性问题,因此本处比喻论证的本体是“人性”。喻体“青”从“蓝”中提炼出来,却比“蓝”还要“蓝”;喻体“冰”由“水”凝结而成,却比“水”还要“寒”。二者的共同点是,经过人为的“取”和“为”,不仅保留了“蓝”“水”先前的特征,而且比先前的特征更纯更高。在荀子看来,本体“人性”中的“善”,也可以通过“学”来修炼。“学”不仅可以保留“人性”中的“善”,还可以将其提升为“德”,最终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程度。本体“人性”中的“善”与喻体“青”“冰”的相似点是,通过人为的活动,可以给予事物的本性以提升。所以,本处比喻论证的道理是 :学习可以提升人性中好的一面,即“善”。
综上所述,比喻论证既然是借助比喻来阐发道理的论证方法,那么它必然同时具备“论证”和“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比喻论证与所有的论证一样,阐明道理的角度都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不同的是,比喻论证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深奥的道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不仅使道理更加浅显易懂,而且使论证更加生动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增强了论证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据此判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应属于比喻论证。本体是“生”“义”,喻体是“鱼”“熊掌”,二者的相似点是“都是我所想要的、所看重的东西” 。但当两者只能选择其一时,我只有选择更加看重的那一个,就像“舍鱼”而取“熊掌”一样,选择了“舍生而取义”。当然,这个选择是痛苦而艰难的,唯有保持“本心”方能做到。这是属于完整形态的比喻论证,是从“怎么办”的角度来阐明道理的。
再来谈谈“类比论证”。
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其中,“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比较类推”是这种论证方法的根本标志,没有这个推理过程,就达不到证明论点的目的;“已知事物”是这种论证方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为所要论述的主体事物服务的客体事物,没有这个条件,不能使类推的道理明显化,不易为读者接受,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能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简而言之,类比法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种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结论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法在表现形式上,有各种不同的情况。从主、客体事例的数量看,在同一论证过程中,主体事例只能是一个,而客体事例则不受限制,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如《察今》里就有“荆人涉雍”“刻舟求剑”“投婴于江”这三个客体事例,每一个客体事例后面都有一段比较类推的文字,起着反复论证反复强调的作用,从而形象地揭露了“今世之主一成不变地,法先王之法”的荒谬。客体事例的来源,可以是生活中的真实事例,也可以是假设的事例;可以是一个包含科学原理的事例,还可以是成语典故。
类比论证在论证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具体的事物,所以它具有其他论证方法所不具备的形象、生动的特点,容易使读者在形象的感受中明白道理,接受作者所论证的观点。运用类比论证需注意以下几点:
1. 要使用同类对象进行类比。世界上具有某些相同属性或相似属性的事物是无穷多的,有的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对它们进行类比,就缺乏说服力。
2. 避免单独运用类比论证一种论证方式。最好是与其他的论证方式结合使用,使之起到补充和丰富的作用。
3. 要注意结论的可靠程度。除非个别很有把握的情况,否则结论一般只是一种可能性。在表述上要把握住分寸,不可绝对化。
例:风,从水中掠过,留下粼粼波纹;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从树林中走过,留下圈圈年轮……那么朋友,我们从时代的大舞台上走过,又该留下点什么呢?我们应当留下青春的骄傲,寻梦的足迹;我们应当留下真我的风采与个性的张扬;我们应当留下无悔的演绎和星光的灿烂!
明确:此文段运用了“类比论证法”。风掠过水面,阳光穿过云中,岁月走过树林……这些客体事例都有一个相同点:留下点什么。其目的是为了论证主体事例“我们的人生该留下点什么”这个中心观点。
由此可以推断,《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就是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成功典例。邹忌见齐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威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从而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同理,“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个客体事物也有共同特征:因主人品德高尚而闻名天下。刘禹锡借此来表明自己的心迹:因吾德馨,故吾之陋室不陋。
诸位看官,“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你现在有点感觉了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