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2期|跟着曹刚老师学习文本解读

文摘   2024-12-14 23:54   浙江  


美好冬日,你好十二月




     前段时间上课,上到八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是散文单元,这个单元的散文类型多样,有写人记事的,有托物言志的,有写景抒情的,有阐发哲理的。单元要求中也提到希望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具体在教学的时候,《背影》《白杨礼赞》《昆明的雨》作为经典的散文,学生读起来多少还是有点兴趣。就是那《散文二篇》作为自读课文,怎么引导学生去读,去读出人生的感悟,让他们感受到哲理散文的意蕴深刻,感受作者的胸怀和境界,总觉得是底气不足,碰到这类文章,其实我很苦恼该怎么上好,能让学生有感悟。对这类哲理性散文,我自己也不是特别喜欢,自己悟性不高,自身的解读能力也不够,好像除了带学生去多读读,多感悟一下,还能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正好手边有一本李老师推荐的曹刚老师的《探索文本解读的路径》,这不是很好的解读宝典嘛,就顺手翻了一下,啊哈,正好有一篇关于《永久的生命》的解读,曹老师是借助语言学知识去解读这一篇的。

      曹老师在解读《永久的生命》中,提出了“提炼段落话题,转换语言形式”的路径,这样做的目的是有助于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不过曹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想帮助学生学会梳理文章思路,而在我的这节课中,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我告诉学生的,哎,我不知道该怎么引导他们去自己梳理文章思路啊。

      曹老师设计了两个读写任务,

      这两个读写任务隐含了提炼段落话题、转换语言形式。这样一来,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至少能动起来,不是被动的接受,本来这篇课文要设计个学生动起来的活动,还真是有点难呢。因为曹老师有对语言形式的知识储备,所以他能够从转换语言形式的角度去设计去思考一节课的教学,我就觉得,我们语文老师要走出课本之外,要多去吸收各种知识,不知道什么时候,知识就互相联结,互相印证了,像一棵树一样越来越茂密了。我趁机也学习了一下曹老师说的在《永久的生命》中的语言形式,文中曹老师提到了“报告性语言”和“指示性语言”,对于这样的名词,我很困惑,指示性语言有点明白,但什么是报告性语言,上网搜索了一下,没有很权威的解释,在另一篇曹老师的解读中,发现了曹老师对这两种语言形式的定义。

     报告性语言主要是陈述事实,具有可证实性。指示性语言以一种试图控制、指导并影响别人未来行动而发出的语言。如果是这样,那开头1—3自然段介绍生命的真实的意义,就是在陈述事实,就是报告性语言,而4—5两段更多的是表达观点还有发出号召,那主要用了指示性语言。哇哦,如果用了语言学的知识,好像能把这个行文思路理得挺清楚,好像在梳理的时候有了一种公式一样。

      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果然是要多学习!










浅浅的脚印
因热爱而不断摸索前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