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现在要说去年了,去年底,参加了2024年最后一次线上读书会,这次分享的阅读书目,名字很有深意,也很有诗意,“教我灵魂歌唱的大师”。什么样的大师,能让灵魂歌唱?
前几年,有一句话特别流行,“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可见灵魂有趣是多么珍贵,多么有价值。那么,进入文学的世界,是怎样的一种力量,能让灵魂歌唱?《教我灵魂歌唱的大师》这本书的作者是王家新,对于初中语文老师来说,那首《在山的那边》的诗,大家可能都还没忘记!之前,我对王家新的了解也仅限于此。没想到王老师除了会写诗,他更是一位现当代诗歌的研究者,是个翻译家和批评家。这本书的书名《教我灵魂歌唱的大师》,就来自于爱尔兰的诗人叶芝。
王教授在这本书中,记述了自己在大学时读到袁可嘉翻译的叶芝的诗时的感受:读《当你老了》,一读就意识到它已提前写出了我自己的一生!尤其是“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这两句使我深受震动,仿佛就是在那一瞬,有某种痛苦而明亮的东西为我出现了,而它的出现提升了我,也照亮了我。
所以,王教授认为,进入诗歌的世界,就是进入一个语言所创造的世界,也是进入人类灵魂的世界;它让我们领会世界之美,也让我们感知人生真相;它在现实中打开一个熟悉而又陌生、奇异的世界,对我们的人生又是一种提升和照亮。
我想,这就是灵魂歌唱的意义吧!
分享这本书的时候,我又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之前读过的阎连科老师的《作家们的作家》,还有温儒敏教授的《温儒敏讲现代文学名篇》这两本书,再加上王教授的《教我灵魂歌唱的大师》,其实这都是这些大家们自己的阅读史,带有他们自己喜好又有独特理解的“解读”。而三位大家的阅读史中,无一例外的都涉及到非常多的诗人和诗歌,这难道是一种巧合吗?我想肯定不是,可能正如王教授所言,诗歌给他们打开了一个熟悉又陌生、奇异的世界,他们受到了很多的诗歌的滋养,诗歌照亮了他们。
看了他们对诗歌的解读,我觉得,读诗其实各人自有解读,但重要的是我们能在诗句里找到自己。
这是王教授自述自己受到冯至的影响,又通过冯至,接触到了里尔克。我突然觉得我们现在在读他们的书,未尝不是他们曾经的经历?“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这句话放在阅读这件事中,我觉得也是很契合的啊!
我分享的时候,我选择的诗人,是整本书中,我唯一听到过名字的诗人——里尔克,看这种书会让自己觉得当年中文系好像白读了,这么多外国诗人,自己基本上都不认识,见识真是太浅薄了!
就算是里尔克,也只是读过他的几首诗,其中就有这一首《秋日》。
1902年8月28日,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来到了法国,但他在巴黎的生活从一开始就十分艰难。生活举步维艰,他也更感孤苦,9月11日在给妻子的信中,他这样写道:“这座城市很大,大得几近无过苦海”。不到一周后,他在给朋友的信中也提及这点,并表示自己厌恶巴黎,这里“就像一条苦船。”这样的背景下,又过了一周,也即是9月21日,《秋日》这首诗横空出世。这首诗广为流传,享誉全球,深受读者的喜爱。北岛曾说,只藉着这一首诗里尔克就该被列入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的行列。
我们看诗歌的前两段,你看,炎热的夏天刚过,天气正好,温暖的阳光沐浴下,秋风缓缓掠过原野,累累果实挂在枝头,等着被酿成美酒。我们仿佛能真切地看到初秋那美丽的、沁人心脾的、让人不觉沉入其中的美景。
就在美丽的画面从文字中铺展开,进入我们读者脑海,并诱发我们去想象和感受诗人所描述的大自然时,第三段中“谁此时没有房屋,不必再造/谁此时孤独,将永远孤独,”两句将全诗推向了高潮。这两句诗表达了里尔克当时苦闷的心境,其实也隐隐透露着伴随他一生的漂泊生活和孤单情绪。
于是,一种孤独到极致、孤独到自甘沉入其中的情结油然而生。这是困境中的觉醒和思索,里尔克因困顿而无奈,又因无奈而释然。
最后三句,更凸显了漂泊的生活中,诗人越发凄凉而又无所适从的孤独。
一个人,一个孤独的背影,慢慢醒来,读着书,写着信,在落叶纷飞时,独自彷徨于林荫道上。
最后几句诗很有画面感,也很有动感,让人感觉这画似乎就在眼前。那美丽的景色,那孤独的身影,以及孤独身影流转出来的寂寂的哀伤。
这首诗,最成功之处便是能让我们读者共情共感,读着诗,会不由自主地跟随诗歌的优美旋律和诗人精湛的文字走进里尔克那无边的孤独。
我想,这也是这首诗广为流传,享誉全球的原因吧!正如我之前所说的,读诗各人自有解读,重要的是能在诗句里找到自己。
所以,虽然我并不是那么喜欢诗(主要还是很多诗读不懂啊),但是还是要努力地跟上大家的步伐,要不就真的只剩生活中的苟且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