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4期| 阅读杂感(二)

文摘   2025-01-25 23:22   浙江  

     今天,还是继续再来谈谈“里尔克”吧!上次说到里尔克是个孤独的诗人,说到里尔克的《秋日》,说到他不喜欢巴黎,觉得巴黎是苦海,是的,他一度要离开巴黎,但是还是在巴黎写下了那首广为流传的《秋日》。

      然后,时间到了10月,里尔克却打消了离开巴黎的念头,他在给另外一位奥利地作家阿图尔·霍利契写信时表示:“正因为在巴黎很艰难,我决定暂时留在此地。”里尔克在巴黎的苦难与孤独、脆弱与恐慌中寻找艺术意识的最大满足。他是来“观察学习”的,纵然巴黎是这么的“令人不快”,却可以让自己的艺术观察力、感受力、表现力、渲染力得到更多的挑战和更大幅度的提升。

       这一时期,里尔克的写作风格开始悄然变化,正如他自己所说,罗丹督促他“象一个画家或者雕塑家那样在自然面前工作,顽强领会和模仿”。里尔克开始慢慢把抒怀的对象从生命及生命的主宰上帝,从生与死,从爱情与恐慌转向实物,并创造了“咏物诗”这一全新的诗歌体系。

       一个月后,里尔克写下了誉满世界的名诗《豹》。这也是我最早接触到的里尔克的作品。但是很奇怪的是,这首名诗,在王教授的书里却丝毫没有提到。里尔克当时在巴黎游走的时候,在巴黎植物园看到了这只困守在木栅栏里的豹,心有怜悯,像他看到自己被社会这个大木栅栏围困的情形。

              豹——在巴黎动物园

        它的目光因为经过这些铁栏,

        变得这样疲倦,什么也把握不住。

        它觉得,好象有千条铁栏,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步履迈出柔软的步容,

        这步容在极小的圈中盘旋,

        好象力的舞蹈围绕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眸子的帘幕时而无声地

        撩起——。于是有一幅图象浸入,

        浸入四肢的紧张的静寂——

        这图象在心里化为无有。   

                                     (冯至译) 

     在艺术与生活的抉择中,里尔克迷惘过、困惑过、甚至怀疑过,但还是坚持、并坚定地留在了巴黎。

      表面看这首诗是描写被困的豹,实际上这又何尝不是孤独囚笼中的里尔克的自画像呢。

      开篇,里尔克在窥豹,更在审视自己。在孤独汪洋里沉浮的里尔克更理解孤独,孤独就像豹眼中的铁栏。而这铁栏是动态的,随着豹的移动不断变幻,一圈一圈,一层一层,有千条甚至更多,即便你都突破了,一切还是虚无。就像里尔克心中的孤独,一波一波袭来,纵使今日消淡了,明日又会泛起涟漪。但,恰恰是这样的清醒,反而让他变得更加疲惫。

      这首诗的第一段更像是里尔克在思索人生意义时的彷徨。但里尔克与豹不同,里尔克是自我禁锢,那种孤独感对他而言是痛苦,更是创作的源泉。

      第二段无疑是一副忍耐和旋转中昏眩的动态画面。“强韧的步履迈出柔软的步容”,这一句充满了隐忍的疼痛,而这种隐忍的背后是无尽的旋转,转来转来,都是一个圈,最终连伟大的意志都跟着迷失了方向,昏眩了。仿佛能看到里尔克随着豹在铁栏外一起旋转,他看到的不是豹,而是和豹一样的被压抑、被囚禁的自己,他需要释放,需要爆发!

      第三段是全诗的高潮,透过文字可以直达里尔克的内心。     

      昏眩了意志的豹,偶尔眼睑张开,这清醒的一瞬,一幅图像进入了。这里的图像显然是外部的世界,而站在铁栏外部的里尔克的图像,则是恐慌和孤独。

      里尔克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孤独感终于包围了我,我埋首工作,宛如果实中的核”。再脆弱的心灵都有强大的内核,里尔克正是如此。

     诗人总是孤独的,因孤独又变得脆弱。 

     其实后来中国诗人牛汉的《华南虎》,跟里尔克的《豹》很像,由于牛汉当时的处境比里尔克更加艰难困苦,所以感受更加深刻,当他在动物园里看到铁笼中的华南虎,比里尔克看到的豹更悲惨。因此,牛汉写的华南虎也比里尔克的豹,更加生动和凄惨。 

     正如我之前所说的,读诗各人自有解读,重要的是能在诗句里找到自己。于漪老师也说过,教师心中要有一团火,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朝气蓬勃,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那老师如果用诗意来引导学生,学生才能更好地感悟美、创造美。不过前提是老师自己也要喜欢诗歌,所以真心佩服那些又懂诗又会写诗的老师。





浅浅的脚印
因热爱而不断摸索前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