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苦恼于脑袋里没有存货。那些读过的书,看过的世界,都成为若隐若现的片段或者影子,缥缈得难以捕捉,遑论运用了。再想到现在铺天盖地的短视频,给我们短暂的愉悦或者警醒,但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沉淀下来,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虚无。
其实这并非新时代的新问题。过去许多人为克服这一点做过很多看起来很笨拙的事情,比如读书卡片、摘录抄写、读后感、缩写、扩写、改写等等。这些事情其实遵循了阅读活动中最为关键的步骤——转化。
阿德丽安·吉尔在《阅读力:文学作品的阅读策略》提出阅读五种做法:联结、提问、图像化、推测、转化。其中,转化便是运用前面几种阅读方法所得,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重新组织,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这个过程往往是最难的。因为这不在作品所构建的吸引力中,而且还要站到一个更高的维度来审视,从感性的愉悦进入到理性的思考。
但这是一个颗粒归仓的环节。我们可以从情景化训练开始,逐渐形成习惯,甚至让部分学生尝到转化的甜头。比如,为课文里的某个片段丰富细节,或者就课文中省去的内容加以补充。这样有趣的片段写作,可以给孩子更多的创作参与感。
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许多学生往往有不俗的表现。虽然因为生活经历缺乏,也有不够合理的地方,但总的说来,他们能够将生活与文章内容关联起来,加以想象和推测,并表达出。这样的转化过程,必然强化阅读体验,产生深刻的印象,并将阅读所得转化为学识的一部分,为以后得提取做好准备。
各位,也考考你。
任务情境:
周亚夫明明知道皇帝要来,为什么一直呆在营中直到汉文帝到了营帐前才出来拜见呢?这段时间他在干什么?又在想些什么呢?请发挥想象,还原情景,写成不少于200字的片段。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