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1期 王兴专栏 | 读了没印象咋办?

文摘   2024-12-23 07:02   浙江  

我们常常苦恼于脑袋里没有存货。那些读过的书,看过的世界,都成为若隐若现的片段或者影子,缥缈得难以捕捉,遑论运用了。再想到现在铺天盖地的短视频,给我们短暂的愉悦或者警醒,但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沉淀下来,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虚无。

其实这并非新时代的新问题。过去许多人为克服这一点做过很多看起来很笨拙的事情,比如读书卡片、摘录抄写、读后感、缩写、扩写、改写等等。这些事情其实遵循了阅读活动中最为关键的步骤——转化。

阿德丽安·吉尔在《阅读力:文学作品的阅读策略》提出阅读五种做法:联结、提问、图像化、推测、转化。其中,转化便是运用前面几种阅读方法所得,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重新组织,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这个过程往往是最难的。因为这不在作品所构建的吸引力中,而且还要站到一个更高的维度来审视,从感性的愉悦进入到理性的思考。

但这是一个颗粒归仓的环节。我们可以从情景化训练开始,逐渐形成习惯,甚至让部分学生尝到转化的甜头。比如,为课文里的某个片段丰富细节,或者就课文中省去的内容加以补充。这样有趣的片段写作,可以给孩子更多的创作参与感。


01

示例一

《愚公移山》虽以愚公为主人公,但对愚公如何移山的过程并未详写。请发挥合理想象,写出属于你的《愚公移山》。

学生作品展示:

愚公移山

   范赟浩

太阳挂在天空中,让人无法直视。地上的水气和着细微的风,形成了一阵阵热浪,迎面扑来。窒息感一阵接着一阵,树上的知了也热得受不了了,发了病似的狂叫着。

一阵阵“叮叮当当”的响声,从山谷里传来。愚公蹲在一块巨石上,右手拿着石锤,左手扶着一根粗壮的木凿,正在使劲地砸木凿。他已经砸了三十多锤了。汗水已经淋湿了面前的一片。他擦擦汗水,还是抬起手,猛一向下发力。只听“咚”的一声,伴随着手上传来的震动,一块半个人大的巨石掉落下来,重重地砸在地上。周围的几个年轻男子见这里开下一块大石头,纷纷走过来,把手放在巨石下,与愚公一起猛地发力将巨石抬了起来。他们的手臂上都青筋暴起,脸部都涨红了。愚公正要随几人抬走巨石时,愚公的妻子拉住愚公:“别抬了,你这年迈的身体会吃不消的,去和几个小孩挖点泥土,或者去休息会儿,别长时间劳作了!”

愚公喊声“停一下”,然后与几个满头大汗的壮年男子小声说了几句,才转头看向妻子说:“不行,我不能休息,移山需要我,我能行——挖土就交给几个小孩子吧。”他们将石块扔到崖下,又拿起石锤和木棍开采石头去了。天色要晚了,今天的任务还没有完成!



02

示例二

父亲买橘,文中所写只是“我”的远观,无法知道细节。如果换做第三人称,许多细节就可以合理表现了。请发挥想象,重新描述买橘过程某段细节。

学生作品展示:

父亲买橘

晏迎夏

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棉褂与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他慢慢探下身子,两手扶着月台,一只脚吃力地向下探,另一只脚侧仍挂在月台上。他的啤酒肚使他的动作略显笨拙,嘴里不时发出“哼哧吭哧”的声音。够不着,另一条腿也放下去,只剩下两只手臂攀着月台。他身子微微晃动,眉头微皱,眼睛紧盯着下方,牙齿也不自觉地相互磕着。

费了好一番力气,他总算从月台下到了铁道上,腿、肚子、脸上的肉肉也随之一颤。就在他刚刚要整理棉袍时,一列火车“哧——”地呼啸而过,紧接着另一列火车又“哧——”地驶来。父亲屏息敛声,紧贴墙壁,找准间隙,快速小跑着穿过铁道。

到了对面月台下方,他单腿微屈,努力抬起另一条腿往上放,两手撑着月台边缘,全身使劲,牙齿咬得咯咯响,仿佛很快就要松动掉落下去,反复尝试多次,才终于爬上月台。他拍了拍身上的灰尘,蹒跚地走到橘子小贩旁边。回头看看,又转身蹲下,一边仔细挑橘子,一边询问老板:“这橘子咋挑才甜?多少钱一斤?能便宜点不?”按照老板的建议装了满满一袋,还用手掂了掂,笑着跟老板说:“行,就这些了。”又细心检查一遍是否有坏的橘子,才提起口袋,看着里面的橘子,嘴里小声念叨:“应该够这孩子吃了。”瞬间,眉梢、嘴角、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许多学生往往有不俗的表现。虽然因为生活经历缺乏,也有不够合理的地方,但总的说来,他们能够将生活与文章内容关联起来,加以想象和推测,并表达出。这样的转化过程,必然强化阅读体验,产生深刻的印象,并将阅读所得转化为学识的一部分,为以后得提取做好准备。

各位,也考考你。


任务情境:

周亚夫明明知道皇帝要来,为什么一直呆在营中直到汉文帝到了营帐前才出来拜见呢?这段时间他在干什么?又在想些什么呢?请发挥想象,还原情景,写成不少于200字的片段。


END


浅浅的脚印
因热爱而不断摸索前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