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通读并能背诵课文,继续积累文言字词、文化常识,培养文言语感。
2、从文体特征入手,抓住关键句,梳理全文结构,把握作者思路。
3、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学习作者勤苦读书的精神,把握作者表现手法。
二、教学过程
1、读课文,读准字音,大致了解课文内容(自读、点读、默读、齐读、译读)
2、根据文体特征,梳理文章思路
(1)关于赠序:古代一种散文文体,一般是在送别朋友时所作,内容多为一些安慰、勉励的话。
(2)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作者写作目的的话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
即用“我”为学之难的经历,勉励同乡勤奋学习。
明确:全文以自己“勤”且“艰”的求学经历为核心传达勉学之意。
结尾:点名劝学主旨,强调勤奋专注的重要性。
明确:写自身经历,采用正面描写(自身)和侧面描写(太学生)相结合,以对比的手法突出自身求学的“勤且艰”。
在梳理行文思路的基础上,根据时间顺序,当堂背诵自身求学经历。
3、寻对比手法,析作者良苦用心
学生根据几组对比,自由发言,阐述所得启示。
如:天道酬勤。
读书(知识)改变命运。
明确目标,坚定信念、抵制诱惑,是学有所成的关键。
学思结合,提问质疑,是提升自我的好方法。
客观上要学会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主观上要勤勉专注,虚心好学。
……
补充历史上勤奋求学的事例或名言作为为自己所悟得的启示(观点)的论据:
4、感“本心”之诚,悟“劝说”之道
用这样的句式说话:“宋濂劝说的过程最打动我的地方是: ,由此可见,要想使自己的想法能够有效打动他人,我们可以采取: 的方法。”
小结: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为学之艰,即现身说法的方式,让人感同身受,亲切而易于接受;通过巧妙的对比,突出劝勉之意;适时鼓励后学,夸赞其优点,使其笃学之心更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