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比较”的利弊
东汉思想家王充曾说:“两刃相割,利钝乃知。”在日常生活中,亲戚朋友,师长同学,周遭的熟人,偶尔陌生人之间往往喜欢互相比较,用这种惯用的方式来判断人、事、物的好坏。
比较固然有益甄别好坏,但我们切不可妄目比较,从而造成一部分人遭受打击,或者滋生出妒忌之心,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应该善用比较,然xi后借此来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这个道理。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我们自身的缺点,从而改进缺点。所以比较是完善自我的最佳方式。比较能让我们快速地发现事物的本质特性,从而更为合理地利用它们。在学习中通过成绩的比较,我们可以快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向他人虚心学习、借鉴。我们也可以发现自己优于他人之处,从而增强自信。孔子通过比较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所以向老子请教礼仪制度,向师襄请教乐理知识,甚至拜七岁的项橐为师。这就是孔子运用比较提升自我的最佳例子,比较是一种可以快速找出自身的优缺点,进而提升自我的好方法。
但是比较并不适用所有场合,滥用比较,只会让我们妄自菲薄,丧失个性。印度哲学大师奥修说:“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玫瑰与莲花各有千秋,完全没有必要硬比出个孰丑孰美。每个事物的某个方面可能具有不同的特点,两者各有优势。在这种时候,比较便不再适用,而是要学会欣赏尊重。正如每个孩子的花期各不相同,有些属于年少有为型,有些属于大器晚成型。所以父母学堂经常告诫家长要调整好心态,不可盲目攀比,要学会一一牵着一头蜗牛去散步,静待花开。不能揠苗助长,打击孩子。
我们平时在生话中也会碰到类似情况,因生活环境不同,生活习惯、方式不同,造成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看事物的角度不同,这时比较便缺失了意义。生活环境有时并非我们可以自由选择。你的父母,你的家境都是与生俱来的,生活方式与我们的生活环境,自身的性格、习惯息息相关,这时就不能用简单的比较来定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个性,不滥用比较,胡乱比较。
作为教师,我们应把握比较的适用范围,巧妙运用比较来提升并完善每一个学生。让学生通过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比较找出自己的优点,教师及时肯定并加以表扬。从单元测试中找出孩子们的弱势学科,让学生向成绩优异的同学学习,取长补短。也能找到学生的优势学科从而增进他们的自信心。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作为教师要及时发现,不可一味唯“成绩论”,也不可一味打压学生,使其自卑,甚至产生抑郁心理。可以让学生保留并张扬其个性,取长补短,让其不断取得正向肯定。
教师要尊重学生与他人的不同,切不可一味否定或抬高他人,让学生盲目跟从他人。反观现在的很多学生,往往不明白比较的真谛,亦或只知找出自己的缺点,妄自菲薄;亦或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妄自尊大。不会使用辩证统一的观点看待自我片面的比较,又或是胡乱比较,从众心理严重,以致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在比较中渐趋于成为他人的复制品。
以上种种都是滥用比较的表现,是不足取的。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杆秤。既要善于发挥比较的妙用,又要杜绝滥用比较。小到人与人之间,大到国与国之间,比较可以不断促使进步。也可产生攀比,妒忌的心理,从而造成恶劣的影响。我们应了解何时该用比较,何时不该用比较,倘或我们将比较发挥到极致,必然能培养出无数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