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生课间对我说:“老师,看你说的那么感动,但我一点也不感动。买个橘子嘛,有啥感动的?”
说真的,我一时语塞。
一是,当年我在初读这篇文章时,也有这样的想法;二是我亏心自己没有创造更好的课堂情境,学生并未如我所期待的那样进入课文。前者,关乎学生的生活经历;后者,我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我该怎么来说清楚?
叙事抒情性散文,着眼以自身经历,来引发读者共鸣。而这前提在于,能够激发学生从文章中关联自己的生活经历。如果没有类似的生活经历,不知道生活的艰辛,就很难让学生心灵相通。我现在阅读时屡屡感动,是因为我自己有艰难的父亲,也做了艰难的父亲。备尝生活艰辛之后,才能理解朱自清写作时的感受。然而,我又怎能推脱,不去做点什么呢?
我做了下面两件事情来裨补缺漏,以免尴尬。
一是突出买橘行为背后的审美价值。
正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鹅毛自然很轻,但要放在“千里”这个前提后面理解。做人,不能唯实用价值论。橘子虽然便宜,但放在当时的具体困境中就显得来之不易,而且审美价值拉满。
其一,经济困境。
当时朱自清家庭的困难程度,在文中有介绍:“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这些祸不单行的不幸之后,整个家庭失去生活来源,父亲只好去南京找工作。如此巨大的生存压力,全都压在在父亲身上,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这正如朱自清弟弟朱国华在《朱自清与〈背影〉》一文中所说:“所记买橘子等细节,使每个读者难以忘怀。对于我来说,就更理解其深意了。在过去的日子里,不要说几个橘子,就是金橘子、银橘子也不稀罕。然而,此时的父亲已是负债累累,囊空如洗,这一堆朱红的橘子便不同寻常了。”父亲为确保儿子北上读书一路上能够解渴化饥,他想给儿子买很多东西,但无奈囊空如洗,只能买橘。这橘子,也是来之不易的。
其二,情感困境。
父子虽是一路,但当此时父子之间已生罅隙。根据史料: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1917年,父亲由于个人生活问题终致上司怪罪被免职,父亲为了缓解矛盾,花了很多钱,导致亏空,变卖了家中首饰,家庭经济陷入困顿。祖母不堪承受这样的变故而辞世,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父亲当然知道自己给家庭带来的深重灾难,大概也有深深的负罪感;而儿子肯定是嫉恨父亲的了。因此,到了南京,“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哪怕是第二天就要离别父亲,也不愿意多陪陪。可见父子之间已有很深的芥蒂。然而,就是在这种情感困境中,父亲依然不介意,不避风险,只是不求回报地为儿子付出,尽所能地为儿子考虑。这怎能不让儿子潸然落泪呢?
其三,身体困境。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当时年近五旬,身材肥胖,行动不便,加之办理丧失处理家事,一定是身心俱疲。但在月台送别时,他还是坚持亲自为儿子买橘子。这跨越铁轨上下月台,还需要避让火车,对处于这般身体条件的父亲来说,殊为不易。文中这样白描他的动作:“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回来的路程,自然也是不易的:“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几个橘子,如此沉重的各种困境,如此艰难的购买路程,如此厚重的父爱,怎么能说这些橘子没什么了不起呢?孙绍振教授在《文学创作论》中说:“父亲买橘子的行为,从实用价值的角度来说,可能是多余的,因为让儿子自己去买会更快更安全,也不会违反交通规则。但从审美价值的角度来看,这一行为却充满了深厚的情感价值。父亲不顾自己的安全,不顾交通规则,执意要亲自为儿子买橘子,这种无私的爱和关怀,正是《背影》所要传达的核心情感。”
孙教授还指出,审美价值往往超越实用功利,情感的审美和实用价值二者并不是成正比的,有时恰恰是成反比的。在《背影》中,父亲买橘子的行为虽然没有实用价值,但却因为其背后的深厚情感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这也是这篇散文能够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
因此,那种用实用价值来看待人际交往,往往会忽略情感价值和审美价值,是非常不恰当的处事方式。作为散文,更为看重作者的情感流动。我们要透过事物来感受情感的流动,这才是正确的散文阅读方式。
二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去描述父亲买橘子时的具体细节。
在向学生提供父子恩怨的历史资料后,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父亲买橘行为背后的情感价值。但为进一步加深共鸣,我特意安排学生设身处地,结合父亲的困境,发挥想象,描绘父亲买橘的细节,以此来体会父亲的艰难和对儿子的爱。从结果来看,学生有不错的体会。比如下面的习作:
父亲买橘(孙楷茜)
父亲向左右两边张望,确认暂时没有火车会驶来后,便蹒跚地以他最快的速度跨越铁轨,走到另一边去。因为两边随时都可能有驶来的火车,父亲飞快地走着。但与其说那是在走路,还不如说是一场生与死的角逐。幸运的是,父亲平安走过去了,并爬上了那边的月台。
月台上的小贩吆喝着:“新鲜的橘子嘞,味甜价贱嘞......”父亲走到买橘子的那一排人面前。看着那些插在橘子堆里写着价钱的小纸片。小贩儿大多按照橘子的个头大小或者新鲜程度,分作几堆,价格也不相同。又大又红大的贵一些,而又小又丑的,就便宜很多。父亲专注地看了几个来回,颇有些踌躇。他一只手在衣兜里捏着几个铜板,始终难以决定。好一会儿,他才下定决心似的,走到最边缘处的一个摊位前。他大概是觉得这个摊位最偏僻,也许价格更好谈些。
父亲低声恳求道:“能不能......再便宜些啊?你们自家的橘子嘛!”小贩有些轻蔑地说:“我们也是天远地远地去老乡家里买来的,还得养活一家老小......”父亲嗫嚅着:“那甜不甜啊?不要坏的!给儿子买的,他去北京读书……”又不经意间捏了捏衣角,只是说:“那请帮我拿些甜一点,红一点的橘子吧!”付钱时,父亲摸了半天,才拿出四个铜板。“就这些,将就一下吧!”父亲哀求着。小贩咬咬牙,把橘子往父亲面前一推,然后收下了钱。父亲用长袍下襟包好橘子转身时,小贩又塞进一个橘子:“不容易啊,都是有孩子的人!”父亲感激地的点点头,连声“谢谢”。然后抱了橘子转身,走到月台边上,左右看看,放下橘子;攀住月台边缘,慢慢探下身去;站稳,伸手拿好橘子,蹒跚地跨过铁道;伸手把橘子放上这边的月台,慢慢攀上来,再拿起橘子。看着怀里的橘子,父亲微笑着用嘴吹了吹,再用袖口擦了擦橘子上的灰尘,让每一个橘子都重新变成朱红的,锃亮的。那些橘子,仿佛是他好不容易才保存下来的跳动的火种。
这篇习作,符合现实生活中买橘子的真实情境,也能体现父亲经济的拮据。与原文在请脚夫时反复讲价的情景一致,能体现父亲在艰难处境中给予儿子无微不至的爱。
但愿更多的学生,能体会到《背影》中父亲的艰难,和艰难中对儿子的无私真情。如此,就不会认为父亲买橘无足轻重了。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