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近,心里却一点儿都高兴不起来,甚至有些堵得慌。
小Q同学没有参加九年级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这是她初中生涯第一次不参加期末考试。而且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不想读书了。其实她在期末考试一周前就没来学校了,我们去家访,她爸爸说她不在家,一个人出去玩了,说期末考试会参加的。结果还是没来。
她爸爸给我们看了她画的画,虽然我不懂绘画,但从人物夸张的眼泪、惊恐的眼神和扭曲的表情中,我还是能感受到她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她爸爸给我们看了她半夜发的信息,说自己成宿成宿睡不着,内心非常焦虑,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就是一个废物,人生毫无意义,不想活了!
她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是我始料未及的。她一头短发,爱说爱笑,走路风风火火。在我的眼中,她是一个大大咧咧、活泼开朗的女孩,体育也特别棒,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会有心理问题呢?
据她班主任说,她平时的样子都是装出来的,她其实很敏感、很脆弱。她父母忙于工作,平时很少有时间与她交流与沟通,也不了解她内心的真实想法与需求。她很羡慕班级里的某些同学,一到放假家长就会带她们出去旅游,去见世面;周末会带她们去下各种馆子;给零花钱也很大方。而她的父母平时对她抠抠搜搜的。偶尔跟她聊的,也多是关于学习成绩什么的。她没考好,就会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她脑子笨不用功。父母也会经常当着她的面发生争吵,发泄工作的不满,羡慕亲戚家有儿子的幸福等。久而久之,她就觉得家中没有爱。
在学校,她的成绩不算出众,尤其是数学和科学,简直就是擀面杖炊火——一窍不通。每天听得很累,学得很苦,但成绩就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久而久之,她就变得很自卑。
在班级里,他有一个喜欢的男生,叫小J,高高帅帅的,有才华,学习成绩好,性格酷酷的,不爱讲话。哪怕一天说不上一句话,但只要他在,她心里就很踏实。久而久之,她对他产生了心理依赖。
但小J早她两个礼拜就不去学校读书了,具体原因不得而知。可能是他父母收走了他的手机,也可能是有同学嘲讽他,也有可能是他不想写作业。因为不管你跟他怎么说话,他都是一言不发,顶多给你点下头。在家里他跟父母也不说话,不高兴了就把房门一关,一天都不吃不喝不下楼。他愿意交流的,只有网络游戏的队友。不上学了,他就黑白颠倒,晚上打游戏,白天睡大觉,饿了就干嚼方便面。我们上次家访,我给他讲了很多名人的故事和以前学生的故事,对他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鼓励。看到他面上含笑并多次点头,颇感欣慰,以为他听进去了,会回到学校来的。
临走时,我宽慰小J父母,说你们一定要挺住,看开点儿,对他不要太畏首畏尾也不要破罐破摔,要相信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们走后,他父母发信息说,他下楼吃饭了,看上去心情还不错。
但,他最终还是没来学校,期末考试也没有参加。
比小J更早不来学校读书的是小H,暑假里她就去康宁医院住院了。但不是一直呆在医院里,情绪稳定了就住家里。偶尔也会到学校来,但更多的是像走亲访友,脸涂得很白很白,是那种有点吓人的白。来了就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跟同学聊聊天,说说自己的生活,不听课也不写作业,想走了就打电话让家长来接。
其实小H的家境很好,父母物质上从没亏待过她。但跟她情感上的交流比较少,尤其是生了二胎之后,更是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弟弟身上。这让她越发觉得自己就是个多余的人,一回到家就郁郁寡欢闷闷不乐。
我经常能想起八年级时,有一次上辩论课,她与一个知识渊博能言善辩的男生打擂台,她口若悬河旁征博引,颇有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的风采,何等意气风发!
哎……
忽然记起网上的一句话:“我不是情绪不好,是抑郁了!”近年来,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呈现低龄化的现象。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数据显示,50%抑郁患者为学生,41%曾因抑郁休学。而学生抑郁的原因,77.39%是人际关系(主要是同学之间的关系),69.57%是家庭关系,53.91%来自于学习压力,45.65%源自睡眠不足。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严重,带来的影响是多面且深远的。对于个人而言,首先受到冲击的便是学习成绩。心理上的困扰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降低学习效率,使他们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获取中。长此以往,学业的进步受阻,未来的职业发展也会蒙上阴影。原本充满无限可能的人生道路,可能因为心理健康问题而变得崎岖坎坷。
在家庭中,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常常成为引发矛盾的导火线。父母可能由于对孩子心理状况的忽视或误解,采取了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进一步加剧了亲子关系的紧张。孩子的沉默、反抗与父母的焦虑、失望相互交织,家庭的和谐氛围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无休止的争吵和冷战。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守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为他们的未来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一、学校应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一方面,要优化课程设置,减少不必要的课业负担,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和咨询活动,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如何应对压力和情绪问题。同时,建立健全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及时发现并帮助有心理困扰的学生。
二、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父母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避免过度的批评和指责。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家中能感受到温暖和安全。此外,家长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孩子共同成长。
三、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政府部门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和干预的投入。媒体要积极传播正能量,减少对不良信息的传播,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为青少年提供心理援助和支持。
四、青少年自身也需要学会自我调节和保护。要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勇敢地迎接挑战。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释放压力,放松心情。
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用爱与关怀为青少年筑起一道坚固的心理防线,让他们在阳光下健康快乐地成长,积极迎接美好的未来。
XIUM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