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记忆┃消失的乡村行业箍漏子

文摘   2024-07-19 13:13   山东  

    时代的进步,使很多老艺人赖以生存的手艺失去了用武之地,他们带着世代相传的秘诀,带着几千年人类农耕文明积累传承的工艺和经验,悄无声息地消逝于我们的生活中,当再回首的时候,我们甚至说不清他们是什么时候淡出我们视线的,箍漏子就是其中之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鲁西南平原,农闲之时,寂静的村庄里常会传来““锔盆子、锔碗,锔大缸……”的吆喝声,这就是“锔大缸的”,鲁西南老家土话叫“小箍漏子”,有的地方也叫“箍漏锅的”。他们摊子上挑着“补缺修残万万千,成家立业许多年。倘若仙家乳鼎漏,俺也化他杖头钱。”的条幅,走乡串户,兼顾补锅、锔盆、锔碗等,是鲁西南最为传统的手工艺人。



  吆喝声顷刻间穿透曲曲折折的幽深巷子,招引来一群舞舞扎扎的乡童来。他们嘴里戏谑地吟唱着“锔缸,锔盆,锔老妈妈腚锤”的歌谣,呼啸而来,刹那间便将锔缸锔盆的小车摊子围得水泄不通,嘴上不住地问东问西,手便也不老实,东摸摸西摸摸,透着一股子摁不住的新鲜劲儿。箍漏子来了兴致,就唱出一段贯口来,“太阳一出红似火,天下的箍漏就属我。挑起担子走四方,锔天锔地锔牌坊。黍黍(高粱)壳子带谷糠,钯个尿罐子也不漏汤……”一时博得大家哈哈大笑。每当听到这些声响,乡亲邻居就知道“箍漏子”来了,邻家大妈颠着小脚喊上隔壁的婶子一同把摔坏的、裂口的锅碗瓢盆拿出去锔锔。


  箍漏子从事的这门生意叫锔活,也叫作锔艺。字典里对“锔”字的解释是:“用锔子连合破裂的陶瓷器等。锔子,用铜或铁打成的扁平的两脚钉,用来连接破裂的陶瓷器:锔盆、锔缸、锔锅、锔碗。”旧时所锔的器物主要是瓷器、陶器和瓦器三种。


  民间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自己的祖师爷。锔艺在三百六十行中排位第三十七行,锔艺的祖师爷在各地箍漏子中说法不一,有的认太上老君是他们的始祖,因为太上老君用火炉炼丹,他们的锔活也有一个小火炉。有的认女娲是他们的始祖,源之女娲补天。更多的则尊唐代的胡令能为祖师爷,他年轻时因家庭贫穷,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辞源》中说他“能诗,不废钉铰为业,远近号为‘胡钉铰’,”钉铰指的是洗镜、补锅、锔碗等。因而,胡令能被尊奉为胡鼎真人,山东潍坊一带的箍漏匠都有供奉胡鼎真人的习俗。如果说行业之外的人对胡鼎真人陌生,谈起他作的一首诗,知悉他的人就多了,其诗为《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诗的艺术性毫不低于杜牧著名的《清明》。宋朝道教“正一道”领袖张天师与宋仁宗的奏闻录记载,“提灵真君留下镟匠张罗,胡鼎真人留下秤匠、锡匠、锅匠、小炉匠。”诸多史料记载,胡鼎真人同时还被铜匠、黑白铁匠、金匠、银匠等共同奉为祖师爷,受到这些匠人的祭拜。



  锔艺产生逾千年,源远流长,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绘有街边锔瓷的场景。明朝时期的意大利教士利玛窦在《中国见闻札记》里对瓷器修补有记载:“锔补修复后的瓷器还可以耐受热食的热度而不开裂,而尤其令人惊异的是,如果破了,再用铜丝熔合起来就是盛汤水也不会漏。”锔艺在延续发展中形成河南、河北、山东三个派别,其主要区别在工具的使用上,河南以弓钻为主,钻杆短,特别容易掌握重心,更换钻头简单,转速最快;河北以皮钻为主,钻杆比较长;山东以砣钻和弓钻为主,砣钻就是有一个横杆上下拉动陀螺带动钻。到了清代,在三大派的基础上又分为两大类——粗活和秀活。粗活是为普通人家破裂的日用陶、瓷、瓦器修补——锔盆子锔碗锔大缸,常用的是粗糙、单一的铁钉。秀活是专做达官显贵人家的瓷器细活,锔钉考究,纹饰与所修瓷器搭配,使锔瓷变为破中求立的手艺——锔活秀。秀活的锔钉全用民间绝活锻铜工艺加工而成,精美绝伦,有花钉、素钉、金钉、银钉、铜钉、豆钉、米钉、砂钉等。其中花钉是秀活儿的精髓,用金、银、铜材质錾刻成有图案的锔钉,使样式与器物本身的图案纹理相得益彰,充分展现出箍子匠的艺术创造力。其实,达官显贵锔补的器物不都是破损了的,有些显贵人家买了上好的陶瓷器物,比如紫砂壶、细瓷碗,故意把它弄出裂纹来锔补,人家要的就是那个派。他们在紫砂壶里装上黄豆,倒进水。黄豆遇水膨胀撑裂壶壁,再锔上铜锔钉、银锔钉,甚至金锔钉,茶壶就成了一件别具风格的工艺品。喝茶人一边品茗一边欣赏茶壶锔补工艺,另有一番体味。



  箍漏子在村子里招来生意,便坐个马扎,膝盖上垫一块旧布,拿过破裂的茶壶(碗、盆、罐),找碴、对缝、定位、标记,用手、眼丈量破裂、裂璺的长短,心里默算需要几颗锔钉、多大的锔钉,回手拉开木箱的小抽屉,拿出金刚钻——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儿。瓷壶、瓷碗质地坚硬,表面光滑,普通钻头钻不动它,使用金刚钻小钻头,钉铜锔钉。箍漏匠用细绳将茶壶捆绑固定,两腿夹住茶壶,如果使用弓钻,便将弓钻上的皮绳在金刚钻杆上缠绕一圈,然后在选定的锔钉位置下钻。他们心手一体,全神贯注,右手持弓,左手持钻,右手弓拉钻响,先慢后快;左手掌握钻杆钻帽,按压钻杆着力先轻后重。钻头在茶壶上旋转深入,发出沙沙声响,钻头周围徐徐吐出一圈粉末。钻完一个锔钉孔,将钻头沾点水,给发热的钻头降温,也是给钻头润滑润滑,再接着钻孔。箍漏子的技术高低,在钻锔钉孔上显示出来,钻深了穿透壶壁,破坏壶体,造成新的漏水,钻浅了锔钉容易脱落,使用寿命短。钻完锔钉孔,漏匠拿出铜丝或铁丝,放在铁砧子上用钉锤锤砸,砸成锔面柳叶形或者菱形、锔脚圆柱形的锔钉,截断,然后将锔钉用钉锤一个一个砸入锔孔,敲打砸实,涂抹蛋清和油灰灌缝,一只破裂的茶壶便锔好了。随后,箍漏子向物主招呼一声:“拿点水来!”物主将舀子里的水倒进茶壶,箍漏匠托着茶壶摇几摇,晃几晃,沉一会儿,举至眼前看看是否渗水,但见锔钉严丝合缝,滴水不漏,轻轻地道一声:“妥了。”


  锔瓦盆、陶罐、水缸等物,工序和锔茶壶一样,只是使用的锔子大小和材料不一样。锔补大瓦盆、水缸,为了钻眼准确,先用绳子把大盆、水缸捆绑固定,再用大钻头钻眼、大铁锔子锔合。这大概算得上箍漏匠们通常说的“锔大家伙”了。


  补锅是箍漏活中又脏又费力的活。有的是用熔化的铁水浇注在漏洞上,冷却后,经过反复打磨,让其光滑如初。一种是用打制成蘑菇状的白铁、黑铁片,盖在漏洞上,中间插上长短合适的铆钉,里外铆合把漏洞堵住。如有裂纹再用钯子加以固定,然后抹上灰膏,就滴水不漏了。



  如果一时活儿跟不上,箍漏子也不肯闲着,用一根一头粗一头细的铁管,把风箱和小火炉连接起来,随着风箱的“呼呼”声,小炉子越烧越旺。然后把随身携带的长短不等,粗细不一的铁丝、铜丝,根据需要截成长度适宜的小段,放到火炉里煅烧。烧红之后,放到砧子上用铁锤敲打,捋成中间宽,两头尖的薄片,再把两头尖的部分折成小钩,这样一个个型号不同的锔子就做成了。


  因此,有的地方也把箍漏子叫作“小炉匠”。锔子的制作,也是箍漏活中一个重要环节。煅烧的火候,锔子的坚韧性以及外观形状,都能充分体现一个箍漏子的水平,也决定着所修补器具的使用寿命。


  箍漏子这门手艺,虽然算不上是什么尖端技术,可是在那个“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的时代,却为老百姓解决了生活中的不少难题,省下了不少买新器具的钱。他们用那大大小小的锔子,固定住了那段艰苦的岁月,记录下百姓生活的沧海桑田,引起了多少人对时光变迁的感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中传统的陶瓷缸、盆、罐等,已被塑料制品、金属制品所代替。箍漏子这一行当也随之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几近消失。那箍漏子挑着担子、推着小车东奔西走,渐行渐远的身影,还有那一声声带着浓浓乡情,穿透时空的吆喝声,将永远停留在我们记忆的深处,成为了永恒的回忆。


文/江夜雨

鲁小象,讲述最美金乡往事!!

鲁小象
鲁小象是个人公众号,其意为从人生中撷取一个片段,一个角度,一个光点,来反映社会大气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