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鲁西南乡村骂大街,无外乎以下情形,其心昭昭,乡人邻里都心知肚明。其一,被人欺负了,反击一下,并且让邻里百舍周知,一起来评评理;其二,在“施害”对象不甚明了的情况下,需要围着大街吆唤一下,将施害者的恶行公之邻里,以示谴责愤恨。其三,宣示个人权威,需要在公共场所耍一下威风,有敲山震虎之意。
这种骂大街严格来讲,是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其固定招式有甩鼻涕、拍大腿、蹦老高、拎酒瓶、砍大刀、扔砖头,踢大门、一指禅互指,可分为三大门派,破口大骂式的豪放派,吟唱式的婉约派,砸锅砸门式的江湖派。
情形一,往往双方势均力敌、旗鼓相当,谁也不怯谁,大意本着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目的。比如,甲的孩子被乙家的大人打了,事实清楚,对方姓甚名谁也明了。劳作之余,甲家的妇女同志就领着孩子上阵了,直接杀到乙家门口,拍门叫阵。乙家自然也毫不示弱,拎着板凳就杀出门来。双方见面,分外眼红,首先是一阵子辩论,无非一个是小孩子多么该打,另一方则强调大人不能跟小孩子一般见识。这种情况下,一般不会分出结果来,金乡话称为“说不出来个里表”。
领着孩子的,则后撤几步,来到十字路口,双手上举,双脚跃起,噼啦扑沓作响,嘴里也不闲着:“老少爷们儿,恁给俺评评理,俺这五岁的孩子,他家给俺打成这样!”这相当于耍把戏的圈场子,邻居们端着饭碗先后出门来,转眼间便能围上一圈。八九十年代的鲁西南乡村,单一的种植模式使得农闲时节乡人们有着充足的时间,加之精神生活相当贫瘠,自然乐得看个热闹!便有人装模作样的劝慰,自然也有扇风点火的。眼见得场子圈起来了,这事主便愈发暴躁起来,一把拉过孩子,掀起衣服来,绕场周匝,向看客们展示孩子所受的伤害!大多数情况下,无非身上、脖子上几个或清晰或暗淡的红色印迹而已。这孩子估计见周围人多害了羞,另一半的痛苦来自于妈妈的揪扯,那是真的痛,便哭将起来,一会儿便满脸眼泪鼻涕,有性子的,还能哭的背过气去。家长便愈发觉得受了委屈,遭受了羞辱。通常便一屁股坐到地上,以掌击地,间或拍大腿,嘴里则叫屈辱骂。“恁个不要脸的货,欺俺家人少,拿个孩子出气!”对方自然也不能示弱,通常仍是女将出马,相距三五步,对而席地而坐,击掌更响,拍大腿更加有力,有的还甩出长长的鼻涕,似乎遭了天大的委屈和羞辱,嘴里则回应:“恁家才欺负俺,恁上辈子就欺负俺,恁五岁的小孩都欺负俺,毁灭俺的庄稼!恁可欺负死俺吧!”双方你来我往,难免让人担心她们的手掌及大腿是否拍红了拍疼了。
这种情形下,男人们一般不会出头,最多躲在一边,眼睛红红地盯着对方,施以精神震慑。这种骂大街算是相当文明,应该是文攻的一种,绝少身体接触,较量的是口才、词汇量、叙事修辞手法及表演技能等综合实力。鲁西南乡村向来不伶牙利齿之女将,常常倚仗口舌之利,十里八乡闻名。我家附近的村子有一美妇,极善言辞,曾有一次与人吵架大胜之后,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来:“就凭你笨嘴拙舌的,也配跟我吵架,你信不信我捂着半拉嘴角你也吵不过我!”自此得诨号“半拉嘴”婶子。
这种骂辨持续的时间长短,与观众的多少有关。如果过了饭时或是农忙时节,观众散去,一般不会持续太长,累了自然偃旗息鼓,丢下一句:咱骑驴看唱本——走着瞧便收兵回家了。当然也有个性的,苏庄的老苏骂老李——两个男人的骂街一战成名。老苏据说在老李家门口大街上支了桌子,摆了茶壶茶杯,啜着茶水骂着,一日三餐由子女将饭菜送来,再整上一杯小酒,从精神和物质上力压老李一头,这种情形持续了六七天,以老苏大获全胜收场。
情形二又称之为“骂大会”“吆唤”。因为对象不明,有点儿像刑法里的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对象一样,骂的对象不特定,有警告对方不要再进行加害的意思。通常的情形是家里的鸡鸭鹅狗丢失、地里的庄稼被人糟蹋或是被人传了坏话造了谣言,意味着有一定的财产或是精神损失,又不确定“施害者”为何方神圣,或是只有一个模糊的范围。往选在早中晚三个时段,乡邻们都在家的时候,主角拎着破盆或是破筲,拿根木棍敲出响动来,沿街叫骂:“恁个馋嘴头子,偷俺家的鸡去日攮恁娘的窟窿吧!”“俺起五更睡半夜的养个鸡容易不,吃了不怕药死恁个孬种黄子!”如此反反复复,当地又称为“吆唤人”。乐感比较强的妇女,还会配上简单的曲子,压着合适的韵脚,以吟唱的方式娓娓骂来,近乎史诗,能把叫骂对象祖宗八代做的坏事编成顺口溜谱上粗犷的曲子进行演唱。这种面向不特定人的叫骂还是挺讲究技巧的,到了怀疑对象家门口声音就会大一点,停留的时间长一点,骂得内容也就花哨一些!这种情形下,聪明的邻居是不会搭茬的,如果有好事的问上事主一嘴:“大清早的,你骂啥哩?”通常会引火烧身,有一句反驳的话很经典:“俺听说拾金拾银的,没听说拾卷(骂)的”,两人难免会引发冲突。当然,也有做了错事的人忍不住,跳出来对骂,那么情形也就切换为情形一了,双方拉开战场,立马开战。
情形三多少有点黑恶势力“耍万恶”的意味了。犹记村里的李姓村霸和流氓,常常会在午夜时分,从外村喝酒归来,拎着酒瓶子,掂着小刀子,一路歪歪斜斜走到十字路口,在大石头上站立了,喷着酒气骂将起来,骂的内容无非是谁不服气、谁多看了他一眼有、他一直看谁不顺眼有、谁的日子过得好了瞧不起他了。至于骂的对象,有的是指名道姓,有的则是广而告之,对潜在不服气者或是意图反抗者警示压制。小村里的百姓都是些老老实实的庄稼汉,对整日里呼朋唤友、酒席宴宴的李姓村霸颇为忌惮,大多都紧闭房门,任凭他在街里叫骂着:“小某,不用你不服气,老子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早晚攮死你个小舅子!”“王某,你敢轧我家的麦子,看我不弄死你!以后你别想肃静!”诸如此类,通常要持续一两个钟头。有时骂得兴起,还要到别人家门口踹门以示其威风!你说他喝醉了吧,骂起人来却条理清晰,村子里的几个同胞兄弟,他从来没有骂过,你说他没喝醉吧,却不怕伤了邻里和气,嘴里抛抛洒洒。后来,随着村子里的年轻一代都长大了,李姓村霸因为骂街挨了不少打,人也好了起来,经常见他阴鸷地在村口蹲着磕瓜子,见人也会笑了,但还是露着几分戾气。
这些骂大街的景象,对90后、00后而言,已基本上看不到了。随着中国经济及乡村的崛起,人们生活水平、精神文化水平的提升,邻居之间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越来越少。这种情景,偶尔只能在视频里的老年人之间能够见到。看来,仓廪实而知礼节还是颇有道理的!
骂大街的近乎绝迹,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之一,是过去苦难生活的回忆,已离我们远去!
文/江夜雨
鲁小象,讲述最美金乡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