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巡盐衙门中的桃花泉)
千古奇书《红楼梦》,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自题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部诞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消亡前夜的煌煌巨著,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在其后的200年间,还没有哪一部作品能逾越它。
在巨著面前,不同的人见解截然不同。
鲁迅说:“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一位战功赫赫的共和国开国元勋,对《红楼梦》不以为然,轻蔑地称它是“吊膀子书”,此言遭到毛泽东的痛斥,并嘱咐他回去把《红楼梦》“再读三遍”。
推崇、喜爱这部文学名著的扬州人却是很多,不仅因为《红楼梦》描写的许多场景在扬州有蛛丝马迹可寻,而且,文章中飘出很浓的扬州味,读来倍感亲切。
我第一次阅读,还在北京上学,当时可读的书很少,《红楼梦》算是特殊的例外。因为接触扬州话不多——与夫人相识那是八年后的事,欣赏书中生动精美的语言,除了折服外,没有其他特别感觉。
以后,对扬州话熟悉起来,再次捧读时,竟意外发现,这“满纸荒唐言”不少还是扬州话。“有一搭没一搭”、“小小巧巧”、“不敢龇牙”、“心里突突的”……这些不都是今天扬州人常挂在嘴边上的话吗?为了证实我的“发现”,近期我把《红楼梦》前八十回复读了一遍,书中可确认的扬州方言俯拾即是。太神奇了,《红楼梦》与扬州竟如此亲密,两者有着不解之缘,没得话说!
(运司公廨巷口)
进一步阐述,须提及书中的女一号林黛玉。这是位多愁善感的扬州女孩,自小随父亲“盐政御史”林如海在扬州生活,讲的该是一口地道的扬州话。林姑娘聪颖机敏,她的饮食习惯、说话口吻乃至爱使小性子儿的性格特征,都与扬州这方水土息息相关。好强斗胜、说话不饶人,这不是许多扬州姑娘的共同特点吗?
尽管直到今天人们并没有考证出曹雪芹生卒的确切年代,但他年轻时曾在扬州生活过,这一判断,可信度极高。他的祖父曹寅任江南织造兼作两淮巡盐御史,康熙恩爱有加。扬州的“皇宫”和盐运司衙门应该都留下少年曹雪芹的足迹。雍正年间,曹家失宠被抄,扬州旧城一条曲折小巷“运司公廨”内,现存一所被称作“林如海故居”的老宅,很可能即是曹雪芹移居京城前在南方最后的住处。
家道的大起大落,在少年曹雪芹的脑海中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而这一切又都是以扬州方言拷贝的。曹雪芹饱含热情描述《红楼梦》宁荣两府“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情景时,笔端汩汩地淌出扬州话来,就不难理解了。
曹雪芹运用扬州方言信笔拈来,自然流畅,不着痕迹,其原因与他会讲或起码是熟悉它有关,一个没有经过扬州话熏陶的人,断难把“强如”、“才刚(方才)”、“不相干”、“歪(睡)一会儿”……等扬州土话当作口头语,反复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扬州话已被他纯熟地与北京官话糅合在一起,成为红楼梦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
曹雪芹呕心沥血写下传世杰作《红楼梦》,书中保留着浓郁的扬州声韵,说起此,扬州人感到无上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