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公祠是扬州著名的历史名胜,祠堂纪念在抗清斗争中捐躯的先烈——民族英雄史可法。
一、扬州名胜史公祠
史公祠坐落在扬州广储门外的梅花岭畔,建于清乾隆年间。明季末年,吴三桂引狼入室,清军入关,长驱南下,扬州屠城,惨剧人寰。在1645年扬州保卫战中,史可法孤军奋战,不屈不挠,城破之后,死于乱军之中,遗骸下落不明。
风暴过后,乾隆出于缓和民族矛盾,向汉族学习先进文化的考虑,给扬州初期简陋的史公祠题词:“褒慰忠魂”,为史可法“平反”定下基调。然后,大兴土木,建墓地、扩祠堂,可是忠魂的尸骨找不到,史公祠仍是座衣冠冢。
二、史公祠的名联
祠墓分两部分,东墓西祠,后部带花园,遍植梅花。原设两座大门,分别朝向衣冠冢和祠堂,后来,西面祠堂大门关闭,只留下墓区大门,供人进门后直奔主题,瞻仰先烈遗容。
进门后为天井,四周碑廊环绕,石碑镌刻历代文人墨客歌咏英烈光辉的文字。天井内植两棵雄性银杏树,挺拔伟岸,象征史公威武不屈的高风亮节。迎面是享堂,单檐歇山卷棚顶,堂前两边廊柱上,挂清代文人张尔荩撰写的名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堂内气氛肃穆,上悬“气壮山河”横匾,有云纹形梅花罩隔,正中供奉1985年为纪念史可法殉难340周年而塑的史可法干漆夹纻像。飨堂背后为史公衣冠冢,墓前有3门砖砌牌坊,上额“史忠正公墓”,与三面围墙形成墓域。
三、名联作者张尔荩(树櫰)
在史公祠内众多的歌颂先烈的对联中,张尔荩撰写的这副对联,笔力雄健,对仗工整,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寓意最为深刻,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颂。它无可争辩地成为史公祠最具代表性的纪念文字,广为流传。
遗憾的是,关于对联的作者,几乎所有的介绍文字都很简约。有的说他是清代文人,有的说他是淮军将领,对于作者的身世与家庭世系,语焉不详。
四、淮军第二号人物张树声的三弟
张树声(1824—1884),字振轩,安徽合肥人,廪生出身,清末淮军将领。步入仕途后,官运亨通,历任直隶按察使,山西布政使两江、两广总督、直隶总督。病故后,谥靖达,加太子少保衔。
张尔荩(1829——1880年)是张树声的胞弟,大名树櫰(槐),字尔荩、佑三,排行老三,很早就在军队中服务。树櫰在长兄手下办事,主要分管军需后勤等事务。因体弱多病,不久返回家乡,管理大家庭的纷繁杂务,直到谢世。
他不但为扬州史公祠撰写过一副闻名海内外的对联,还与扬州东关街98号冬荣园的女主人陆英,有着至亲的关系。
五、张尔荩的父亲
张尔荩的父亲张荫谷(1803-1860年),字蓝畦,庐州府合肥县人,生九子,家庭人丁兴旺。
时值咸丰动乱的前夕,目光敏锐的安徽老乡绅,感觉世事要变,在乡间组织团练,捍卫里闾,并由长子树声具体掌管。太平军起,天下大乱,树声率领人马归依到李鸿章麾下,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淮军中的“树字军”。
张尔荩膝下有三子,云路、云锦、云炳,晚清时都有官职,职务不高。二子张云锦(1858——1925年),字绮季,光绪贡生,官湖北候补道,曾随刘铭传到台湾驻留。
云锦对伯父张树声十分敬佩,声谢世后他收集已有文集中漏掉的文稿,编撰成《张靖达公杂著》(《清代诗文集汇编》695册),给后世留下全面了解张树声一份宝贵的资料。
进入民国后,退隐归里,有诗集《顺所然斋诗集》留世。他到过扬州,并瞻仰过史公祠,《游扬州史阁部祠》的诗注中写道:“祠有先君题联云: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老臣心。”(录自《庐州诗苑》卷三,张云锦二首)这也成为确认这副对联作者的有力证明。
六、东关街陆英丈夫张武龄的叔公
扬州东关街冬荣园女主人的陆英,丈夫张武龄虽不是张树声的嫡孙(系树屏之孙),过继后当上长房长孙,陆英也就名正言顺地成为张家长房孙媳妇,如果依着男方称呼,她应该叫张尔荩叔祖父(叔公)。
张武龄与陆英教子有方,迁居苏州后兴办现代学校,桃李满天下。六名儿子、四名女儿,不仅相貌出众,而且品学兼优,个个成才。“合肥四姐妹”成为我国近世最著名的时代女性。按照国人的称谓规则,她们应称张尔荩为叔曾祖父(曾叔公)。
1937年元月27日(腊月十五),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张氏姐弟一行张允和、张充和、张宗和、张寰和到扬州省亲,看望外婆——陆英的母亲。当天即一同前往史公祠观瞻游览,外婆虽年事已高,但身板硬朗,走路还相当快。祖孙三代人在桂花厅前,悬挂此联的廊檐下,拍照留念。《张宗和日记》记录了他们瞻仰史公祠的事,轻轻提到一笔:“史公祠已修过,‘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仍在。”口吻中透出“欲说还休”的为人低调。作为清华大学历史系刚毕业的高材生,他不可能不知道联语的撰写者与自己是什么关系。
照片上隐约能看到对联中的“梅花亡”三个字,很端庄的楷体字,是不是早年张尔荩的亲笔?1936年王振世撰写成书的《扬州览胜录》卷一载:“是联为陈含光先生书”。
因历史变迁,据史公祠工作人员介绍,现在史公祠内的这副对联,带魏碑风格的隶书,并非伊秉绶的原创书法,而是集字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