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南河下,贴近古运河。从前,两者之间有城墙,街道处在运河之下,河下的名称由此而来。
河下是条老街,《扬州画舫录》载:“钞关东沿内城脚至东关,为河下街。自钞关至徐宁门,为南河下,徐宁门至阙口门,为中河下;阙口门至东关,为北河下,计四里。”之后,河下的大名有所简略,取消中河下,仅分南北两条,一直延续至今。
一、历史老街
经过战乱洗礼,北河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南河下一枝独秀,街上承载着太多灿烂的往昔和不平凡的印痕,多年来受到人们格外的关注。
这里不仅有盐商豪宅,还有不少办理盐务的公共建筑。从西向东为:汪鲁门大宅、湖北会馆、廖可亭大宅、湖南会馆、卢绍绪大宅、曾公祠……还有些建筑,已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如安徽会馆、江西会馆、李鸿章旧居等等。
南河下紧挨着运河,具有水路运输之便,盐商在街道南侧建立盐栈,运往皖、湘、鄂、赣等地的盐包暂时在此存放。有人形容,街道充盈着浓烈的咸味,是用盐包堆起来的。
好景不长,风光的盐业经济,随着时代变迁和盐业政策调整,烟消云散。它们留下的遗产和痕迹,却还傲然独立于世。
岁月浸润,任其自然瓦解毁圮;还是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保存珍惜,合理安排,妥善利用,问题明白地摆在今人面前。
经过反复思考和实践,结论终于得出,旧城改造的“扬州路径”横空出世:“古城保护更新的一个目的,就是更好地保护利用好古城,造福人民。在古城保护更新工作中,始终坚持民生为本、审慎更新,将改善民生贯穿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全过程。”
二、盐宗庙
流淌千年的古运河,在这里由东北往西南画了一个圆弧,南河下东端,由此而始。光绪年间,卢氏盐商利用“康山草堂”旧址,建起奢华豪宅。
卢氏大宅坐落于“大水湾”北岸,占地6100多平米,建筑面积4000多平米。豪宅栋栋,庭院深深,为扬州现存最大的盐商住宅,世界遗产大运河遗产点之一。
2005年,对卢氏盐商住宅和毗邻的曾公祠修缮,先后对社会开放。卢氏豪宅的门楼,巍峨挺拔,仪门檐椽重叠,雕梁画栋。盐宗庙供奉夙沙氏、胶鬲、管仲三位盐业始祖,是举行祭祀仪礼的场所,一度改为曾公祠。保留了同治年间的彩绘,重塑三位宗师的汉白玉塑像,门头石额“盐宗庙”为建庙时的原物,弥足珍贵。
三、湖北会馆
湖北会馆坐落南河下174-2号,与盐商汪鲁门大宅一墙之隔。始建于同治年间,主建筑分布在东西两轴线上,占地千余平方米。上世纪50年代初,被工厂占用,后改为居民住房。会馆房屋现仅保留东轴线上的楠木大厅和串楼两组建筑。2008年被公布为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东轴线上房屋前后五进,由门厅、大厅、串楼和后宅等建筑组成,硬山式双坡顶结构。大厅和串楼为其中的第二、三进房屋。大厅面阔三间,楠木构架,用料粗硕,月梁、轩梁、轩柱和雀替等构件均施雕刻,故称楠木厅。串楼位于大厅之北,又称念佛楼,六间两厢对合式、二层砖木结构。
四、 广陵·有盐
“广陵·有盐”的项目改造之初,确立了“改善民生,审慎更新”的方向,避免了竣工即是终点的尴尬,使项目得以持续推进。
项目由四大组成部分:二分明月楼、四岸公所、贾颂平盐商大宅和原广陵小学地块。
清代,按朝廷规定,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的食盐,均需从两淮盐区运出,所谓“四岸公所”就是四省盐商议事的地方。
贾颂平盐商大宅在大武城巷,与四岸公所近在咫尺,成排住宅规整,气势宏阔,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二分明月楼地处贾颂平大宅的北部,素有“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的美誉。原是贾宅的后花园。园内的主体建筑,历史含义深邃。小巧玲珑的“旱园水作”花园,别具一格,,通过月色、山光、水意、树影,箫声、蛰鸣,烘托出诗情画意,属于扬州园林中的上乘之作。
广陵小学地块旧筑拆除后,与以上三处合拢,打造出昔日扬州盐商生活的体验区。项目由意匠轩公司设计施工,并承担后期经营管理。项目名称强调了与盐商的渊源,彰显扬州文化的鲜明特色。
游客看大宅、逛园子、赏工艺、品美食,四位一体,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与新中式园林技艺完美融合,匠心打造出老城区堪称标杆的文艺范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