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加不动了
文摘
财经
2024-12-26 16:28
北京
在我们改革开放的头四十年里,几乎所有经济增长的要素都处于绝对红利期或者相对友好期,中国经济也因此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高速增长。但从近几年尤其是2021年以来的情况来看,过去对中国经济贡献最大的一些核心引擎开始失速,甚至是接近熄火,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挑战,其中最重要的是两个无法逆转的历史性变化:一个是数量型人口红利的消退,另一个是加杠杆红利的衰减。
上节课我们讲到,2021年之后,加杠杆的故事有点讲不下去了,至少不像原来那么顺畅了。从居民部门来看,过去由买房驱动的居民杠杆加不动了,甚至转向去杠杆。而从企业部门来看,也面临着和居民部门类似的问题。企业部门是过去十几年快速加杠杆周期的最主要推手,没有之一。2008年到2020年间,企业部门杠杆率从95.2%大幅增长到162.7%,提升67.5pct,远高于居民部门的44.4pct和政府部门的17.8pct,贡献了一半以上的新增杠杆。但从节奏上看,企业部门加杠杆主要在2016年之前完成,之后企业部门杠杆率基本呈现高位震荡格局,加杠杆明显转向稳杠杆,甚至出现阶段性的去杠杆。当然,这背后有相当大程度的技术性原因:过去企业部门杠杆中隐藏了太多政府隐性债务,近些年在不断清理。2015年开始,中央加大力度整顿地方债务,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地方债置换。这一方面堵上了地方平台披着企业外衣替地方政府融资的歪门,另一方面让很多存量的政府隐性债务也回归了表内,这导致企业部门的杠杆率从2016年之后就基本涨不动了。但即便剔除掉这个技术性因素,未来真正的企业部门也很难挑起加杠杆的重任。首先,从加杠杆的动力也就是想不想加的角度来看,企业加杠杆主要集中于房地产和基建为代表的传统产业链,而这些都是标准的夕阳产业,需求会逐步衰减。过去企业加杠杆主要与固定资产投资挂钩,主要包括房地产开发投资、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三大加杠杆主力,而未来这三大主力都后劲不足。房地产开发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房地产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中国已经不需要再新建那么多房子,新开工面积现在已经从高峰时的一年23亿平米降至不足8亿平米,未来房地产即便回暖也是以存量房为主,房地产开发杠杆将趋势性萎缩。基建方面,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6%,虽然还有提升空间,但距离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也就10多个百分点的差距,空间已经不大。未来城镇化速度势必放缓,再加上基建体系已经相当成熟,修桥架路、大兴土木的时代基本过去了,未来更多是补充性的建设或存量更新,基建的增量需求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制造业方面,虽然以半导体、生物医药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空间巨大,但这些新兴产业主要是靠股权融资,而不是杠杆融资,加杠杆需求不足。比如,半导体龙头的资产负债率平均只有40%左右,医药龙头的资产负债率更是普遍低于30%。有加杠杆需求的主要还是房地产和基建的上下游产业链,而它们也势必随着终端需求的萎缩而转向去杠杆。其次,从加杠杆的能力也就是能不能加得动的角度来看,企业部门的杠杆率是各部门中透支最为严重的部门,剩余的加杠杆空间也已经非常有限。2023年中国广义的企业部门杠杆率已经超过168%,即便剔除掉其中的政府性债务,企业部门的杠杆也远高于新兴市场平均水平97%以及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90%。美国是76%,日本是65%,欧元区是117%。而从历史来看,企业部门杠杆率接近100%就基本是一个危险的上限水平。所以我们的企业部门杠杆已经过度透支,不仅很难再承担加杠杆的重担,甚至必须去杠杆来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出现。近年来的监管改革也正在朝着控企业杠杆的方向去走。一方面是严控不合理、不安全的杠杆融资模式。比如对房地产企业的三道红线以及期房制度改革,单是这个举措就能节制相当一部分企业杠杆,毕竟房地产企业是过去企业杠杆的绝对主体,算上有息的贷款、债券和无息的预收款,平均资产负债率超80%。另一方面是鼓励企业尤其是新兴企业通过多种方式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这样并不会提升企业杠杆,也不会带来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所以,这就是我们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两大核心问题:一是过去依赖的人口数量型红利快速逆转,老龄化压力骤增;二是过去依赖的宏观加杠杆遭遇瓶颈,企业和居民不仅很难再加多少杠杆,甚至有去杠杆压力。这两大史无前例的变化都不是暂时的,而是长期不可逆转的宏观趋势。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就是顺势而为,一方面我们必须接受这种无法改变的事实,不要再试图走老路,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其他被忽略的增长引擎,从中寻找经济发展的新路。结合各国历史以及我们近年来的探索,有这么三件事最为重要,也是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中国经济的主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