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2025年核心机构观点:牛市已成定局?

文摘   财经   2024-11-27 15:19   北京  

随着2024年逐步走向尾声,市场机构都开始发表自己对于2025年的观点,今天结合目前机构已经发布的2025年展望,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市场关注的重点和观点都有哪些。

1、市场如何看待国内经济?

对于国内经济而言,目前市场的一致观点是国内经济面临的主要是需求不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有过去几年产能过剩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地产下行导致内需不足的问题。由这两者导致的通缩环境对人民币资产形成了通杀,财富效应的损失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下行的趋势,最终导致了恶性的循环。

目前最乐观的机构认为明年地产周期会出现反转,明年将会是信用周期上行的一年,再加上库存周期、盈利周期向上,居民的房贷下行也会因为房价止跌而企稳,明年将会迎来地产、盈利和产能周期的共振。

不过持有这种观点的机构很少,大多数机构都不认为在政策缺席的前提下,能实现这种乐观预期。

因此对于解决办法的共识,目前市场预期最集中的方向主要是政策的进一步升级,包括但不限于中央政府举债逆周期投资、供给侧去产能、收购过剩的房地产库存,通过以上举措来扭转当下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资产负债表收缩的趋势。尤其是希望在今年12月的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明年3月的两会上看到更有力的财政政策出台。

不过中金认为由于存在各种各样的限制,因此不宜对财政刺激的规模抱有太高的期待。首先目前中央政府加杠杆的空间仍有,但并不高。如果按照美国的杠杆水平来算,目前还剩26万亿的新增债务空间。其次目前各类地方政府债务尤其是城投债务的付息压力很大。最后无论是财政政策的加力还是货币政策的宽松,都要受到汇率的约束。

当然,很多机构对国内的经济也存在明显的担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政策力度不足,经济下行趋势并未顺利扭转,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只能期待等待经济回落后,后续政策的进一步加力;二是中美对抗升级,尤其是特朗普上台之后对中国贸易战的风险不可控。目前美国对中国的关税为11.2%,根据华创证券的测算,如果特朗普对中国进口关税加征至60%,可能会拖累中国整体出口-2.6%到-5.8%。

我们认为相较于关注短期的财政刺激力度,不如关心当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除了经济结构维度上大家都很熟悉的新旧动能转换之外,我们提示大家注意目前央行在实行逆周期政策时的转变。

以往央行对经济进行逆周期调节,一是注重使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相匹配,二是多采用降息降准等调控手段。但是在今年央行开创了两类非常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国债买卖和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这两者都是直接在市场上对国债进行操作,本质和欧美央行走的财政赤字货币化是一样的。

只不过和欧美央行已经快将这条路走到尽头不同,中国央行才刚刚开始。根据央行官网的披露,央行在工具创设之后,已经买入了5000亿国债,并且进行了6个月5000亿的买断式逆回购操作。

过去十年欧美走过的路,中国央行也必将再重走一遍。在这些政策空间用完之前,大家完全不需要担心中国经济的问题。

2、市场如何看待A股和债券?

对于A股,市场目前普遍的共识是在9月底政策升级的影响下,整体市场估值修复已经到位,后续等待的就是基本面的修复,总体上市场都秉持牛市的思维对中期看多。

现在分歧较大的点主要在于对短期行情的判断。乐观的观点认为基本面修复很快就会到来,认为当下的调整是阶段性的震荡,对于后续的跨年行情十分期待,市场将会在估值抬升和盈利消化之间反复震荡,走出牛市的趋势。稍显悲观的观点则认为基本面修复仍要等待一段时间,虽然市场中期维度向上,但短期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

对于当下这一阶段方向的判断,主流机构大多都比较看好非银与科技板块,有部分机构认可周期的投资价值,稍微另类一些的比如民生证券仍在看多三、四季度表现一般的能源、有色等周期方向、银行、保险、建筑等价值方向以及公路、铁路、港口、电力等公用事业方向。

但大部分机构的主流观点认为周期的机会还要等待后面经济出现明显的复苏迹象,尤其是要等待上市公司盈利、EPS以及PPI转正的时点,而这个时间点要等待流动性及政策推升市场估值带来第一波上涨之后。

从风格上来看,很多机构都比较看多小盘成长方向的股票。科技方面则相对更看好AI软硬件相关、国产替代、低空经济、数据要素、固态电池、国企重组等主题型的机会以及出海相关的汽车、光伏、电子等行业机会。

对于债券,市场主流观点在中期维度上有明确分歧,但都不认为短期会有趋势性的表现。……

END

会员戳这里收听

渐近投研
顺势而为,循序渐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