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十年的主线故事

文摘   财经   2024-12-18 16:01   北京  
要理解下一个十年的中国经济主线,就要从最基本的经济增长逻辑讲起。宏观经济学中的生产函数Y=A*f(L,K,N)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无非源自四个引擎:

第一大引擎是劳动力(L):人是最重要的生产主体,人多力量大,有人口红利的国家通常经济增长较快。

一是数量型红利。一方面年轻人多,能参与生产的劳动力多,买房和进城的人多,劳动力成本较低;另一方面,每个年轻人需要抚养的老年人少,老龄化压力较小。这样的经济体通常储蓄率和投资率较高,房地产(年轻刚需)、基建(城镇化)等投资需求以及出口(劳动力比较优势)需求会驱动经济快速增长。大部分新兴经济体在发展初期都是靠这种人口红利实现经济起飞,比如20世纪60-70年代的日本,70-80年代的韩国,21世纪初的中国都是如此。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升,生育率一般会自然下降,人均寿命会逐步提升,人口结构自然会趋于老龄化。所以数量型人口红利都是阶段性的,最多能维持经济20-30年的高速增长。在这之后,人口数量型红利会逐步消退,甚至变成拖累,但这并不是人口红利的终点,从各国的发展史来看,人口红利还可能通过两种方式延续。

二是质量型红利。人口数量型红利本质是人海战术,拼的是劳动力的数量和成本,这只能帮助经济从低收入发展到中等收入,一般到人均1万美元就是一个坎。再往上,要实现从中等收入到高收入的跃升,不可能再靠劳动力的规模和成本,只能靠高水平人才的创新和技术优势,这就是所谓的质量型人口红利。

这种红利和几乎天生的数量型红利不同,不是每个国家都能享受的,只有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发展机制,才可能实现。比如,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虽然早已遭遇老龄化,但依然靠人才红利完成了经济的二次跃升,人均GDP基本都超过4万美元,甚至像美国高达8万美元。

三是移民型红利。除了内生性的人口红利,一个国家还可以靠吸纳外来人口尤其是高端人才来延续人口红利。人口结构的自然老龄化是不可逆转的,从全球的历史经验来看,不管政策端如何补贴和鼓励生育,本国人口可能都不会违背生育率下滑的自然趋势。最极端的例子就是韩国,1960年代人口红利时期生育率(女性人均生育数)接近6,而现在尽管政府花了很多钱补贴生育,但生育率依然一路下降到0.78,全球最低。

但有些发达国家的生育率下滑就没有这么明显,原因不是本国原住人口愿意生,而大多是依靠外来移民。比如美国目前生育率依然高达1.67,比我们的1.18还要高,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移民贡献,这有效对冲了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延长了劳动力红利。当然,外来移民不只是贡献了更多的年轻人口和新生人口,更重要的是可以吸纳很多海外的优秀人才,这需要开放性的人口政策以及经济体制来支撑。

第二大引擎是资本(K):这里说的资本指的是狭义的金融资本,通俗点讲就是“钱”,不管是劳动力还是其他生产要素,都需要资本的投入,这是推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燃料。对一个国家来说,支撑经济发展的资本主要来源于三个渠道:

一是储蓄资本。也就是除去消费之外,把自身赚的钱储蓄下来,实际上就是用于投资,形成原始资本积累。所以宏观经济学里有一个基本公式,在不考虑对外贸易和投资的情况下,国内均衡状态下的储蓄率=投资率。

我们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实际上就是依赖储蓄资本的驱动。2008年,中国的总储蓄率高达52%左右,后来逐步下降,但直到2023年,中国的总储蓄率依然高达44%左右。而按照广发宏观的数据,全球平均也就20%左右,美国同期只有7.9%。这意味着我们相当的能“攒钱”,攒钱支撑的投资需求很强,但会对消费需求形成挤压,这就是过去投资驱动模式的逻辑。

二是杠杆资本。在现代金融体系的支持下,我们除了能把已经赚到的钱攒下来用于储蓄和投资,还可以透支未来的钱用于眼前的需求,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借债,也就是所谓的“加杠杆”。比如,你本来攒的钱可能不够买房,但你可以用这部分钱做首付,向银行借一个10年期的房贷,相当于透支一部分未来10年的收入来换眼前的房子……



节选自会员内参,会员戳这里直接收听

渐近投研
顺势而为,循序渐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