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基金的玩法

文摘   财经   2024-11-24 16:00   北京  

最近华夏基金在ETF20周年的时候,发布了一篇指数基金投资者洞察报告,里面提到了很多非常好的数据,今天我们结合报告中的一些重点数据,来看一下当下指数基金投资者画像和投资特征。

这份报告是调研和用户数据所形成的。其中调研基于对2000名个人投资者、15家头部机构以及303名投顾的调研,用户数据是华夏基金指数基金投资者在2019年1月1日到2024年3月31日的持仓、交易及盈亏数据。

这篇报告中比较有价值的调研结果和数据主要在第二章、第三章的第三节和第五章的第三节。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投资者的ETF投资行为。对于指数基金投资者而言,宽基指数是首要选择,其次才是行业型ETF以及主题ETF。在窄基ETF中持有最多的是新能源和科技板块。

有些出乎意料的是,大部分基金投资者都会做充足的投前准备。在调研中有接近90%的基金投资者表示会在选择基金前做投前准备,包括但不限于分析基金的历史业绩、了解指数的编制方式和投资价值、跟踪相关指数的市场表现等,甚至还有36%的投资者会去阅读基金招募说明书。

个人投资者会重点考虑ETF对应指数的情况和ETF本身的情况。报告中提到的对应指数的成长性、过往表现、估值以及所属行业及主题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大家在以后考虑ETF的时候也可以按照报告中给出的方向进行重点考察。

不过报告里有一点令人疑惑的是,调研显示投资者在考虑ETF的时候会更加看重基金公司的综合实力,其次才是ETF的流动性、费率、交易成本等因素。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指数基金的好坏和基金公司的综合实力没有特别强的关联性,只要基金公司和指数基金规模都不是特别小,以现在基金公司投研能力,ETF在跟踪指数的时候根本不会有太大的误差。指数的编制和调整都是由指数编制公司决定的,基金公司只负责跟踪指数,没有任何主观的操作。因此ETF的流动性、费率和交易成本才是选择ETF的决定性因素。

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视角截然不同。机构投资者会更加关注指数成份股是否匹配投资目标以及ETF的流动性、规模及费率等因素。尤其是机构投资者还会关注是否有相应的对冲工具。

这份报告列出了不同访谈机构对于指数基金的考察维度,银行理财子公司和公募基金最看重指数基金是否符合看好的投资方向,然后是底层资产和投资方向是否匹配、规模/流动性、跟踪误差、指数编制规则、基金费率等问题。

相较而言,保险会更看重估值以及日常投研交流、路演等软性服务的体验;配置型私募基金额外看重折溢价水平;交易型私募基金更看重成交量水平和波动率大小,其次才是折溢价水平。

基本上来看,这些机构都是从自己需要的维度出发对指数基金进行考察,一般的投资者就学习银行理财子公司和公募基金的考察维度就可以了。

指数基金投资者用的最多的投资方式是轮动操作和波段操作。其中场外投资者相对更偏好一次买入,长期持有。场内投资者相对更偏好分批买入。从华夏基金列举出的这些投资方法来看,普通投资者认知度最高的定投并不是特别靠前,大家反而更喜欢像股票一样做轮动和波段,比较适合震荡行情的网格交易应用相对更少。对于宽基ETF,投资者更倾向于一次性买入并长期持有,但是对于行业ETF和主题ETF,更倾向于波段操作和分批买入。

这种投资风格并没有太大的问题,由于指数基金和普通基金不完全一致,基金经理并没有主观调仓的动作,所以投资者对于指数基金的投资需要完全基于自己对指数以及成份股所属行业的景气度的理解,来做出买入和卖出的决策。但是结合后面报告中给出的收益情况来看,指数基金投资者的轮动和波段获得的实际收益可能并不是特别的高。

在报告统计的卖出和买入的驱动因素里,跟随机构、主力资金流出、技术面卖出信号、达到收益目标、指数跌幅过大以及挂钩指数估值偏离都给指数基金投资者贡献了较高的收益。急需用钱卖出和市场整体点位较低买入的收益都相对更低。

第三章和第五章主要是用华夏基金自己的客户数据进行了统计。

从投资的时间区间来说,八成以上的指数基金投资者投资期限都在一年以内,场内ETF投资者更倾向于持有1-3个月,场外投资者持有1年以上的比例相对会更高。

从投资亏损的承受能力来说,八成以上的指数基金投资者能够容忍不超过30%的亏损。但是结合前面无论是偏好宽基指数还是偏好新能源指数的投资偏好,如果投资者在2021年及之前入场,至今的亏损幅度应该已经超过了大部分指数投资者能够容忍的上限。

根据华夏基金投资者过去5年的数据,指数基金投资者和股票投资者很类似,在上涨阶段频繁买卖,在下跌阶段更倾向于买入等待反弹,等待反弹后再卖出。市场认为存在由投资者主导的“负反馈”效应,这种效应是指市场下跌时,由于基金投资者止损,会导致市场进一步下跌,再反过来带动更多投资者止损,最终市场进入“下跌-止损”的螺旋之中。

不过从实证数据来看,无论是股票还是基金,都显示投资者在下跌的过程中更倾向于“下跌抄底”。很多机构和投资者热衷的“负反馈”并不存在。而且这种“下跌抄底”现象不仅仅是从金额上来看,从人数上来看也有同样的规律。不过在牛市阶段这种“下跌抄底”的现象会比熊市阶段更明显一些……

END

会员戳这里收听

渐近投研
顺势而为,循序渐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