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诗歌导读暨中国当代诗歌奖获得者作品集2021—2024》
连载之一
年度诗经
在呼伦贝尔草原看星空于坚
我的爱情像野花一样迎风而开 华万里
老家临汾 叶延滨
这些华美,这些灌木丛,这些毫无理由的爱情 海男
落花乱 周所同
自画像 田禾
风在风里论证了波浪 方文竹
于坚,1954年出生于云南昆明。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1970年代初开始写作,包括诗、散文、小说、随笔、评论、摄影、纪录片等。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1985年与韩东等创办《他们》文学杂志。著有诗集、文集50余部。曾获国内外多种文学大奖,并被译成多种外文。
在呼伦贝尔草原看星空 于坚
康德在时 常念及
“星空 因其寥廓而深邃
让我们仰望和敬畏
道德 因其庄严而圣洁
值得我们一生持守”
居市日久 这模糊不清的穹顶
早已遗忘 为学日益 为道
日损 文明进步 大地日远
今夜在呼伦贝尔草原
巴特尔大叔家的蒙古包外
席地 野茫茫 星宫在上
宇宙大教堂 寥廓而深邃
星座横亘如七世纪长安之宴席
如古罗马之通阙 人生不相见
动如参与商 杜甫是水瓶座
李白是长庚星 但丁是狮子座
诸神和光同尘 摇曳如烛火
照亮黑暗之脸 “金樽清酒
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
心茫然” 流星的尸骸埋进草原
背后 一匹马站着 垂尾不动
像是呼伦贝尔之伊曼努尔·康德
(选自《草原》2023年第9期)
导读
这首诗记述诗人在呼伦贝尔大草原遥望夜空,自然生发星空意识,并进一步浮想联翩的情景。诗人的所思所想看似漫无边际,由“巴特尔大叔家的蒙古包”,而跳到“宇宙大教堂”,又跳到“七世纪长安之宴席”和“古罗马之通阙”,进而自然联想到了彼时彼地的李白、杜甫和但丁,而这些先贤大师类似于天空的星座,由此可见作者的联想实际上是有其内在逻辑可循的。全诗起于康德,也终于康德,首尾呼应,结构上颇具匠心。作者心游万仞,其散漫自由之状,像飘荡于高空的风筝,而线绳则牢牢掌握在他有经验有能力的手中。(杨志学)
华万里,重庆人。中国作协会员,参加《诗刊》第一届“青春回眸”诗会,诗作曾获四川省第一、二届文学奖、重庆文学奖、《星星》2013年年度诗歌创作奖、中国当代诗歌奖终身成就奖等省市以上奖励40多项。出版诗集《轻轻惊叫》《别碰我狂澜》《石榴马》《花雀》等多部。
我的爱情像野花一样迎风而开 华万里
我的爱情像野花一样迎风而开
迎风而散
妹妹,你可听到我刻在石头上的叹息
爱情通常是红色的,我面庞上的夜
从此容光焕发
而且,只有一种认定
妹妹,爱一个人往往比爱一把刀还难
我真想为蝴蝶换件衣裳
我真想对蜜蜂发问:一朵花里有多少
雪的遗嘱
有多少雀声的晴蕊
妹妹,野花与爱情非常的折磨人
特别是它的那种红,疯狂的红,反复的红
令人不安
就像一件着火的事情
还有它的野,野得干净,野得愤世
即便花茎的骨头折断
也在所不惜
妹妹,这样的花开多么痛苦,多么难得
我就是这样的野花
我就是这样的怒放年年朝向你,涌向你
花开花落
都是新的婚期
妹妹,妹妹,花朵快要淹没了我们
(选自《中国诗人》2021年第1期)
导读
华万里是中国诗坛常青树,崇高的爱情诗人。他今年82岁了,但在心理上,比起28岁的人还要年轻。这位“80后”,曾应重庆华龙网所约,写了一句“我的一生都在为爱情奋斗”的格言式铭文,刻在礼品杯子上。他的这首《我的爱情像野花一样迎风而开》,可以看成他的爱情观和爱情宣言。他像在高呼或喊叫式的抒情中,指出他发现的“爱情通常是红色的”,在他黑夜的面庞上,容光焕发。“令人不安/就像一件着火的事情”,得出“野花与爱情非常的折磨人”,这种野花一样的疯恋,“野得干净,野得愤世/即使花茎的骨头折断/也在所不惜”。多么的干脆利落,多么的气势凌人。那些园林里的花卉,也许太淑女了吧。在他的奇幻中,他想为蝴蝶换一件衣裳,把花开花落都认成婚期,折磨来折磨去,终就得出一个论断:“爱一个女人比爱一把刀还难”!刀有两刃一尖,两刃上,一边是锋利的痛,一边是明亮的甜,而刀尖上,坐着不摇晃,坚定不移的爱。华万里的爱情诗,很大胆,很有冲击力,逼着人快速阅读,心中生出快感。他的爱情诗的美学原则是,爱情诗必须写得“艳而不俗,艳而不淫”,这八字金言,让他的爱情诗,摆脱了惯常的卿卿我我,把爱情提高到了时间、生命、涅槃的精神层次,刷新了当代爱情的抒写。诗的目的不但是它自己,而且还是诗歌的远方。华万里爱情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有爱,有文字的魂。(唐诗)
叶延滨,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原主任,曾历任四川《星星诗刊》主编、中国作协《诗刊》杂志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第六、七、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及名誉委员。出版诗集、散文随笔集、杂文集、诗论集等专著54部。代表作《干妈》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优秀诗歌奖(1979年—1980年),诗集《二重奏》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新诗集奖(1985年—1986年)。其余诗歌、散文、杂文先后获青年文学奖、北京文学奖、四川文学奖、郭沫若诗歌奖等多种文学奖,作品被收入国内外600余种选本。
老家临汾 叶延滨
这些年所有的出行都是旅行
只有到临汾的这一次叫回家
我问黄河,黄河也问我
转了九十九道的黄河问我
为啥说到临汾,你是回家?
我答黄河水,黄河也侧耳——
八十五年前一个学生娃
从四川北上到安塞当红军
从陕北东渡来到了临汾
延安派他进了抗日决死队
抗日决死队的家:临汾刘村
我问洪洞,洪洞大槐树
大槐树知天下中国人的家
大槐树问我,临汾是回家?
我答大槐树,枝叶都侧耳——
八十五年前一个女学生
从东北流亡到西安救亡会
八路军来招兵她报了名
风雨无阻她拼死要抗日
女生变女兵的家:临汾刘村
那个四川的小红军是我亲爹!
那东北流亡女学生是我亲妈!
黄河见证,大槐树也见证——
我的家,我的根:临汾刘村!
注:临汾刘村,八路军革命根据地,抗战国共合作时期也是山西青年抗日决死队驻地。我父母分别从四川和东北经不同方式来到刘庄,结成革命伴侣。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9月16日)
导读
《老家临汾》是表达作者对自己革命老家的深厚情感的一首诗。从审美方面看,它展现的艺术境界是革命生涯之美。诗在结构上由四个自然段落构成,而从内涵表达看则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即诗的第一节,只有两行,高度概括。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的切入点是摈弃了铺垫等绕弯子笔法,而采取了直接进入、直接揭示主题的方式。同时,这样的开头等于把一个大大的悬念抛给了读者,可谓平地起波澜,让人产生读下去的兴趣。我们看出这两行诗之间其实是一个对句:“这些年”对“这一次”,“所有的出行”对此次临汾之行,“所有”对“只有”,“旅行”对“回家”。上下句之间形成一种特有的明显而强烈的紧张、对比关系,呈现出不同寻常的内涵和意味。
第二层,由第二节和第三节构成。如果说第一层是总写的话,那么第二层则是分述,诗人以两个段落、两节均为九行的篇幅,分别叙述自己的父亲、母亲当年由不同路径奔赴临汾、“投身革命即为家”的人生选择。从第一层到第二层的发展,也是从概括到具体的过程。
第三层,即诗的最后一节,由四行诗构成,点明第二层中的两个革命青年男女与“我”的关系,乃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以此成就了作者另一重寻根意义上的“老家”。这便解答了作者在第一层中抛出的悬念,回应了读者的关切。诗歌就在这种揭开谜底的告白中干净利落地结束了,结尾中“黄河”、“大槐树”两个意象再次出现,带来余味不尽之感。(杨志学)
海男,中国女性先锋作家代表之一。2014年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著有诗集《唇色》《虚构的玫瑰》《是什么在背后》以及长篇小说、散文集多部。现为云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这些华美,这些灌木丛,这些毫无理由的爱情 海男
在滇西,我遇到了一个男人
他是澜沧江峡谷外种植包谷的人
他是喷吐着烟雾,锄地修草剪枝的人
我望见他的下巴,那些轮廓可以让我眩晕
这些华美,这些灌木丛,这些毫无理由的爱情
在暮色来临之前,又一次在溪水边
在竹篱右侧,我与那只忧伤的黑麋鹿相遇
它醒来了,带着辗转不息的梦幻只看了我一眼
在我所有的忧伤中,这次相遇
替代我申诉着,我听见了诽闻
关于我的不测的时光中那些跳跃的善变
关于我与滇西相遇中命运的演变
亲爱的忧伤,移走在那些华美、灌木丛中的爱情
多么值得我此生用力去接近他光芒的世界
(选自《大河诗歌》2024年第2期)
导读
从这首诗,我读到了海男对世俗爱情的批驳和否定。她憧憬的是没有被物化的、带有原始气息的、令人身心陶醉的爱情。在她看来,质朴的才配称华美,那些华美的往往是徒有其表。低处的才配称高尚,那些高处的往往是浮云。毫无理由的才配称爱情,那些理由十足的往往是交易。这是爱情的辩证法。诗人的忧伤,来自爱情的变异变质变味,因而不被世俗理解,只有黑麋鹿“替代我申诉着”。寻找的爱情变成了“诽闻”,被现实“移走”,令人失望,但那是“多么值得我此生用力去接近他光芒的世界”。我们能体悟到理想被现实碾压的痛苦,这才是忧伤的社会学价值。海男写的是爱情,也不完全是爱情,是对理想生活的拥抱,是对传统价值的深情回望,是对人类灵魂的精神救赎。(王立世)
周所同,祖籍山西原平市。1975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外语俄语专业。 原《诗刊》社编审,中国诗歌学会副秘书长。著有诗集《北方的河流》《拾穗人》《人在旅途》等。现居北京。
落花乱 周所同
喜欢或爱。先从拒绝开始
万物皆有自己的深渊
敢于下坠,才看见危险的云彩
知道的愈多相信的愈少
智者从不雄辩,比如顺从的草木
一边匍匐一边生出尖刺
落花不是凋零,是迷离的美
和暴力!可以摧毁一切!
(选自《都市》2024年第1期)
导读
落花迷离的美呼应万物深渊自身的美,落花的暴力呼应草木的尖刺,改写了落花的懦弱和无奈,这想象力大胆、诡异,赋予落花全新的姿态和摧毁的力量。结构上有条不紊,思想上出其不意,读完后感觉一点也不乱。(王立世)
田禾,湖北作协第六届主席团副主席。出版《喊故乡》《野葵花》《乡野》《窗外的鸟鸣》《田禾诗选》等中文诗集17部,出版俄文、德文、日文、韩文、蒙文、阿拉伯文、土耳其文、波斯文、格鲁吉亚文和英文印地文双语等外文诗集10部,散文集《红叶的私语》、诗歌评论集《有关读诗和写诗》。诗歌被选入400种中外重要诗歌选本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编辑出版的6种大学语文教材。曾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诗刊》华文青年诗人奖、徐志摩诗歌奖、《十月》年度诗歌奖、闻一多诗歌奖、湖北文学奖、湖北省屈原文艺奖等40余种诗歌奖项。
自画像 田禾
曾经梦想当一名三国里的英雄
有一腔热血,有一身虎胆
可最终没有倒在英雄的路上
年轻时在村里耕田、种稻、割麦
我肩挑日月,干着体力不支的农活
种下去的庄稼总是赶不上季节的速度
在一个风雪交加寒冷的冬夜
我走出村庄,跟着一条长江奔来
途中的风雪不断修改我的前程
后来我去城市的工地上搬砖,扛水泥
整天吞吃着灰尘,灰尘也吞吃着我
晚上对着半轮明月写诗
在体制的三十年,我用灵魂耕耘
如耕耘我四季轮回的故乡
到老来了,还在写一首无用的诗
等一个没有的人。现在身体被岁月
磨薄了,发胖的部分是多出来的毛病
习惯了过一种寂寞的生活
黄昏我数着城市的灯火
风在我人生的秋天数着黄叶
(选自《长江文艺》2023年第2期)
导读
这首《自画像》,是一个有着丰富阅历的人士回顾人生、为自己画像的诗。主人公讲述自己最初的梦想是当个英雄,而实际经历却是“年轻时在村里耕田”,“干着体力不支的农活”;当后来离开村庄、自以为一帆风顺时,其前程又被“途中的风雪不断修改”,以至于“到老来了,还在写一首无用的诗/等一个没有的人”。作者在不无自嘲的叙述中,肯定着自己的价值取向。
就诗的题材看,它是概括漫长人生历程的,这样的内容处理不好便容易拖沓。而从现在的构思、剪裁和表达看,作者显然是叙事高手,也是善于运用诗家语的人。他删繁就简,以命运的捉弄、人生的坎坷为主干,发挥诗歌语言的指涉功能,如开头以用典意象“三国里的英雄”喻指青春志向,中间以写实性意象“跟着一条长江奔来”表达人生的转折与跋涉,最后一行“风在我人生的秋天数着黄叶”又以比拟和物我交融的笔法实现主题境界的深化等,从而在有限的20行篇幅里,出色绘就一幅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血肉饱满的自画像。(杨志学)
方文竹,安徽怀宁人。80年代起步于校园诗歌。2008年加入中国作协。出版诗集《九十年代实验室》、散文集《我需要痛》、长篇小说《黑影》、多学科论集《自由游戏的时代》等个人各类著作21部。获安徽省政府文学奖等。入选《中国新诗三百首》《新诗百年诗抄》《中国文学年鉴》等。
风在风里论证了波浪 方文竹
风在风里论证了波浪。在历史的风里
秦始皇与另一个秦始皇论证了万里长城
我住九楼,向七楼的方文竹论证了生活的
上下对齐。两个人的夜晚相加论证了万家灯火
同声相应,同类相求,万物却热衷于
异质连接生成。风在风里论证了波浪
就是这么一回事:两个人就是一个人
但同时是更多的人,惊喜地创造了世界
意义在于新生,问题是人们麻木不仁
而满脸春光,任凭我一个人玩着
时间的积木游戏,心灵一直在蹦跶
就像风在风里论证了波浪。那是谁
拉响了风中的暗箱,在事物之间架桥
(选自《诗潮》2021年第6期)
导读
我们身处的不再是牛顿的时代,也不是后工业时代,而是量子时代。量子的叠加性、不确定性、纠缠性正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新的丰富可能。方文竹的“风在风里论证了波浪”就是用量子纠缠和叠加的思维理念在写诗,他写道:“在历史的风里/秦始皇与另一个秦始皇论证了万里长城”“我住九楼,向七楼的方文竹论证了生活”,结论是“两个人就是一个人/但同时是更多的人”。他说“意义在于新生”,但“问题是人们麻木不仁”,表面上他写的是科学的新知,其实,高蹈的诗性表述之外,是他对当下人与人、我与我、他人与我、我与他人之间的互为转变,互为同化,互为异质,互为兼容,又互为对抗的现状,写出因为内心孤独而寻异和求证的过程。是的,“风在风里论证了波浪”,风动波浪会动,风不动,波浪也会动,社会在前行,人在前行,一切均在被裹挟中波动。(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