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丈青扈三娘本来实在不打算写,因为她在《水浒传》中的故事太单薄。梁山三位女将,顾大嫂和孙二娘几乎是男性化了,唯有扈三娘,是“玉雪肌肤,芙蓉模样,有天然标格。”
扈三娘原许配为祝家庄三子祝彪,梁山三打祝家庄时扈家庄前来助阵,扈三娘后被林冲所擒,宋江安排交由其父宋太公看管。梁山以为宋江要收她,这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后来,祝家庄被破,李逵顺道杀了扈家庄满门老小,扈三娘哥哥扈成逃走。宋江最后把三娘许给矮脚虎王英。
扈三娘不想梁山对扈家庄的恶行,反而感念宋江义气,从了这门亲事。而王英我们都知道,梁山数得上的人品卑劣之人。
历来读者,基本都是一个看法:扈三娘冰冷麻木,被梁山胁迫摆布;宋江虚情假意,把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心理极度扭曲。
然而,若只读懂此层,就少了很多读书乐趣。
关于扈三娘绰号“一丈青”,书中并未说明其含义。但“一丈青”三字在宋代确是很流行,多与身高有关。大概“一丈青”形容个子高挑美人,应该没错。高挑美人配上五短身材丈夫,本身就是就有很强戏剧性。明清小说里经常有这种搭配,比如《封神演义》里的土行孙和邓婵玉,《薛家将》里的窦一虎和薛金莲。
“一丈青”和“王矮虎”这一对夫妇组合,并非是作者施耐庵出于某种畸形心态的原创,早在元杂剧中已出现,大戏剧家关汉卿的《绯衣梦》中,有“比及拿王矮虎,先缠住一丈青”句。
明代水浒戏《王矮虎大闹东平府》里也有“某乃王矮虎是也,这的是浑家一丈青”之句,该剧创作年代应为明朝,但从内容上看,作者并未受《水浒传》小说太多影响。里面王矮虎形象要鲜活正面许多,夫妻俩互动也多。由此见,早在《水浒传》之前,就有很多关于王矮虎和一丈青的戏剧故事,只是很多并没有明确“王英”和“扈三娘”的名字。
而历史上,则确实存在一位唤作“一丈青”的女将,也有着一位叫扈成的人。
时间要拉到靖康之变后。徽钦二帝被掳去北方,宋都城汴京一片凋敝。金人无意占据汴京,抢杀一通便北归。名将宗泽则就此收复汴京,
时年67岁老将宗泽收复东京,整顿军饬,连金人都呼其为“宗爷爷”,而一代名将岳飞当时就在宗泽麾下。
宗泽更凭借其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收复周边各路草寇。最有名的就是招降了大刀王善。而王善其人,则也在后世小说《说岳全传》中有所登场。
再说宗泽,他统御有道,绿林众人聚兵于汴京周围,遥相呼应。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宗泽上书赵构,力劝北返,收复失地,重整山河,在奏章中说到一位女将军奋勇抗金的事迹:“臣伏见近者,河阳水涨断绝河梁,有姓马人妻王氏者,率众讨贼,贼势穷窘,不知所为,此天亡虏寇之时也。”
宗泽提到的姓马的便是宗泽手下马皋,其妻(也有的说是马皋之女)王氏人称一丈青。高宗无意北归,但还是赐封马皋之妻王氏为“关西贞烈女,护国马夫人”。
宗泽壮志未酬,悲愤而死。高宗派杜充来任东京留守,而杜充不能团结义军将领,排挤抗金义军,导致人心离散,引起王善、张用等人反叛,杜充就派了手下将领马皋率兵镇压。
这一时期,先登场的是大英雄岳飞,岳飞率八百儿郎破敌锐气。《金佗稡编》中记载:岳飞“吾为诸君破之,左挟弓矢,右运铁矛,领数骑横冲其军,贼军果乱,后骑皆死。”
马皋领兵追击就不那么幸运了,王善与张用各自率兵马前来夹击马皋,马皋陷入重围,手下几乎全军覆没。马皋深知杜充为人(杜充此人后来降金做了叛臣),自思回去也是背锅的结局,于是也选择落草为寇。
后来马皋思前想后,又率部归宋,被老上级郭仲荀治罪被杀。
马皋被杀后,一丈青被时为东京提举的闾勍收为义女。闾勍为人谦和,一身正气,依旧让一丈青为中军统领,统帅马皋的人马。
张用率领部下,南下流离于两淮一带,此时南宋已经放弃东京,一丈青随义父闾勍到达建康,闾勍被任命为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一丈青依旧任中军统领。
闾勍与张用原来都是宗泽手下,彼此熟知。闾勍亲自出马,劝说张用归顺朝廷,并且将义女一丈青嫁给张用为妻。算来,一丈青丈夫马皋之死,因张用反叛而起,最后仍答应嫁给张用。拜义父,被许婚,这点经历和《水浒传》中扈三娘极为相似。
此外,当时宋军中也有位将领叫扈成。历史的扈成也有污点,杜充被金兵击败后,扈成曾和戚方、刘经等人作乱,劫掠州郡,自己最后被戚方杀死。扈成和一丈青算来也曾是同僚,如此到《水浒传》中则成为了兄妹。
再说张用,他是相州汤阴县人,与岳飞同乡,原来是相州汤阴县弓手,“勇力绝群,号张莽荡,其妻勇,在用右,带甲上马,敌千人。自号一丈青”。当年金人到达汤阴,张用与结义兄弟曹成、李宏、马友等人,将四下逃难的老百姓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力量,很快拥众十余万,与王善联势,所向披靡,随王善一块归到宗泽麾下。
再次接受招安的张用驻军于淮西一带,因上司故意刁难,军中缺粮,随后转至信阳,一丈青中军驻扎三龙河。
不久,军中发生火迸,张用手下王林、孟振等人不满新来的一个统领专横跋扈,奋而杀之,这下惹了大祸,因为这位新来的统领是宋高宗赵构的红人、御营司前军统制张俊的亲信。
此处故事,又与《水浒传》中“陈桥驿滴泪斩小卒”的故事相类似。
曹成想夺权,借机除掉张用的亲信,张用以“军容不整,至使军中自相屠杀”为由,为部下开脱。此处可见,张用身上颇有正义感。
曹成一直想取替张用,欲杀张用,逼迫张用不得不带两千余人离开,而一丈青没有随张用走,依旧镇守中军,用智谋与曹成周旋,牢牢地控制着中军人马。
后面故事简单节说,张用最后又被逼反,岳飞再度登场。
岳飞与张用是同乡,深知张用为人,其反叛是被逼的,率部驻扎金牛顿,“遣一兵持书,谕之曰:吾与尔同里人,忠以告汝:南薰门、铁路步之战,皆汝所悉。今吾自将在此,汝欲战,则出战!不欲战,降则朝廷録用,各受宠荣。不降,则身殒锋镝,或为俘囚,虽悔何及!”
张用看了,感慨地说:“岳飞了解我,如再造父母也。”率部归降,张用与一丈青成了抗金将领。
历史上的这位“一丈青”,从马夫人变为张夫人,我们都能看出她的勇气、智慧,其志可嘉,其行可悯,然而为何到了施耐庵笔下,则一切均被抹去成为一个武花瓶式的符号,仅仅为粗豪的梁山泊添了一丁点亮色?而且本来可能在元杂剧中有着一定个人魅力的王矮虎,成了猥琐好色、贪财好杀的丑角?
在讨论这个问题前,先介绍一本书。学者孙述宇在其著作《<水浒传>的诞生》中提出了一个观点:梁山好汉是影射宋金战争时期沦陷区民间武装,他们当时有个响亮的称号,叫做“忠义人”——这与《水浒传》中所宣扬的“忠义”极为契合。岳飞曾谋划,号召“忠义人”,在沦陷区进行武装呼应并进行北伐。可惜后来岳飞入狱被害,而那些“忠义人”们被历史暗流吞没而失声。
作者还认为,岳飞屈死是《水浒传》创作的动机。这些观点尚未有定论,但确实给我们一个阅读《水浒》新的角度。
阅读《水浒传》,最忌讳一刀切:要么总是骂着宋江虚伪、李逵残忍,进而认为这是一部价值观扭曲、把强盗当做好汉的邪书;要么又把整部书当做是对虚伪“忠义”的批判作品,作者在无情的揭露好汉虚伪的一面。
以前写过,作者先是构建了一个理想中的江湖绿林,这时登场的史进、鲁智深、林冲这样侠义之辈,然后又亲手粉碎了这个童话,用宋江、武松、李逵他们展示江湖的险恶黑暗。作者笔下毫不掩饰梁山聚义本身的残酷性,却又高呼忠义,征方腊好汉凋零,忠臣遭难,书写一曲悲壮哀歌。
也许施耐庵写《水浒传》时,真的借鉴了历史上的“忠义人”,他看到了他们本身具有的忠义性,在民族大义面前的不屈奋斗;同时,他也看到这群民间武装对社会本身的危害性,他们聚义时不免劫掠州郡,伤害百姓。而更可悲的是一切后面是朝廷懦弱,诸多官员自私利己,致使宗泽、岳飞“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既然他们不容易去定义,那么那位经历坎坷复杂的“一丈青”,干脆就一切省去,留下一个称号作为线索,留待读者自己检索吧。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