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特妮休斯顿&玛丽亚凯莉&席琳迪翁,天后们的音乐力量

文摘   电影   2024-04-02 21:49   江苏  
国人对“四”这个数字很执着,动不动喜欢评个“四大”。我之前有听说个提法,90年代欧美流行音乐四大天后:惠特妮·休斯顿,玛莉亚凯莉、席琳迪翁、麦当娜,也有说不是麦当娜,是珍妮·杰克逊。

这个四大,就是有点怪,论风格,麦当娜或者珍妮和那三位显然不是一路数;论唱片销量,席琳·迪翁又远不及其他几位;论影响力,这就更含糊了。

最近又找了些资料,说90年代其实是有“vocal trinity”的提法,就是惠、玛、席三人。大概不管国内国外,都喜欢把这三位放在一起讨论,有时候为了凑个“四大”,喜欢再加上一位。

以前我写过:玛丽亚·凯莉的嗓音像钻石,华丽璀璨,流光溢彩;席琳·迪翁的嗓音如珠玉,圆润顺滑,不失空灵澄澈,那么惠特妮·休斯顿的音色则是铂金般的质感。

网上还看到个比喻:惠特妮是太阳,席琳是月亮,凯莉则是彩虹。这个比喻就不恰当,彩虹岂可与日月争辉,比作星环倒还差强人意。

外媒还有个比喻,惠特妮是earth,凯莉是air,席琳·迪翁是warter。这个比喻就很棒了。大概就容易感受三人的嗓音特点:一个厚,一个飘,一个透。

以上是三人嗓音特色的不同,具体到歌曲中,不同之中却又有相似。

提起惠特妮的代表作,自然离不开那首《I will always love you》,电影《保镖》主题曲。电影中,凯文·科斯特纳与惠特妮在酒吧跳舞时,背景放的就是《I will always love you》,不过是具有乡村风格的男声。而这首歌原唱及词曲作者多莉·帕顿就乡村歌手。

乡村音乐给人的往往是那种小情绪,或喜或悲,想念家乡、怀念恋人什么的,惠特妮找人重新编曲,往灵魂乐改。一下子,气象就大了。歌曲最后一连六句“I will always love you”,乡村版的是一种对爱情的反复呢喃,而惠特妮则连续飙高音,喊破云层,万里无云。

结合电影结尾,女主人终于在飞机起飞前的最后一刻跑下了飞机,在风中与男主紧紧拥吻在一起。但是男女主最后还是没在一起,最后一幕男主又恢复了保镖工作,然后音乐响起。《I will always love you》本是一首悲伤的情歌,但在惠特妮的演唱下,里面不仅仅是爱,还有深深祝福,即使不在一起,依然永远爱你。于是,音乐便不再悲情。

玛丽亚·凯莉作品中如果选一首与《I will always love you》PK的话,我挑《without you》。《without you》也是一首翻唱歌曲,最早由摇滚乐队Badfinger(坏手指乐队)演唱,后经哈利·尼尔森翻唱成热门金曲。

嗓子坏掉前的尼尔森,以演唱高亢宛转著称,他的《without you》唱到最后颇有撕心裂肺的感觉。而到了玛丽亚·凯莉这里,把原本那种男子的疏离感转变为女性的柔情,消解了原本的悲伤感,而连着四句“I can’t live”,则是满腔别情,一泻千里。

这么说,尼尔森版本是男子在与心爱之人告别时,唱首歌想挽留;玛丽亚·凯莉的是,你既然要走了,我好好的和你告别。

惠特妮和凯莉两人都是可以把一首本来哀伤情歌唱的恢弘大气。

惠特妮·休斯顿本身就擅长那种充满励志、热情的歌曲。

《Greatest love of all》是其出道作品,歌曲本身的创作经历就很励志。这本是拳王阿里首部自传电影的主题曲,后被惠特妮翻唱。两位创作者,Linda Creed当时正作为一位单亲母亲正在与乳腺癌作斗争,30岁的Michael Masser刚刚经历了家庭的破裂,在放弃了律师职业后,他一无所有地开始追求音乐梦想。惠特妮也曾在多个重要场合演唱这首歌,美国自由女神像建成100周年纪念仪式上就曾演唱。

另一代表作品《One moment in time》是1988年汉城奥运会美国队队歌,常常被用于决赛时刻的背景音乐。1989年第31届格莱美奖颁奖礼上掀翻屋顶的演唱,被誉为“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两首歌很多时候几乎可以成为美国国歌。

玛丽亚·凯莉颤抖且绚丽的高音,最体现在像《Vision of Love》早期一些歌,不愧其“花蝴蝶”称号。但她也可以有很抒情励志的时候。2003年NBA全明星上,一首《hero》送别乔丹,让老飞人眼含热泪。

这首歌创作者就是凯莉本人。原准备由葛洛丽亚·伊斯特凡演唱,电影《无名英雄》主题曲。创作时并未考虑玛丽亚·凯莉本人的偏好。但是玛丽亚·凯莉前夫汤米·摩托拉听到后,反对将这首歌交与电影方,坚持玛丽亚·凯莉本人演唱歌曲。

话说葛洛丽亚也是90年代可以和凯莉她们并称的天后歌手,但如果由她演唱未必会有凯莉的效果。凯莉不像惠特妮《自由引导人民》中的女神一般,唤起听者内心力量,凯莉是把自己化身为柔情似水讲诉英雄故事的祭祀歌者。

至于她俩合唱的《when you believe》——动画电影《埃及王子》主题曲时,嗓子俱不在巅峰,但依旧完成得完美无瑕。除了各自唱功技巧炉火纯青,还有一个很大原因,就是情绪到了。这本是一个讲诉“摩西出海”的故事,源于古老《圣经》传说,歌中唱到,只要心存相信,就一定会创造奇迹。她们非常喜欢这种“鼓舞”式的演唱,且当时事业生活也并不遂人意,再加上一点彼此间惺惺相惜的火花,这首歌自然也就功行圆满。

现在说席琳·迪翁,单独说她,因为不像前两人那样对比分明,她兼具二人的气质,一面细腻,一面高昂。

而论嗓音条件,席琳尚不及她俩绝伦逸群,所以演唱也不如她俩那么热烈,她往往有种清冷的感觉。最典型的自然就是《my heart will go on》,悠扬的爱尔兰哨笛一响,仿佛就是流传了几个世纪的爱情故事。

同样的还有迪士尼动画《美女与野兽》的同名主题曲,以及《西雅图夜未眠》主题曲《when I fall in love》,虽然一部是迪士尼经典童话,一部是都市浪漫爱情,但唱出了一种岁月沧桑感。而那时,席琳·迪翁三十未满。

这两首歌都是男女合唱,其实席琳与不同风格男歌手合作得都很好。她可以和古典跨界歌手安德烈·波切利合作,一曲《The prayer》带着上帝的圣洁光芒。而真要喊起来,席琳也拥有当世最强之一穿透力,比如《I'm your angel》,与之合作的是R&B歌手R·kelly,就是唱《I believe I can fly》的那位,连续高音确实是有天使冲破云霄的意思。

有个事似乎很少有人提,1996年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式歌曲《The power of the dream》是由席琳·迪翁演唱。多提一句,那届奥运会主题曲《reach》就是前面提到的葛洛丽亚·伊斯特凡演唱。《The Power Of The Dream》不像惠特妮唱《One momement in time》那样横扫千军,开使是娓娓道来,关心、抚慰、鼓舞,最后才是热情的呼唤。

她第五张英文专辑《Let´s talk about love》中最后一首同名歌曲,也是这感觉,当然了这两首都出自乐坛教父大卫·佛斯特之手。歌曲主题呼唤和平友爱,但表达得则相对克制。席琳·迪翁初为人母后,曾出过一张专辑《Miracle》,主题是母亲对孩子的爱。其实,早年时她很多歌曲就已经体现出“母性”的一面。

席琳·迪翁用清冷、含蓄赋岁月以深情,用温暖、热忱将理想以温柔。她的音乐,更符合东方那种“雅”的标准,中正平和。前面说过,席琳不如另外两位天后那样天赋过人,尽管她也是罕见天赋,她的巅峰期却是最长久的。一向以阳光健康形象示人的惠特妮早在90年代已经被毒品侵蚀,凯莉则在“倒嗓”后不得不向R&B转型。

生活上,席琳·迪翁亦堪称模范,她与丈夫雷尼的爱情故事常为人津津乐道。雷尼是席琳的伯乐,尽管二人有着26岁的年龄差距,还是幸福地走在了一起。当雷尼身患重病,作为妻子的席琳依旧不离不弃,陪伴雷尼走到生命最后一刻。而更伤心的是,一种叫“僵人综合征”的怪病找上了席琳,一代天后备受疾病摧残。

惠特妮·休斯顿早已芳魂远去,倒是玛莉亚·凯莉经历几段感情后依然纵情任性,虽然身材极度走样,但后来又瘦下很多,花蝴蝶依旧能张开翅膀。

生活常有不幸,但我们依然需要努力前行。VOCAL三天后曾经用不同的方式带给世界以积极的力量。这种向上的力量,才让音乐拥有精神。这种精神,还存在于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Reflection》、费丝·希尔《There will you be》、碧昂丝《Listen》这些歌曲中。而她们身上的那种古典浪漫气质,也是如今泰勒·斯威夫特、阿黛尔没有了。


往期文章:



Makara施鹏程
怪谈文学,电影动画,武侠演义,无聊文艺宅的日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