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河西走廊旅游,大多沿“河西四郡”,一路打卡张掖丹霞、敦煌莫高窟、玉门关等景点,但往往忽略一个很值得去的地方,就是乌鞘岭。
乌鞘岭位于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中部,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处,为河西走廊的门户和咽喉,古丝绸之路要冲。
登乌鞘岭,四野辽阔,紫塞茫茫,可遥望马牙雪山,白雪皑皑,天地尽是大笔素色渲染,尤其想到张骞凿空西域、玄娤西行取经皆经过此处,千百年山川形势依旧,更平添胸中豪迈之气。
在乌鞘岭观景台旁,见一座庙宇,明显是新建的。类似中原土地庙、财神庙,却又有藏地装饰。庙中无人,地上放一把香,任由游人拿取上香。抬头一看,见庙宇匾额三字,湘子庙。
湘子庙,莫不是八项中韩湘子?中原道教仙家,为何在塞北建有庙宇?是不是藏传佛教中有哪位神人也叫“湘子”。
后来查资料,原来乌鞘岭上“湘子庙”确实是纪念韩湘子。事情其实是这样,相传韩湘子出家之地即在长安。宋时,建有湘子庙,元明时期香火极盛。至今西安仍由遗存,为著名景点。
乌鞘岭湘子庙大约建于明代,当时人们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域,必经乌鞘岭,为求平安顺利,便在岭上复建“湘子庙”以祈福。据说“乌鞘岭”为突厥语,即和尚的意思,大约在少数民族来看,只要是庙宇都是和尚,乌鞘岭因此得名。
从长安到河西走廊,一座“湘子庙”成为往来羁旅精神上的寄托,从此关山万里,内心总有守护。
今日新建的湘子庙,前面提到的,颇有点不伦不类的感觉。既无规模,又缺神采,于今天游人来说,它没有了曾经祈求护佑的功能,也不是一个游玩参观的景点,甚至连拍照留念的属性都不够突出。那它今天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只是提醒人们,这里曾经有过一座湘子庙吗?
我想了想,确实就是这样。这里不是一个游人众多的网红之地,偶有游人登临,一座仿古式建筑,向有兴趣了解的人们提供一条历史线索。
当我们找到这条线索,便想到了曾经,很久很久以前,古人从此向西的景象。他们可能是商人,可能是军人,可能是文人,也可能只是飘泊至此的普通人。
壮阔雄美的另一个表达,其实就是荒凉。但因为有了点信念,仍然有无数人去探索这片荒凉。而一点建筑,则是提醒今人,曾经这里有过很多故事。
说到此,不由得想到当下很多古城那些新建的“历史建筑”。曾经,我对这些“新古建”相当不感兴趣,包括不限于武汉黄鹤楼、杭州雷峰塔、洛阳明堂,以及全国各地的“古镇老街”。感叹于中国古建筑历经战火留存至今早已无多——不能像欧洲那样,几百年建筑都只能算小字辈,另一方面又感觉这些新建筑,还要收着不低的门票费,总有别扭。
但真实的是,新的总比没有强。多少诗文上的建筑,也是破了在修,毁了再建。往后几百年,今天的建筑也是古迹。今天的重修的故事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因为他们的存在,人们将记住曾经的历史。
而乌鞘岭,山川形势,该和张骞、玄娤时一般无二,却是一部无字的史书,仍然需要我们给它加上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