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理财规模10月超预期增长超6000亿,赎回风波逐渐消弭

财富   财经   2024-11-14 08:46   北京  

明明  章立聪  杨宏宇  史雨洁

2024年9月末,股市的大幅上涨导致了债市的剧烈波动与理财的大幅赎回,10月节后理财仍在罕见流出,但据我们测算,理财规模10月仍大幅增长超6000亿元至30.20万亿元。虽然理财规模增幅不及2018-2023年的均值8700亿元,但在权益市场历史性牛市的压制下,这一数字远超市场预期,态势喜人,这表明本次理财赎回风波逐渐消弭。后续来看,我们预计11月理财规模将达到30.5万亿元,12月受季节性影响,理财规模可能出现一定回撤。但在央行明确的存款降息态度下,长期来看理财规模仍会有进一步上升空间。


10月银行理财规模增长超6000亿元至30.20万亿元,虽然理财规模增幅不及2018-2023年的均值8700亿元,但在权益市场的历史性牛市的压制下,这一数字远超市场预期。其中现金理财规模增长4182亿元。


据我们测算,2024年9月理财规模环比下降1.02万亿元至29.58万亿元,相比2018-2023年历史均值超额下降4000亿元,其中现金理财环比下滑5276亿元,主要受股市大涨及债市回调影响。而10月,理财规模增长约6000亿元至30.20万亿元,虽然理财规模增幅不及2018-2023年的均值8700亿元,但在历史性牛市的压制下,这一数字仍远超市场预期。其中现金理财规模增长4182亿元,大幅弥补了9月流失缺口5276亿元。



究其原因来看,我们认为理财规模超预期增长主要有三条路径——股市震荡对债市压制减轻、理财客户流失具有脉冲性难持续、新一轮存款降息下理财性价比高,10月理财规模高增有迹可循。


股市震荡对债市压制减轻。10月以来,上证指数暂时结束连日大涨的态势,开始出现阶段性震荡。受震荡影响,股市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有所减弱,理财投资者的赎回行为有所减少,债市资金流出情况有所好转,债熊“刹车掉头”,这又进一步带动了债市的资金流入,股市对债市的压制有所减轻。


理财客户流失具有脉冲性难持续。从客户画像上来看,本次理财赎回潮流失的客户多为被A股大涨吸引的“风险偏好”投资者,而非受破净影响而赎回的“稳健型”投资者,因此本次理财赎回潮流失的客户是一次性的,具有脉冲性,难以长时间持续。这些“风险偏好”投资者在股市上涨初期便迅速进行了“资金搬家”,将资金由理财迅速转移至股市中,因此导致了9月末理财规模短期大幅下滑。伴随国庆期间的情绪刺激和充分调整,“风险偏好”投资者的资金转移基本结束,10月初的理财客户已基本是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稳健型”投资者,他们进行资金转移投资股市的意愿并不强,更何况10月股市震荡且理财破净率较健康,因此10月份理财客户的赎回意愿微弱。此外,伴随股市的阶段性震荡,10月份亦会有一部分“风险偏好”投资者重新回流到理财中,带动理财规模回升。


新一轮存款降息下理财性价比高。近期我国各大银行纷纷开始新一轮“存款降息”,存款客户收益率进一步下滑,受此影响,新一轮“存款搬家”开始。截至目前,我国银行存款利率已累计调降几十个基点,相比之下,理财产品风险低收益高,具备极高性价比,吸引了更多“存款搬家”的客户,推动了10月理财规模进一步上升。



后续来看,我们认为11月理财规模或将达到30.5万亿元,12月受季节性影响,理财规模可能出现一定回撤。但在央行明确的降息态度下,长期来看理财规模仍会有进一步上升空间。


结合我们前文的分析,本次理财赎回潮流失的客户多为被A股大涨吸引的“风险偏好”投资者,预计未来仍会有一部分“风险偏好”投资者回流到理财中。加之近期央行降息态度逐渐明确,新一轮“存款搬家”仍在持续,因此我们推测11月理财规模有望收复赎回风波“失地”,达到30.5万亿元。从历史数据来看,理财规模在12月份受季节性因素影响有所减少,因此我们推测今年12月份理财规模可能出现一定回撤。但在央行明确的存款降息态度下,长期来看,我们仍认为理财规模会有进一步上升空间。长期来看,存款降息节奏加快,理财性价比极致凸显,2025年规模回暖再创新高是大概率事件。此前数轮存款降息,最快间隔是半年,而2024年下半年7月存款降息之后,仅隔三个月又开启了新一轮存款降息,预计明年初仍将持续,旨在缓解银行净息差压力。在此背景下,银行理财性价比凸显,有望推动“存款搬家”持续,权益市场走牛对理财的脉冲影响会逐渐消退,2025年理财规模逐渐回暖、再创新高是大概率事件。



风险因素:


测算结果由于数据可得性与实际情况可能存在一定差距;市场波动超预期,理财赎回潮卷土重来;货币政策边际收紧;银行理财监管趋严。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4年11月13日发布的《理财双周观察系列20241113—理财规模10月超预期增长超6000亿,赎回风波逐渐消弭》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中信证券研究
中信证券研究官方公众号,“一号在手,投资无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