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宏观视角下的债务化解与经济发展之路

财富   财经   2024-11-13 08:29   北京  

杨帆  玛西高娃 

金融危机以来外需占我国经济比重明显下滑,经济增长对债务驱动的依赖度增加,但2020年以来政府加杠杆对私人部门的带动效果有所减弱。债务驱动效果减弱的原因可能有三,一是传统的债务投向领域逐渐过剩,二是债务形成的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三是社会保障体制还处于完善期,私人部门预防性储蓄过高影响循环畅通性。海外经验显示,促进技术创新、提振私人部门可降低经济对债务驱动的依赖,兼顾政府稳杠杆和经济稳增长。而我国自化债政策不断完善以来,政府支出结构也不断边际调整,对技术进步、补贴私人部门、健全社会保障的投入逐渐增多,技术进步的投入效果已经显现,但社会保障改革需要一定时间。后续随着私人部门预期改善、社会保障不断健全,居民消费在经济中的占比有望逐渐提升。近期推出的大规模债务化解本身也具备补贴私人部门的外溢效应,且有助于从更深层次上转变政府行为方式,未来我国经济对债务驱动的依赖有望不断减轻,实现政府稳杠杆和经济稳增长的良性循环。


金融危机以来外需占我国经济比重明显下滑,经济增长对债务驱动的依赖度增加,但2020年以来政府加杠杆对私人部门的带动效果有所减弱。


金融危机后,出口占我国GDP比重从33%逐渐降至19%,外需对我国经济的拉动效果减弱,相应地我国宏观杠杆率进入持续上行通道,从2008年末的141.2%逐渐提高到2024年上半年末的295.6%。在2008-2019年的城镇化加速期,政府加杠杆对私人部门的带动效果较好,私人部门杠杆率升幅多数时期高于政府部门,且政府加杠杆后私人部门杠杆率的上行弹性较大。2020年以来政府杠杆率扩张速度加快,但对私人部门的带动效果有所减弱,居民部门尤其明显。2020年以来,我国广义政府杠杆率年均增长6.2个百分点,较2008-2019年的3.2显著加快;企业部门杠杆率年均上升3.0个百分点,虽较2008-2019年的2.2有所加快,但不及政府杠杆率的上升幅度;居民部门杠杆率年均上升1.6个百分点,显著低于2008-2019年的3.1。



债务驱动效果减弱的原因可能有三,一是传统的债务投向领域逐渐过剩,二是债务形成的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三是社会保障体制还处于完善期,私人部门预防性储蓄过高影响循环畅通性。


1)投向领域的过剩主要表现为,基建建设步伐较快,使得基建领域面临结构性过剩;房地产长期单边上行催生激进的拿地和投资行为,许多中小城市房地产投资存在结构性过剩;制造业投资持续受政策支持,但工企税前资产收益率持续走低反映制造业的资本投入效率也逐渐下降。


2)债务形成的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为,基建的债务和投资主要由政府主导,缺乏约束过度投入的市场化调整机制;产业培育相关债务和投入的市场化程度不够高,出现重复布局和内卷式竞争;银行信贷投放存在供给侧调控特点,影响信贷形成效率。


3)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比在主要经济体中尚处于偏低水平,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使居民消费倾向偏低,所以债务资金在流向居民后便以储蓄形式淤积在金融体系。



海外经验显示,促进技术创新、提振私人部门可降低经济对债务驱动的依赖,兼顾政府稳杠杆和经济稳增长。


美国经验显示,1947-1980年和1993-2000年美国政府杠杆率均连续下滑,但GDP保持较高增速,原因均在于科技革命带动技术进步加速,以及私人部门预期向好,支出和杠杆持续扩张。1947-1980年,美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31.7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上升22.6个百分点,1993-2000年,美国互联网个人用户数占总人口的比重从2.3%快速上升至43.1%,掀起技术进步和应用热潮。韩国和中国台湾经验显示,两者遭遇房地产调整,但两经济体在政府杠杆率整体平稳的状态下延续追赶效应,原因在于强劲外需对冲了房地产对内需的拖累,叠加技术进步使两经济体的产业链附加值不断提升,从而使两者在政府杠杆率未明显提升的背景下延续追赶效应。



伴随2015年以来化债政策自不断完善,政府支出不断向培育技术进步、提振私人部门倾斜,近期化债和政府支出调整均加快,有助于我国经济减轻对债务驱动的依赖。


2015年以来我国不断加大隐债化解力度,实质上反映政策层对债务驱动型增长的副作用有了更深认识,政府支出结构也在不断边际调整。首先,政府支出向技术创新的倾斜已经带动我国技术和产业升级步伐加速,具体表现在高技术产业增长持续跑赢整体行业,专利申请量的全球份额占比快速提升。其次,提振私人部门方面,2023年以来我国惠民生、促消费政策逐渐增加,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大规模以旧换新、研究制定生育补贴等政策正在陆续推出。健全社会保障方面,2015年以来我国养老和医疗保险改革加速推进,社会保障改革周期较长,但随着效果显现,居民消费在经济中的占比有望逐渐提升,减轻经济对债务的依赖。近期推出的大规模债务化解方案本身也具备改善居民收入预期、改善企业信心的外溢效应,而且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讲,化债约束了地方政府GDP锦标赛倾向,解决了预算软约束问题,地方政府政策部署将更注重长期效益,这也有助于减轻经济对举债刺激的依赖。



风险因素:


化债政策力度不及预期,地方债务风险超预期变化,地方政府支出转向程度不及预期,国内宏观经济运行超预期变化。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4年11月12日发布的《财政专题研究—宏观视角下的债务化解与经济发展之路》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中信证券研究
中信证券研究官方公众号,“一号在手,投资无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