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债|期权价值回归,波动创造机遇:2025年投资策略

财富   财经   2024-11-13 08:29   北京  

明明  余经纬  李天雄

2025年转债市场波动中机遇可期。首先,随着全市场加权转股溢价率回到适中水平叠加股票市场波动加大,转债市场期权价值有望回升,整体配置价值凸显。其次,高价转债的转股溢价率和低价转债的纯债溢价率处于历史较低分位数,二者的风险收益特征正在靠拢,均需被重视。再次,转债市场供给减少的背景下估值有望走向扩张,高波动的正股市场或推动转债量化策略回归。最后,行业层面,重点可以关注几条主线:一是化债相关,二是提振内需,三是科技TMT,四是产能出清。


转债市场行情回顾:信用风险冲击与较弱的正股跟随性。


2024年年初,由于转债市场过去2年的抗跌,全市场加权转股溢价率已经积累到较高的水平,超过50%,已不具备对正股较强的跟随性。年中转债市场第一次遭遇信用风险的大范围系统性冲击,定价体系发生变化,不再具备“进可攻、退可守”的特点。因此转债市场呈现出“波动高、收益低”的特点,性价比有所弱化。



高波动的股票市场带来转债配置机会。


转债市场最有效的上涨动力应当为正股驱动和波动性带来的期权价值回归。对转债投资者而言,波动有时比趋势往往更为重要。截至2024年11月8日,全市场整体平均转股溢价率为40.78%,余额加权转股溢价率为39.33%,分别位于过去2年的0.80%和2.20%分位数,处于较低水平,随着权益市场波动放大以及后续风格可能偏向主题轮动,转债的正股期权价值有望回归;全市场加权纯债溢价率为10.49%,距离过去2年的中枢水平大约还有10%的上涨空间,因此仅考虑期权价值回归得贡献,转债市场可能存在10%的潜在超额上涨空间。



高价转债和低价转债风险收益特征回归。


截至2024年11月8日,偏股型转债的平均转股溢价率为4.60%,处于2021年以来0.11%的历史分位数;偏债型转债的平均纯债溢价率为4.49%,处于2021年以来13.30%的历史分位数。由此可见,高价转债和低价转债的风险收益特征正在回归且正在靠拢,本质都是高波动高收益的品种。纯低价转债可能会遇到信用风险的“灰犀牛”,“退可守”的性质未必完全可靠,而高价转债在大多数情况下至少可以通过正股基本面研究进行选择,风险甚至更为可控。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建议同时保有高价转债和低价转债。



供给减少带来估值走扩机会。


1)从供给角度看,转债发行节奏放缓叠加大规模转债即将到期使得转债市场的供给收缩。2)从需求角度看,2024年转债市场遭遇系统性的信用风险冲击,需求的增加可能较为缓慢。但随着股票市场波动加大,转债市场期权价值有望回归。转债对于固收投资者是为数不多的含权债券,不会被轻易放弃。3)关注指数化投资对转债市场可能带来的阶段性估值红利。转债市场指数化投资趋势明显,截至2024年11月8日,2只可转债ETF的规模由年初的66.28亿元上升至359.26亿元。随着浦发转债等大规模转债到期,ETF的阶段性调仓可能带来转债市场阶段性估值红利。



量化策略或回归主线。


在经济基本面尚未出现明确边际好转信号之前,市场行情或以风格轮动为主。这种市场风格下基于基本面的择券胜率可能走弱,而本就受益于转债期权价值回归的量化策略会更深一筹。实践中可以考虑几个思路:一是等权配置评级较低、余额较小的转债;二是做指数增强;三是高换手做多波动率;四是通过转债套利增强收益,可以参考《可转债新框架系列之十—转债市场有哪些赚“快钱”的方式?》(2024-07-31)。此外,我们也构建了低价稳健策略、现金流优异策略和双低策略组合并定期跟踪,更加适合稳健类资金,具体构建方式可以参考《可转债新框架系列之十一—转债市场投资逻辑重塑》(2024-10-31)。



转债行业层面,重点可以关注几条主线:


一是化债相关:2024年10月12日国新办举办新闻发布会,财政部部长蓝佛安重点提到四大增量政策,其中第一项就是“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化债有望成为此轮财政增量政策规模最大的投向,关注现金流改善预期强且空间大的转债发行主体。


二是提振内需:特朗普更为激进的关税和减税政策强化国内宽财政的预期,关注以内需为主的大消费产业。


三是科技TMT:围绕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AI大模型及配套设施、自主可控、华为产业链、特斯拉产业链等主题。


四是产能出清:关注光伏、风电等行业供给侧改革去产能节奏,行业或回归理性,长期稳态利润修复。



风险因素:


正股退市风险,转债转股价下修被否或下修幅度不及预期风险,转债超预期信用风险,样本数据有限带来的统计偏差风险,政策变动风险。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4年11月11日发布的《可转债2025年投资策略—期权价值回归,波动创造机遇》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中信证券研究
中信证券研究官方公众号,“一号在手,投资无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