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明:在分享和讨论案例时,娜姐始终遵循隐私保护的原则,对所有个人信息进行匿名化处理,同时对相关背景细节进行了适当修改,确保无法追溯到任何个人身份,以此来保护来访者的隐私。
亲爱滴各位小伙伴,大家好,又到了我们一起学习家庭教育的时间了。
最近做了一个个案咨询,来访者是小影的妈妈,小影今年12岁。
妈妈说从2024年3月份小影开始断断续续出现请假问题,到了2024年5月份了的时候,小影彻底不去学校了。
后面爸爸妈妈带着小影去了儿童医院心理科,医生说孩子是明显的儿童情绪障碍,但暂时不建议用药,小影可以做心理咨询,同时父母配合做家庭系统的调整。
但小影去了两次心理咨询后就拒绝再去了,小影说感觉没有用,每次医生问的问题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每次做完心理咨询,反倒觉得心里更难受。
2024年暑假的时候,小影状态看着还不错,爸爸妈妈以为开学之后能顺利返校了,但小影各种回避,不和爸爸妈妈谈论这个话题,每次爸爸妈妈提到学校的事情,小影就不说话了。
2024年9月1日,小影没去学校,和爸爸妈妈说在家再休息一个礼拜,后面再去。但一直一周一周拖着,到现在也一直没能去学校。
小影爸爸妈妈说,感觉孩子在家状态还可以,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能去学校,所以想来问问娜姐,目前这个情况该怎么办。
那小影问题出现的原因在哪里呢?
仔细分析了小影妈妈写得家庭教育历程回顾,同时和小影妈妈深聊之后,孩子问题出现的原因才渐渐清晰起来。
小影一直是爸爸妈妈亲力亲为带的。但养育的过程中又踩了很多坑。
小影爸爸是一个非常挑剔的人,每次看到小影都会批评孩子,经常会对小影说这不行,那不行,书桌怎么没有收拾好啊,吃饭怎么那么慢啊,作业怎么总是有错啊等等。
孩子犯错的时候,爸爸还会动手,所以小影从小非常怕爸爸,到了10岁左右的时候,每次看到爸爸回家就锁门了,连饭也不想和爸爸一起吃。
刚开始小影待在家不去学校的时候,爸爸也动过几次手,小影对爸爸更加抗拒了,后面两个人一直没有沟通了。
小影妈妈和孩子关系要好很多,但有一个问题是神经大条,对孩子的情绪感知能力弱。
孩子刚开始不想去学校的时候,会经常主动找妈妈倾诉,抱怨,但妈妈的回应一般都是没事啊,就这样吧!
妈妈对孩子的鼓励也很少,小影其实成绩一直都很优秀,班级没有出过前三,但妈妈觉得做得好是应该的。小影做得不好的时候,妈妈就会非常烦躁地批评孩子。
小影休学后,多次和妈妈说,在妈妈眼里,她好像没有一点做得好的地方,妈妈从来不关心她是不是开心,每天问得都是这个事情干好了没,那个事情干好了没。
在家庭中得不到足够的情感支持与正确引导,小影内心的负担日益沉重。
学校里的压力也不能被家庭的温暖所缓解,反而与家庭压力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网,将她紧紧束缚。
小影开始对学校产生逃避心理,最初可能只是偶尔的不想去,然而随着家庭问题的持续发酵以及学校压力的不断增加,这种逃避心理愈发强烈,最终导致了小影一步步走向休学的境地。
那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接下来娜姐把引导小影妈妈的思路给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娜姐给小影妈妈的第一个建议是学会帮孩子疏导情绪,这是引导孩子从休学走向复学的最关键的一步。
为什么呢?
因为小影现在最主要的就是情绪问题,妈妈一直指望小影能去做心理咨询,希望通过咨询师的力量帮孩子好起来。
但其实对于小影来说,她和咨询师之间没有连接,她不会对一个没有建立信任关系的人轻易吐露自己的心声。
而且小影的很多情绪,都是在家庭的场域里自然流露的,如果妈妈当下就能把握住机会,给与孩子正确的回应,那将会成为小影修复内心创伤、重建自信与安全感的关键转折点。
那妈妈该如何回应孩子的情绪呢?
简单来说,就是要学会透过孩子的行为和语言,去捕捉孩子的情绪。
比如,小影经常吐槽的一点就是妈妈没有人情味,一点都不在意她的感受!
以前听到孩子这么说,小影妈妈就会开始解释,说自己是理科生,确实情绪感知能力不强等等。
每次这么解释后,小影就更生气了,说妈妈一直找借口,就是不改变。
其实,妈妈一定要学会去体会孩子当下的语言,去看看孩子这句话背后的情绪是什么?
可能是烦躁,也可能是生气,也可能是失望, 这些情绪不是妈妈的解释或者讲道理,就能压抑下去的。
相反,小影会觉得妈妈不理解自己,对妈妈的怨恨更多,心里的情绪更加复杂了。
或许妈妈可以这样说:小影,你是不是挺失望的,觉得妈妈不理解你,每次你表达的时候,妈妈都get不掉那个点?之前还一直找理由开脱,确实妈妈这方面是得好好学习下!
再比如,小影现在待在家里,经常会想到学校的事情,最让小影烦的就是语文老师,老师经常用罚抄课文的方式,小影说真的想当面把老师骂一通。
妈妈之前会说:老师确实也不容易,你们一个班40多个人,老师不好管理的,学着理解下老师!
小影经常会生气地说,妈妈简直是没有情感的机器,而且为什么那么能理解别人,唯独就是不理解自己的女儿。
那这个场景妈妈该如何回应呢?
妈妈可以这样说:确实是的,罚抄课文没用的,对学习一点帮助还没有,还让你对语文老师,对语文这个科目更厌烦了是不是?现在想起来还特别烦,真想骂人发泄一通!
小影妈妈很担心,她觉得如果这么回应孩子了,孩子是不是更讨厌学校了,会更加躺平了?
其实不会的,孩子不会因为父母的接纳和理解而躺平的。相反,如果妈妈给了小影机会去体验负面的情绪,并且陪伴着小影,给她支持与关心,一起走出情绪风暴后,孩子才会更有希望和信心,重新思考如何去做,如何去克服困难和挫折。
当妈妈越来越会回应小影的时候,小影对妈妈的信任越来越多,慢慢她会开始和妈妈谈论休学的原因,倾吐自己的心事,很多情绪也不会积压在心里了。
当情绪问题处理好了,孩子就会慢慢生发出力量去向外扩展。
养育孩子的最好方法,不是调教,也不是控制,而是爱和理解。只有被看到的孩子,才能和我们发生连接;而只有连接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娜姐给小影妈妈的第二个建议是学会鼓励孩子。
小影妈妈说,之前如果小影成绩考得好,她心里会非常开心,但是因为怕小影骄傲,所以一般会嘱咐小影,一定要再接再厉,后面不能落下来。
如果小影考得不好,妈妈会非常严厉批评孩子,还会给小影讲她当学生时候是怎么认真努力的,是怎么一步步从小镇考到大城市的,以此让小影长心。
后面小影休学后,和妈妈说过,她觉得妈妈爱的就是好成绩的她。她之前一直觉得,哪天她成绩不好了,妈妈就会把她扫地出门。
小影妈妈说,她确实和小影说过,如果成绩不好,考不上大学,到了18岁就不管了,小影去自己打工去!
这样的方式带给小影的是深深的不安全感,而且慢慢让小影把“自我价值”和“成绩挂钩”了,她觉得“只有自己成绩好了,自己才是好的。
但一旦小影发现自己不是“最好”的时,她就会开始否定和攻击自己,进一步还会带来心理状态的不稳定。
怎么办呢?
娜姐建议妈妈一定要学会鼓励孩子,在孩子休学的日子里,也要打开眼睛,去看到孩子身上除了成绩之外更多的资源。
让孩子知道,除了成绩之外,她身上有太多闪闪发光的地方,她本身就是一个特别宝藏的女孩。
比如,小影在休学的日子里越来越会照顾自己了,小影中午会自己煮面,下饺子,煮螺蛳粉等等,热水瓶没水的时候,会自己烧水喝。
那这一点妈妈就可以鼓励。
妈妈可以这样反馈给孩子:小影,你真的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强了,妈妈上班都不用操心了,而且妈妈看你煮的面真有食欲,肉菜蛋都有了,营养搭配的真好,周末给妈妈下一碗呗,真的是有些馋了!
再比如,小影共情能力很强,每次妈妈有情绪的时候,小影会说:妈妈你有情绪可以和我说一说,说出来心里会感觉好一些!
小影妈妈说,她之前真的不懂,觉得和孩子说有啥用啊,自己都咽了吧!
但其实小影是在帮妈妈疏导呢!
那这种情况妈妈可以如何鼓励了?
妈妈可以这样说:小影,妈妈觉得你总是能发现我的一些细小的情绪变化,共情能力特别强,妈妈身上真的都没有,你情绪不好的时候没给你提供支持,反倒你一直在给妈妈提供情绪价值,妈妈一定要向你学习!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知道她的个人价值,也并非由成绩来决定。妈妈对她的爱,并不以成绩的多寡来决定。
即便她现在躺平在家,她的好,妈妈都知道,都能看见,这份心安,让孩子踏实,让他在人生的道路上,稳稳当当的走下去。
小影妈妈还有一个困扰,那就是爸爸不改变,一直都说自己没有问题,都是孩子的问题。
小影妈妈说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才能让爸爸改变!
针对这个问题,娜姐建议小影妈妈一定要学会课题分离。
为什么要做好课题分离呢?
在家庭关系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行为模式。小影爸爸对自身问题的忽视以及拒绝改变,是他个人需要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而小影妈妈过度纠结于如何改变爸爸,试图将爸爸的改变纳入自己的任务范畴,这不仅会让妈妈陷入无尽的焦虑与无力感之中,还会使家庭关系更加复杂和紧张。
而课题分离能够帮助妈妈明确自己的边界,专注于自身可以掌控和改变的事情,避免在他人的课题上消耗过多的精力,从而更好地为小影创造一个相对稳定和积极的家庭环境。
那么在这个事情上如何做好课题分离呢?
妈妈要清晰地认识到爸爸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方式是他自己的选择,虽然这些选择可能对小影产生影响,但妈妈不能将改变爸爸的责任全部揽在自己身上。
当爸爸对小影进行挑剔或采取不当教育行为时,妈妈不要急于介入并试图纠正爸爸,而是专注于安抚小影的情绪,给予小影情感上的支持。
比如,爸爸因为小影不起床批评她的时候,妈妈可以在事后单独和小影说:小影,是不是特别生气,爸爸的批评肯定你难过的,其实偶尔睡了懒觉,妈妈都理解的,你这么长时间一直努力调整作息,妈妈知道不容易的,你的付出妈妈都看到了!
其次,妈妈记得不要试图通过争论或强迫的方式让爸爸改变。妈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以平和的态度分享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在一些教育资料、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但不要期望爸爸立刻改变。
比如,妈妈可以在家庭讨论氛围较好的时候说:我最近看了一些关于孩子教育的文章,里面提到鼓励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我觉得挺有道理的,我发给你看看。
也就是说妈妈要放下改变爸爸的执念,专注于自身的成长和改变。通过提升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沟通技巧以及教育孩子的方法。
当妈妈自身不断进步时,她在家庭中的影响力也会逐渐增强,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能会促使爸爸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
例如,妈妈学习了如何更好地回应小影的情绪后,在小影遇到困难时给予了有效的支持,爸爸看到小影在妈妈的引导下情绪逐渐稳定、态度更加积极,可能会开始反思自己的方式是否需要调整。
同时在面对小影与爸爸关系紧张的问题时,妈妈不要强行去修复他们之间的关系,而是为他们创造自然接触和改善关系的机会。
比如组织家庭活动,让爸爸和小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更多互动,至于他们之间关系的改善程度,则由他们自己在互动过程中去决定和发展。
通过这样的课题分离,妈妈能够少一些情绪内耗,面对小影的时候也会更加稳定。
通过这次咨询,小影妈妈知道了自己之前在育儿中存在的问题在哪里,也知道如何去改正了,那接下来就是好好去执行了。
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从根源找起。这就如同探寻一条河流的源头,只有找到了起始之处,才能理解水流的走向与变化,进而有的放矢地进行疏导与治理。
孩子的问题往往不会凭空而生,它可能深埋于家庭环境的土壤之中,在日常的亲子互动、教育方式以及家庭氛围的长期滋养或侵蚀下逐渐生根发芽。
只有精准地定位到问题的根源,我们才能只掉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有了对根源的清晰认识,才能真正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另外,大家可以点击下面这个链接来获取更多的育儿干货。这些干货涵盖了儿童发展心理学,脑科学,认知科学和教育学相关知识。
希望这些干货能帮助各位父母调整自己的心态,根据里面的方法论,可以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做,同时也希望这些干货能帮大家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更好地支持孩子的成长。
如果你遇到了育儿挑战,不知道如何解决,或者孩子的行为让你开始担忧和焦虑,那么娜姐的[一对一咨询服务]可以帮你找到你的教育方式错在哪里、你的孩子应该如何教养的问题。知道了问题和怎么解决问题,那么育儿中的挑战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孩子的问题对您来说有些复杂,问题一直无法彻底根治,自己调整的话又总是容易情绪上头走老路,反反复复一直不见好,一直消耗你和孩子之间的亲子感情,那你可以考虑加入【娜姐家庭教育训练营】。
在训练营中娜姐可以和你一起找到问题,和你沟通问题解决办法 ,帮你改善和孩子的关系,帮你学会处理亲子矛盾。用3个月的时间,娜姐陪伴你成长为智慧自信的父母,养育幸福成功的孩子!
扫一扫二维码,加娜姐微信
你的育儿路上,让我们相遇
PS. 碎片化时代,更文不易,欢迎给娜姐点一个【赞】+【在看】,你的支持就是娜姐前行的动力!
看更多走心好文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娜姐
微 信 号:nj_jiao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