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孩子2025年2月份复学,如何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文摘   2025-01-13 06:38   江苏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申明:在分享和讨论案例时,娜姐始终遵循隐私保护的原则,对所有个人信息进行匿名化处理,同时对相关背景细节进行了适当修改,确保无法追溯到任何个人身份,以此来保护来访者的隐私。


亲爱滴各位小伙伴,大家好,又到了妈妈们一起学习家庭教育的时间了。


最近做了一个个案咨询,来访者是小瑜的妈妈,小瑜今年14岁。


小瑜从2024年9月份开始不去学校,现在每天在家待着,除了玩手机和睡觉,什么都不干。


妈妈说几乎没有能和小瑜说上话的时候,除非手机没电了,小瑜会出屋。


小瑜还和妈妈说,这辈子都不会去学校了,只想在家待着,如果妈妈再逼着她上学,她就去死。


小瑜妈妈说刚开始以为孩子说的是气话,在家待一段时间就会去学校了,眼看着3个多月过去了,小瑜的网瘾越来越重,也真的没有去学校的念头了,妈妈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那小瑜问题出现的原因在哪里了?


仔细分析了小瑜妈妈写得家庭教育历程回顾,同时和小瑜妈妈深聊之后,孩子问题出现的原因才渐渐清晰起来。


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小瑜妈妈就开始鸡娃了。那个时候孩子每天要学习一个多小时英语,一个小时数学和语文,如果孩子有抗拒的行为,妈妈都会大力镇压下去。


上了一年级之后,小瑜刚开始不适应,上课走神,考试成绩也不理想,妈妈就更焦虑了,给孩子安排了很多补课,小瑜那个时候就有愁的睡不着觉的时候。


三年级开始,小瑜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英语特别突出。老师都说妈妈教育有方,妈妈也沾沾自喜,觉得自己的付出有了回报,从此变本加厉地对孩子高要求和高管控。


如果孩子没达到妈妈的期望,就各种指责打击辱骂,有时甚至动手,小瑜爸爸也会帮妈妈一起镇压。


还有一点,妈妈的性格比较细心,在管孩子时尤其仔细,小瑜的时间表一直被妈妈安排得满满当当的。


学习、阅读、运动、看电影,读什么书,看什么剧,全都安排好。平时作业每一道错题都不放过,孩子完全没有办法偷点懒。


考得好,爸爸妈妈就喜笑颜开,同时告诉孩子考得好是应该的,不要骄傲。考得不好时,脸色就非常难看,让小瑜很害怕。


六年级开始,小瑜经常会说晚上入睡困难,还有幻听的情况,耳朵里总是听到水流声,但爸爸妈妈都没当回事,觉得孩子性格开朗,成绩又好,应该没什么问题。


上了初中之后,小瑜课业负担挺重的,经常和妈妈抱怨太累了,但妈妈没有理解和共情孩子,反而经常说教,也经常把小瑜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


妈妈说现在回想起来,小瑜当时已经有了厌学的表现,面对作业时很烦躁,考试成绩也开始下降。


虽然小瑜主动反思了,但爸爸妈妈都非常生气,经常揪着说个没完,过两个星期就要提一提,让小瑜引以为鉴。


有一次小瑜和同学产生了矛盾,小瑜觉得老师处理的不公,妈妈和小瑜说,老师就是喜欢成绩好的学生,谁成绩好老师就偏心谁。


妈妈说那个时候真的是随时随地都在找机会,和孩子强调成绩。


小瑜妈妈说那个时候,她真的是希望小瑜能把所有的时间用来学习,甚至觉得孩子社交也是浪费时间。


每次小瑜去找小区里的同学去玩的时候,妈妈会百般阻挠,有时候会讽刺孩子姿态放得太低,上赶着去找别人。


后面小瑜就开始了频繁的头疼,情绪也变得很暴躁,做作业的时候,经常烦躁地揪头发,头发大把大把掉。


爸爸妈妈还是继续打压,说孩子不努力,抗挫力太差等等,慢慢小瑜发展到再也去不了学校了。


妈妈说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孩子一下子不去学校了,他们也真的挺懵的!


其实小瑜不去学校是必然的,只是或早或晚的事情。


为什么呢?


因为小瑜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学习状态。这种高压的学习环境,自小就给小瑜的身心造成了巨大负担。


进入初中,课业负担本就加重,爸爸妈妈却依旧未减轻压力,持续的高要求和高管控,使小瑜几乎没有自主喘息的空间,对学习逐渐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


同时在教育过程中,爸爸妈妈习惯使用指责、打击和辱骂等负面方式。孩子未达期望便遭严厉斥责,即便考得好也得不到正向鼓励,仅被要求不要骄傲。


面对孩子的抱怨和困境,如课业负担重、与同学老师产生矛盾等,爸爸妈妈没有给予理解和共情,反而进行说教和比较,进一步打击了小瑜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而且,父母揪住孩子的问题反复提及,不给孩子宽容的成长环境,这种沟通模式严重伤害了小瑜的心理。


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太过忽视了。


从六年级起,小瑜就出现入睡困难、幻听等身心问题,初中时又频繁头疼、情绪暴躁,这些都是身体和心理发出的危险信号。


然而,爸爸妈妈却对这些症状视而不见,一味指责孩子不努力、抗挫力差,没有及时关注和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未能在问题初期给予正确引导和干预,任由问题恶化,最终导致小瑜彻底无法去学校。


正是这些长期积累的因素,一步一步将小瑜推向了网瘾加重、厌学拒学的困境。


那这个问题要如何解决呢?


接下来娜姐把引导小瑜爸爸妈妈的思路给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一.给孩子自主权

小瑜爸爸妈妈属于典型的“强权型”父母。


采用强权型教育方式的父母打着“为你好”的大旗,通常使用的是打骂,吓唬的教育方式。


或者虽然不打骂但对于孩子的生活过度干涉,要求绝对服从,遵从父母的权威、听从父母的人生安排。


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孩子的内心需求会被压抑,无法获得自由生长的力量,去探索属于自己的人生。


小瑜小的时候,力量弱,所以事事按照爸爸妈妈的意思来。


但随着小瑜慢慢长大,力量慢慢强的时候,她一定会开始反抗爸爸妈妈,很多次尝试都被压下去了,所以最后小瑜选择了最极端的,可能断送自己前途的方式——不上学。


小瑜妈妈说孩子为什么那么傻,明知道会断送前途,也要反抗父母?父母虽然方式不合理,但也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啊!


为什么呢?


因为“自主感”是人类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每个人都需要有自我选择,自我承担,为自己生活负责的机会。


如果孩子一直没有机会为自己的生活做主的机会,她内心的声音就会一直被压抑着,这种压抑如同不断膨胀的气球,终有一天会不堪重负而破裂。


因为孩子不知道自己的存在究竟有什么意义,只能按照父母设定的轨道机械地前行,慢慢抑郁和焦虑也随之而来。


要想改变这样的状况,小瑜妈妈的当务之急就是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和空间,在一定的范围内,尽可能给孩子自己做主的机会。


比如,小瑜待在家这段时间,作息和三餐是混乱的,经常早一顿晚一顿的。


妈妈为了能让小瑜按时睡觉,按时吃饭,想了很多办法,甚至想出了用钱奖励的方式,但是没坚持几天,小瑜又打回原形了。


其实这种情况下,妈妈可以让小瑜自己做主,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因为这些事情对于小瑜来说,不仅仅是吃饭睡觉这么简单,而是她这个人是不是被妈妈尊重的问题。


妈妈学着尊重孩子的想法,给孩子自主的空间,那孩子才能不断体会到对于生活的掌控感。


有了掌控感,小瑜自己的力量会慢慢出来,她也就不会事事和妈妈作对了,不然任何一件生活小事,都能成为两人斗争的工具。


“自主感”是人类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记得给孩子自我选择,自我承担,为自己生活负责的机会。因为唯有“自主”的孩子,才能听从内在的召唤,发展自己,保有内驱力和创造力。




二. 放下高期待

小瑜妈妈说她的目标是让孩子2025年2月份回学校,她想问问娜姐,怎么做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娜姐的建议是先放下这个高期望。


从小瑜目前的状态来判断,这个目标大概率是实现不了的。因为亲子沟通还没有建立,小瑜的情绪也没有疏导出来,这两个基本前提没有满足,所以回学校的可能性不大。


“放下高期待”着点也是娜姐想特别向小瑜妈妈强调的。


为什么?


因为小瑜妈妈一直以来都对孩子期望很高,妈妈一直以为这样才能鞭策孩子不断努力,让孩子更优秀的。


但其实这些高期待,带给小瑜的压力非常大,因为他发现,每达到一个目标,妈妈新的要求就提出来了,妈妈的期待永远满足不了。


小瑜内心是深深的气馁和无助。


所以,我建议小瑜妈妈一定要调整自己的期待,千万别让小瑜觉得,只有他成绩好的时候,实现某个目标的时候,妈妈才爱他,接纳他。


比如,现在小瑜不上学了,但妈妈一定记得,不光盯着这一点,忽略了孩子别的做得好的部分。


妈妈一定要拿着放大镜,去找孩子哪怕一点点的进步,通过一点一滴的反馈,慢慢帮小瑜把心理能量集聚起来。


比如,小瑜喜欢画画,有时候玩游戏累了,就会拿起笔来画一下。


那这件事妈妈就可以具体的鼓励,让孩子清晰看到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在哪里。


妈妈或许可以这样说:小瑜,你这个颜色怎么调的,颜色画出来好漂亮。而且妈妈看你每个细节都很认真,你看这几个人物都画得特别灵动!


小瑜经常会不洗澡,但是只要是洗澡之后,就会把脏衣服收起来,浴室地上的水也会收拾干净。


这虽然是很小的事情,但也是小瑜付出努力的,那妈妈就一定要给出反馈。


妈妈或许可以这样说:小瑜,谢谢你呢,每次洗完澡之后都会把浴室收拾的干干净净,脏衣服也会收拾好,我和爸爸洗澡的时候,浴室总是清清爽爽的,心情都跟着好了!


走出唯成绩论,去关注小瑜生活中每一个做得好的地方,让小瑜知道,即便现在他没那么优秀了,妈妈也始终爱他,接纳他,愿意陪伴他。


而这份爱和接纳是让小瑜消除对于学习,对于成绩恐惧的最有利的武器。




三. 学会帮孩子疏导情绪

娜姐给小瑜妈妈的第三个建议是:学会帮孩子疏导情绪。


这一点是小瑜妈妈在陪伴孩子走向复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去练习的。


只有掌握了这个技能,帮孩子把情绪疏导出来了,孩子的精神内耗没那么大了,他的力量才能慢慢向外扩展。


那妈妈该如何帮孩子疏导情绪呢?


简单说来就是当孩子情绪出来的时候,尽量把自己情绪稳住,不劝说孩子,也不讲道理,而是帮助孩子去表达他当下所经历的情绪。


我们来看个例子。


有一回,小瑜和妈妈说:妈妈,我想要个新手机,我爷爷上次说只要我去上学就给我买,限定我下个礼拜就去,去晚了就不给买了!


小瑜妈妈那时候不知道孩子这样其实是在表达情绪,所以趁机劝了下孩子,让孩子去上学,如果孩子上学了,她和爸爸也会给孩子送个大礼物之类的。


小瑜听完之后没说什么,回卧室了,当然也没能回去上学!


其实,妈妈一定要试着从孩子语言背后,去寻找孩子想要表达的情绪是什么!


小瑜的内心有对手机的期待,有对上学这件事想跃跃欲试,也有害怕,恐惧。


那妈妈就一定要把这些情绪翻译出来。


妈妈或许可以这样回应:小瑜,妈妈知道你一直盼着有一部新手机,听到爷爷的提议想试着去学校,但想到上学还是有些害怕,觉得自己做不到是不是?


说完这句,妈妈可以先停下来,看看小瑜怎么说,过程中不断把孩子的话反射回去。


接下来妈妈可以这样表达:其实妈妈知道你心里不舒服的,妈妈看你一直攒钱想买个手机,现在爷爷说给你买,但是又有条件,你心里一直装着这个事情,想起来就挺难受的!


把孩子语言背后的情绪翻译出来,这样小瑜会更愿意和妈妈交流,妈妈会更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小瑜的情绪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疏导好。


情绪内耗少了,小瑜的力量就出来了,他会慢慢思考上学的事情。




通过这次咨询,小瑜妈妈说终于知道孩子躺平的原因在哪里了,同时也看到了自己在之前育儿中存在的很多误区。经过娜姐指导后,也知道后面的努力方向在哪里了。


她说一定会努力实践娜姐教的方法,如果觉得自己实践起来有困难,会考虑加入娜姐训练营学习。


父母应该是孩子的容器,始终状态稳定地站在那里,能看到孩子的需求,能拖住孩子的烦恼和忧伤,用不控制,不束缚,懂分寸,柔软而松弛的爱陪伴着孩子慢慢长大。


另外大家可以点击下面这个链接来获取更多的育儿干货。这些干货涵盖了儿童发展心理学,脑科学,认知科学和教育学相关知识。


育儿干货系列文章集锦


希望这些干货能帮助各位父母调整自己的心态,根据里面的方法论,可以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做,同时也希望这些干货能帮大家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更好地支持孩子的成长。


如果你遇到了育儿挑战,不知道如何解决,或者孩子的行为让你开始担忧和焦虑,那么娜姐的[一对一咨询服务]可以帮你找到你的教育方式错在哪里、你的孩子应该如何教养的问题。知道了问题和怎么解决问题,那么育儿中的挑战就迎刃而解了。


娜姐家庭教育【一对一咨询】服务介绍!


如果孩子的问题对您来说有些复杂,问题一直无法彻底根治,自己调整的话又总是容易情绪上头走老路,反反复复一直不见好,一直消耗你和孩子之间的亲子感情,那你可以考虑加入【娜姐家庭教育训练营】


加入娜姐家庭教育训练营,携手共筑孩子幸福又成功的成长之路!


在训练营中娜姐可以和你一起找到问题,和你沟通问题解决办法 ,帮你改善和孩子的关系,帮你学会处理亲子矛盾。用3个月的时间,娜姐陪伴你成长为智慧自信的父母,养育幸福成功的孩子!



扫一扫二维码,加娜姐微信

你的育儿路上,让我们相遇


扫码关注
更多精彩



PS. 碎片化时代,更文不易,欢迎给娜姐点一个【赞】+【在看】,你的支持就是娜姐前行的动力!


看更多走心好文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娜姐

娜姐笔记

微 信 号:nj_jiaoyu



娜姐笔记
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教育学硕士毕业,深耕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8年家庭教育指导经验,正面管教讲师、鼓励咨询师。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咨询服务, 深度解读孩子沉迷手机、叛逆、学习没有动力、厌学休学等问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