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图形的认识,提问关系的是学习能够到达的深度

文摘   2024-11-20 19:07   江苏  


最近思索碎片:

  • 一直在目光这聚光灯下做事或学习的孩子,一旦离开聚光灯,他就无法做事或学习。这个聚光灯,除了目光,还有夸奖,还有物质奖励。
  • 当孩子的某种单一感官知觉被动、过渡挖掘后,所有感官联动的能力、整体统合的能力自然就会削弱,甚至感官所要辅助的那个主体——理解、把握和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就无法有基本的土壤来生长。比如听觉知觉的过渡刺激,比如视觉知觉的过渡刺激。
  • 当下的养育模式以及周遭环境,促使培养的孩子,更擅长视觉模仿,更擅长听觉联动动作,更擅长快速记忆。缺乏和自身直觉的连接,缺乏内心的揣摩和判断,缺乏思考的迟疑和恍然。

1
立体图形的认识,是从中班就开始感知和认识的。
中班的时候,孩子们每人一块长方体、正方体,用它们来印章,在印章的过程中直觉感受立体图形的每一个面,都是什么样的图形,和认识的各种几何图形经验连接起来。这就是对立体图形最初的认识。
但是到了大班,就要充分厘清这些面的形状,数量以及排布的空间规律了。虽然厘清的方式,还是通过动作的不断知觉和感受。
上周我们认识正方体、长方体以及不同长方体的时候,充分的触摸,充分的观察,充分的体会它的面、边和角,然后尝试在纸上把立体图形的每一个面描下来,看看能不能印出所有的面。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需要不断去明晰立体图形的哪一个面我已经描过,这是一个立体图形在脑海中内化的过程。经由这个过程,孩子们会慢慢厘清立体图形都会有多少个面。即使它没有被标记过的时候,也能够在脑海里被标记过。
这周我们开始尝试分开、合成立体图形,深入体会立体图形的空间结构。
第一步:从各个维度充分感受立体图形

准备了有正方形面的长方体10个,全部是长方形面的长方体5个,正方体10个。按照一定的方式排列在孩子们面前。请每一个孩子仔细观察我排序的动作,因为跟随着动作,你就有可能开始心数和思考,猜测有可能的问题。
第一层问题:立体图形的数量问题。这是一个目测心数的问题。
正方体有多少个?

请了六个小朋友之后,曦回答正确10个。再一次强调我对曦的相信,他总是用更专注思考的行动来证明。
有几种长方体?

变幻问题,是为了保持孩子思维的清晰度和敏锐度。婷一下子回答正确是两种。这是需要思辨和概括的。
这两种长方体哪里不同?

晶:“一个是扁的,一个是宽的。”很形象。
溪:“一个面是正方形和长方形,一个基本上都是长方形。”回答更加准确了。
因为溪的回答,我们有了下一个问题:全部是长方形的长方体有几个?

清第一个就回答正确是5个。
请问,有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长方体有几个?

请了四个小朋友之后,书回答正确是10个。
即使是在提问数量问题,但是其实也正是在帮助孩子们厘清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不同长方体之间的不同之处。接下来的提问是通过次序问题来继续对立体图形辨识的一个巩固。
请问:从这边起,排在第一个的是什么图形?

楠一下子回答正确是正方体。
从这边数起,排在第五个是什么图形?

溪一下子说对是长方体。
从这边数起,排在第十二个的是什么图形?

乔一下子观察到是正方体。
从这边数起,排在第三的是什么图形?(这里有叠放的两个图形)

陈一下子说出是正方体和长方体。
那么有两个排在一起的有几组?

很多小朋友说过之后,晶最终总结出正确答案是4组。
两个一组的,请问第二组排在第几个?

心数的能力,是需要磨砺的。有的说是15个,有的说是17个,到底是多少,我们是要点数验证的,最终正确答案是16
这些图形,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哪个地方?

芯:“他们都有面。”对。
晶:“都有角。”
书:“都有边。”
宁:“都有形状。”
樾:“他们都是‘体’。”嗯,表示他们都是立体的。
苒:“他们都有长方形。”立刻有人反对不对,正方体就没有。
晶:“每个都是大的长方形切下来的。”我们表示不够清楚。
书:“我想到一个,他们的数量一模一样。”哇,第一个想到和数量的关联了。
那它们都有几个角啊?

大家下意识是4个,不对。晶最后说出准确答案是8个。我们每一个都来数一数验证,恰恰都是8个。
回到上面一个问题:“这些图形,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哪个地方?

清:“他们的都一样多。”
是多少个呢?有人说是8个,有人说是6个,最后曦定论是6个。当然要实证了。在实证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动作来体验如何确定哪个面是数过的。
继续,安:“他们的一样多。”
边可不容易确认的了。有人按照惯例说是8个,有人说是4个,有人说是12条边。最后通过点数确定这三种立体图形都是12条边。

第二步:通过分开的平面图形来判断是哪一种立体图形

看我摆出的图形,看看它们会变成什么立体图形?

第一次:给出了六张正方形:“这些图形可以变成什么立体图形?”

鑫的目光一直在线,一下子给出了正确答案-正方体。
给出一个理解性问题:“这几个图形为什么可以变成正方体?”
樾:“就是因为我们玩的骰子,玩游戏的时候,骰子上是因为啊,嗯!就是正方体它上面有六个面,六个面都是正方形。”
第二次:给出了六个长方形:“这一次会变成什么?你把这种图形拿出来。”

几个人来拿,然后大家通过立体图形面的排除判断错误之后,最后一开始拿错的晶最终来拿对了长方体。
为了巩固,我拿着这个全部是长方形面的长方体,指到哪个面,孩子们就来找到那个长方形。第一个长方形乔对了,第二个长方形陈对了,第三个长方形文对了。
第三次,给出两个正方形,四个长方形:“这个会变成什么呢?”

没有尝试的一个个来尝试,最终是言取对了长方体类型。
第三步:新的问题产生了:“确定这两个正方形,四个长方形,会变成一个长方体吗?”

三种不同的立体图形(其余见相册)
于是我们找来双面胶,来尝试把这些图形连接起来,看看是不是变成一个长方体。这个过程是帮助孩子们从亲手动作的层面,来反过来体会,这些平面图形,如何构建成一个长方体的立体空间。
给孩子们准备三种不同大小的长方形,准备两种不同大小的正方形,自选一个立体图形来尝试构建。从孩子们构建的过程当中可以发现:
1.有的孩子对图形的构建还处在拓扑层面,构建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围合、围拢形成圆弧状的构造。
2.有的孩子思达到了理解和把握的水平, 但是动手层面没有达到,所以构造作品会明显感觉到是哪一种立体图形,但粘贴不够。
3.有的孩子是动手层面达到了一定水平,但是思还没有跟上立体图形六个面的把握,所以构造作品会出现用图形来“修补”成形的样态。
4.提供两种正方形,给构建有正方形的长方体,和构造正方体制造了一种难度,因为你必须选择合适的正方形才可以建构成功,这就是学习难度的分化层面。比如有的孩子的正方体选择了两种大小的正方形,那么做起来肯定就会直觉没有那么准确。比如构建有两个正方形的长方体,那么这个正方形的选择一定要和长方形的短边匹配。但这样的构造过程并不需要孩子能够清晰把握,而是需要孩子们有做之前观察和去直觉的习惯,因为这样的冲突点设计才可以帮助孩子们在试误中更加切实地体会立体图形的构成规律。

2
真诚地感谢孩子们来捂我的手,让我的手可以松弛的弹琴了。
真诚地感谢孩子们带来了奇妙的书,比如清带的那本关于猫的书,那里面有一个懂得什么是真正自由的猫,我说清将来一定也会喜欢上这只猫,比如他带的那本有萝卜的书,让我无比好奇,因为它让我想到我们家里一个聪明的小兔子测量萝卜的故事……比如樾啊、迅啊,带来的书,都是要一本一本认认真真介绍的。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说为什么萱尤其擅长创造故事,是因为她尤其善于倾听。
生活的气息,是学习的背景,决定了学习的动力机制。


 向您推荐 -
///////
★适宜家长和老师阅读

★适宜幼教工作者阅读

高美霞
个人与幼教专业阅读团队教育思想与实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