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居杂谈

文摘   2025-01-02 06:37   加拿大  

说明:在我人生前三四十年的记忆中,一个是饿,长期吃不饱;一个是挤,住的房子又破又挤。因为后者,我对建筑,特别是民居建筑就有了兴趣,很早就写过一些文章。此文虽然发表时间为1997年,但写作得更早,已经30年了。

多姿多彩话民居

中国历史悠久,地广人多,气候各异,且有50多个民族。反映到民居建筑上,就形成丰富多彩的特点。从格局上看,既有循规蹈矩的四合院,又有相对自由的山居小屋;既有规模巨大的南方大院落和园林民居,又有以独楼见长的吊脚楼;既有以封闭为特征的客家土楼,又有可随时迁徒的蒙古包;既有清新、自然、简朴的傣家竹楼,又有凝重、雕琢、庄重的世家宅院;还有窑洞、碉楼、小洋楼……以屋顶为例,其样式之多,也堪称世界之最。单坡、平顶、硬山、悬山、四角攒尖、圆形攒尖、歇山等等,其中—些样式又分为单檐、重檐,加上飞檐、翘角、卷棚以及隔火山墙、屋顶上的各种装饰,那真是花样繁多,风采各异。

与西方石材建筑不同,中国民居以土木建筑为主。土木建筑有两大特点:一是难以往天上发展,因而楼层较少,鲜有超过3层的;二是木制品便于加工,于是有雕梁画栋,有被称为“建筑的民族旗帜”的斗拱,有门、窗、墙的各种美化。中国民居以木为柱,以石为础,就连那柱础也雕刻精美,或龙或狮或龟或象或莲或瓜,千姿百态,气魄夺人,叹为观止。

古代中国社会的宗法制政治伦理,也强烈地反映到民居建筑之中。各代帝王都对住宅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例如明代就规定:“一品(官)二品厅堂五间九架……”“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等等。北京四合完最典型地反决了这种伦理观念:上房父居“慈”及全家,偏房子宿以示其“孝”;如兄居东厢,弟必住西厢,以示敬悌之意等等。若有违反,就可能引起世人声讨,闹出事变来。川渝农村的院子,虽无四合院那样严谨,但也有严格的等级区分。

如今的住宅大多已无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

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是中国最典型的民居布局方式,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商周时代就已形成,到明清时已发展成熟,全国各地都能看到,尤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笔者去北京,就曾到那些小街胡同寻访过老式四合院,并在四合院中一朋友家住过一些日子。如今的四合院早已失去昔日的风采,那庭院空地早被住户搭建的各种偏房、窝棚占据,回廊也没有了踪影,但那格局还大体可寻,那花窗、雕梁、斗拱之类还令人神往,还可使人想象当年的那股韵味。

中国古代是宗法家族制国家。四合院特别适应这种以一家一户为单元的封闭式的家庭结构,正宗与旁支,主与从,男与女,长与幼,尊与卑,均在四合院的住房中反映出来,不得擅越。传统的四合院以南北为中轴线,对称布置相应的建筑。宅院大门多设在东南角,门内有影壁,其后为前院。前院南侧的房子叫倒座,常作客房、书塾、杂用或仆人住所。再进去是二道门,因木槛有木雕莲瓣纹垂花,故又叫“垂花门”。门内为后院,后院才是四合院的主体建筑,房屋比前院高大、宽敞、明亮。其北为正房,供长辈居住;东西两厢为晚辈住所,周围用走廊联系。正房后往往还有一排房子,称罩房,作库房、厨房之用。其实,故宫就像一个巨大的四合院,其前院后院的区分更加明显,后院的封闭性、隐秘性更厉害。

四合院规整而不呆板,空间上主次分明,变换有度,使用面积虽被切割成多块,但又是一个有机整体。因四面建筑不高,站在那小小的院落里,也无压抑感。院内植树种花,藤蔓绕架,又给人几许生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赞美它:“设计的精巧和美观,简直非语言所能描述。”为了保护四合院,北京早已将一环路内作为保护区,对拆迁四合院作了严格限制。但四合院毕竟不适应现代社会,用不了多久,可能就所剩无几,只能作为文物保护,以供后人欣赏了。

南方大院落

四合院所居之家,虽可四世同堂,但毕竟是一家—户一院。南方民居,往往是以某一姓为单位,构建大型封闭式的院落,有的因此而形成庞大的建筑群,俨然一个大场镇,甚至像一座小城市。皖南徽州民居,就是这种大院落的典型。从正面看,仅一八字朝门。外人若进入其中,无人带路,将转得晕头转向。这样的大院落中,一个院子套—个院子,院落中甚至有池塘有溪流,以解决用水。大门一旦封闭,就成一座堡垒;强盗小偷进得去,也出不来。这种大院落的形成,大概与当年北方人南迁,为抗拒当地土著人欺凌,需团结联合有关。

四川和重庆也有这种大院落,但格局稍异。笔者当知青时所在的忠县望水乡余家岩,就曾有—个大院子,数十年前被山洪冲毁,但那留下的地基,还能使人想象当日的繁荣。据测算,那大院子最盛时,可能住过一两百人。成都城内,这样的大院落也不少。原指挥街四川日报社宿舍即是一院,从大朝门进去,有一小天井,正中有一水并;左拐进一道门,是一个院落;沿甬道往里走,又是一个院落;整个大院落中,竟有好几个小院落,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估计旧时是某大户的住所。

如果是在平原地方,这种大院落也讲究纵轴线,在纵轴线上建门厅、轿厅、大厅及住房,再在其左右布置客厅、书房、次要住房之类,形成纵列的几组院落群。川渝地区一些场镇民居就采用这种布局,从街上的大门进去,有的甚至要穿过四五个小院落(天井)才能出后门,足有近百米。不过,南方多山,难以像北方那样讲究,也不需硬要座北朝南以利取暖,因而不少大院落依地形而建,不重对称。院落大小也不拘一格,或者靠山而建,或者依山而筑,层层升高,更富美学意味。

南方住房大多采用穿斗式木构架,围砌轻薄的空心墙,厅堂内则随需要用罩、槅扇、屏风、木板、竹笆自由分隔。外墙用石灰抹过,成白色。白墙灰瓦互相结合,雅素明净而又有生气。整个住宅群高低起伏,掩映在修竹翠树之中,颇得清新大方之趣。

干栏式民居

所谓干栏,就是把住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无墙不住人或作牲畜圈之类用。中国南方地势低湿,雨大水多,古人从鸟巢得到启示,在树木之间构屋建房,被传为是有巢氏的发明。事实上,早在六七千年以前,浙江“河姆渡人”就已经能够建造干栏式房屋了。《新唐书·南蛮传》:“南平僚东踞智州,户四千余,多瘴疠,山有毒草、沙虱、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曰干栏。”南平即今南川、綦江一带。可见,重庆古时的主要民居就是干栏,干栏的妙处就在于避潮湿,避虫兽。

云南傣族的竹楼是典型的干栏式建筑。用竹木结构,底层以木桩为柱,四周敞空;披檐下有木楼梯,拾级而上,就到了上层。上层有前廊和凉台,有堂屋和内室,用细竹作楼板,用竹板作墙壁。屋顶盖草排,多为方整的歇山形,顶高坡陡,便于排水。傣族竹楼均为一家一楼,常是数幢数十幢聚集为一村庄。

在内地,干栏式建筑已近绝迹,但吊脚楼还多少保持了其一些特色。吊脚楼建在斜坡上,一边用木料支撑,一边则落在坡上,从坡下看欲坠未坠,比傣族竹楼显得更惊险。吊脚楼一般都有二至三层,每层面积不大,也就难以像四合院那样住上一家四世。因此,流行吊脚楼的湘、鄂、川、黔毗邻地区,其家族宗法传统就不及北方和南方流行大院落的地区保持得完整。

干栏式民居还有云南拉祜族的掌楼、广西壮族民居等。壮族的干栏式住宅有的面阔达5间,高达3层,上层的堂屋两侧还各加过间,堂后置卧室,外部伸出挑廊,并利用屋顶做成阁楼,其势恢宏,令人赞叹。干栏式民居传人东南亚,也大行其道,并有所发展。泰国一些民居,甚至建在水面上,成为水楼。为有效利用土地,现代建筑也有采用干栏式的,三面临江,底下为江为湖,可供养鱼,且风格独特,风光优美,常被作为宾馆饭店。

土筑民居与石砌民居

据考证,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们的祖先即已掌握以土筑墙的技术。土墙房造价低,就近取材,牢固耐用,冬暖夏凉,因而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河南二里头夏代都邑遗址,就有30余处夯土建筑基址。土墙房南方北方都有,以砂土为原料,夯筑而成,高者可筑三四层楼,川渝农村的院子即以土墙房居多。

最典型的土墙房,要数福建客家土楼。土楼有方形、矩形和圆形三种不同格局,最有名的是永定县承启楼,平面圆形,直径达70多米,用3层环形房屋相套,房间达300余间。外环房屋高4层,中间两环房屋仅高1层。外墙为厚达1米以上的夯土墙,下部不开窗,外观雄伟,俨然一座安全的堡垒,又称为碉楼。因其构造独特,60年代还被美国间谍卫星误以为是中国的“秘密武器”哩。

新疆气候干燥,也以土墙房为其民居代表。吐鲁番炎热少雨,其土墙房甚至不盖屋顶,仅以葡萄架遮住。东北冬季严寒,也以土墙房与土筑炕保暖取暖。此外,黄土高原的窑洞虽不筑墙,实际上也是以土为墙的房屋。在天然黄土崖上开凿横洞,成排相连,依山而建,十分壮观。

在石材丰富的地方,也有石砌民居,以藏族民居为典型。中国石砌建筑一般都是用片石砌成,中间用粘土作结合物,少见如西方那样用加工后的石料建筑的。石砌民居大多依山而建;从外看有四五层高,而底层往往很窄小。在平地上建石砌房屋往往建成碉楼,矩形平顶,顶上有垛口或枪眼。川西北羌族的石砌碉楼,有高达30余米的,拉萨布达拉宫更是著名的石砌建筑。此外,沿海岛屿由于缺乏土木,又要面对台风暴雨,也常用片石来砌筑住宅。浙江—些沿海小岛是,这种石砌民居重重叠叠,俨然欧洲风味,令人流连忘返。

(原载《重庆晚报》1997年12月30日-1998年1月27日)


重庆乱弹
介绍重庆地方文史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