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已经进入21世纪了,企业竞争不仅仅是价格竞争、质量竞争,还包括形象竞争,更包括思想或思维的竞争。一个负面舆论,往往影响企业的形象。中国企业在这方面至今没有觉醒,还在坚持“官工业”的那一套,思维方法依然是“阶级斗争一抓就灵”。这样下去,不碰个头破血流,不被世界各国抵制才怪!
前年国庆节前,有人发现日本超市出售的海天酱油标明未加任何添加剂,于是发文,说海天酱油“双标”。其实,海天长期以来都是“双标”,既生产含添加剂的酱油,也生产不含添加剂的酱油;既出口不含添加剂的酱油,也出口含添加剂的酱油;国内市场上既销售含添加剂的酱油,也销售不含添加剂的酱油。很小一个事,把情况说明,消费者又不是不能理解。可惜,海天没有相关的预案,没有指点具体的部门和人员来处理这种负面舆论,过了几天才随随便便发了一个所谓的“严正声明”,竟然恼羞成怒,要追究什么法律责任。结果伤了的不是消费者,而是海天自己。后来不断有消息说,海天经营遇到困难。
中国历史上一直充斥着官本位的文化,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企业几乎都是所谓的“官工业”。“官工业”最大的弊端就是有政府撑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垄断市场,因而总是在一定程度上藐视消费者。虽然我们很早就引进了诸如“顾客就是上帝”之类的理念,虽然我们都知道ISO9000提出的质量管理原则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虽然绝大多数企业都制定有“顾客至上”之类的质量方针,但那几乎都是宣传口号而已,没有几个企业真正把消费者当一回事。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犯了类似的错,因其垄断地位,往往有惊无险,甚至还可以动用行政的力量来加以平息。民营企业凭什么能够有惊无险?你能够动用什么资源来平息舆论风波?
好笑的是,很多企业,特别是一些有点名气能够赚钱的大企业,以为只要有政府在后面支撑,自己也姓赵了,也是大妈生的了,便可以肆无忌惮,类似的舆论风波竟然搞到国际上去了。最近发生的比亚迪事件,本来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比亚迪那个高管似乎忘记了自己的身份,竟然用诸如“敌对势力”之类的言论来对怼巴西政府部门,真让人目瞪口呆,引起世界哗然。我不知那高管年龄几何,更不知他经历如何,但可以推测的是,他一定受过“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毒,而且中毒太深。如今国内不讲阶级斗争了,阶级斗争主要体现在国际。一个“敌对势力”,一个“爱国”“卖国”,就可以打倒好多人。于是,只要打上个“爱国”旗号,只要把对方判为“敌对势力”,在国内就可能得逞、得势、得胜,在世界上似乎也可以得逞、得势、得胜了。当年是“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如今是把对方当作“敌对势力”打一张爱国牌就可以旗开得胜。是不是有点可笑可悲到呢?
我当过十多年的工人。那年代,工厂只要有生产任务了,特别是眼看任务可能完不成了,当领导的就会使出阶级斗争的法宝来。哪怕任务再急,也要停下来开一个会,强调任务的重要性。如果哪个人撞了个鬼,例如出了个质量问题,例如上厕所呆久了一点,例如在下面发了点牢骚,那好,很可能就被揪上台去,强迫检讨,接受批斗。阶级斗争好像真的是一抓就灵。虽然开了两个小时的会,不但没有影响生产进度,反而可以促使任务提前完成。你想想,如果你没有完成,你怕不怕上台去检讨?你怕不怕被当作“阶级斗争新去向”?在那样的时代,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真的是一个法宝啊!
改革开放了,阶级斗争不抓了,开始抓钱了。惹到当官的,罚款,扣奖金,办法更多了,效果好像也更好。且不论。但是,阶级斗争这根弦,在某些人心目中却始终没有松懈。国内没有地富反坏右了,国际上有,最大的地富反坏右就是美国日本,只要惹到我们头上来的,都是。即使与中国友好,只要和自己不般配的,或者有摩擦的,都是“敌对势力”,都是地富反坏右。虽然阶级斗争的对象变了,国际化了,用的词语不同了,思维的模式依然还是阶级斗争那一套。影响所及,连比亚迪这样的企业,这样的企业的高管,只要觉得谁在和自己作对,或者有损于自己的利益,甚至仅仅有点看不惯,都要将其划入“敌对势力”。他们以为,只要把对方认定为“敌对势力”,就可以得到政府的支持,就可以获得中国人的拥护,再大的问题也不是问题,自己也就赢定了。即使对方并非中国管辖,即使闹出个外交纠纷,即使生意上输得个一干二净,只要我是爱国的,政府就可以给予支持,给予补偿,至少也可以赢得14亿人喝彩。我们不是抵制过日货吗?不是抵制过谷歌吗?不是在家乐福大门外示威过吗?不是禁止过某某国家的进口吗?这样的思维,与当年大清那些大臣们的思维还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
企业靠什么生存?靠的是市场,是顾客。不尊重市场,不尊重顾客,随随便便就把某个市场某个顾客划为“敌对势力”,企业还能生存吗?比亚迪在巴西建厂,竟然蔑视巴西政府(实际上也就是在蔑视巴西顾客),可谓登峰造极。如果换把椅子坐一坐,你是巴西人,你会怎么想?你会买比亚迪汽车吗?如果巴西人也像中国人这样“爱国”,会不会掀起一场爱国示威运动?如果哪个巴西人买了比亚迪的车,会不会被其他人视为“巴奸”“卖国贼”?一个这样大的企业,如此侮辱自己的市场,如此侮辱自己的顾客,应不应该好好检讨一下自己的经营理念、经营思想?不从理念和思想上解决问题,不从根本上来一个转变,即使此事能够平息,能够消解,迟早还要发生更大的问题、更大的风波、更大的事件。说不定某天某一个并不起眼的风波,就可能把一条大船掀翻!
已经进入21世纪了,企业竞争不仅仅是价格竞争、质量竞争,还包括形象竞争,更包括思想或思维的竞争。一个负面舆论,往往影响企业的形象。20年前我就写过《论组织的形象竞争》(载《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4年11期)一文,对企业管理自己的形象,包括如何应对负面舆论提出过若干建议。海天事件后,我又写过好几篇短文,对此加以发挥。中国企业在这方面至今没有觉醒,还在坚持“官工业”的那一套,思维方法依然是“阶级斗争一抓就灵”。这样下去,不碰个头破血流,不被世界各国抵制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