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点 (CDs) 是一种新型超小碳纳米材料,具有低毒性、优异的生物兼容性、可调的带隙发射和多功能的光物理特性等显着优势。最近,基于CDs的生物医学应用引起了相当大的兴趣,特别是在荧光(FL)成像和肿瘤治疗方面。使用近红外(NIR)发光碳点具有改善的组织成像能力和增强的穿透深度等优势。然而, CDs的高效近红外发光仍是一个重大挑战。在各种肿瘤治疗策略中,肿瘤光热疗法(PTT)因其副作用小和独特优势而脱颖而出。然而,由于荧光(辐射跃迁)和光热转换(非辐射跃迁)之间的竞争光物理过程,实现高效的近红外发射和高的光热转换效率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因此,在CDs中实现FL和光热过程之间的平衡可以扩展它们的生物医学应用。
主要的挑战在于CDs在水溶液中的近红外效率有限,这限制了它们在荧光成像中的效果。克服 CDs 在水溶液中的猝灭效应并改善其近红外发光已成为关键目标。为解决这一挑战,已经提出了各种方法,如表面钝化,能量传递,和表面修饰。然而,同时实现高效的近红外发光和有效的肿瘤光热疗法仍然是一个挑战。同时,提高CDs在肿瘤中的富集效率通常需要增大颗粒尺寸,这可以增强肿瘤靶向性,但也会引发体内富集的担忧。因此,主要挑战在于在不增加颗粒尺寸的情况下,同时提高近红外荧光和光热疗法的效果
本课题组之前成功合成了近红外发光和高光热转换效率的CDs(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2018,7,91)。然而,这些CDs在水溶液中容易荧光淬灭,且其小尺寸限制了有效的肿瘤富集,从而影响了光热治疗的效果。本工作通过引入D-Arg修饰,不仅改善了CDs的近红外发光,还延长了它们在体内的代谢时间,从而增强了肿瘤富集并显着提高了光热治疗效果。
相关成果以“D-Arginine-Functionalized Carbon Dots with Enhanced Near-Infrared Emission and Prolonged Metabolism Time for Tumor Fluorescent-Guided Photothermal Therapy”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上。文章通讯作者为澳门大学曲松楠教授,第一作者为澳门大学博士毕业生王黎明(现为赣南医科大学青年教师)。
CDs 的合成方法按照我们之前研究中概述的方法。将 CDs与不同浓度的 D-精氨酸在 45°C 水溶液中混合 15 分钟,然后冷却至室温,制备 D-Arg 和 CDs 复合物,如图 1a 所示。激发的电子通常通过热形式的辐射或非辐射跃迁释放到基态。为了平衡 CDs 与 D-精氨酸络合后的 FL 和光热过程,在不同质量比下评估 CDs 和 D-精氨酸络合物的光学和光热转换特性,以优化络合比。结果显示,当质量比小于1:10时,络合物中CDs在665 nm处的紫外-可见吸收带先增强并略微蓝移,随后随着D-精氨酸浓度比CDs高出10倍时,吸收带逐渐减弱,如图1b和S1所示。在 550 nm 和 630 nm 激发下,CDs 和 D-精氨酸复合物的 FL 发射带分别在 650 nm 和 700 nm 处达到峰值,且随着D-精氨酸浓度增至碳点浓度的10倍,荧光强度显着增强。随后,随着D-精氨酸浓度的进一步增加,增强速率逐渐减缓(图1c、1d、S2及S3)。CDs 和 D-精氨酸配合物的红光发射的 PL 衰变曲线比纯 CDs 的寿命更长(图 1e),这与增强的发射光谱非常吻合。采用功率密度为1 W/cm²的655 nm激光器,对比研究了碳点(CDs)、碳点与D-精氨酸复合物在水溶液中的光热性能。纯 CDs 表现出卓越的光热性能,在 655 nm 激光照射 10 min 后,其 100 μg/mL 水溶液从室温达到 73.5°C。在以10 倍的质量比与 D-精氨酸络合后,复合物的光热性能略有下降,但在相同的激光照射下保持近 70°C 的温度升高。然而,在较高的 D-精氨酸浓度下,该值降至 45.8°C,表明在高 D-精氨酸络合浓度下光热性能下降。有趣的是,NIR 发光 (Em 700 nm) 在 1:10 的络合质量比下得到了最大增强(图 1f)。考虑到 NIR 发射的显着改善以及令人满意的光热性能,我们选择 1:10 的质量比作为最佳络合条件,并将该比例(1:10)的 CDs 和 D-精氨酸络合物命名为 D-Arg@CDs。通过计算发现,D-Arg@CDs 水溶液的光热转换效率高达 55%。在水溶液中,在 655 nm 激发下,CDs 在 NIR 区域的 PLQY 低至 0.2%。与 D-精氨酸复合后,在 655 nm 激发下,D-Arg@CDs 在 NIR 区域的 PLQY 增强至 1.1%。
图1. (a) D-Arg@CDs的制备过程示意图。(b) UV-Vis吸收光谱。(c) 550 nm激发下的荧光(FL)光谱。(d) 630 nm激发下的荧光光谱。(e) 512 nm激发下在650 nm处记录的光致发光(PL)衰减曲线。(f) PL峰位置和温度变化。(g) 不同合成质量比的CDs和D-Arg@CDs水溶液的温度变化。
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 用于表征 CDs 和 D-Arg@CDs 的形态,如图 2a 和 b 所示。TEM 图像显示 CDs 和 D-Arg@CDs 均匀分散,直径相似,约为 6 nm,表明在 CDs 上修饰 D-精氨酸不会增加粒径。CDs 和 D-Arg@CDs 的高分辨率 TEM 图像呈现了 0.21 nm 的清晰均匀晶格条纹,对应于石墨的 (100) 晶格平面。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FT-IR) 用于验证 D-精氨酸和 CDs 之间的表面结合相互作用。如图 2c 所示,3360 cm-1 处的宽带对应于 D-精氨酸中胍基团的 ν(N-H) 拉伸振动。D-精氨酸的胍基团和 CDs 的羧基之间形成氢键,导致胍基团的 N-H 拉伸振动发生变化,导致峰位发生明显偏移。CDs 的红外光谱中在 1699 cm-1的峰对应于 -C=O。通过与 D-精氨酸络合形成氢键时,观察到峰位置的明显变化。如图2d所示, 通过1H NMR光谱进一步观察络合过程,D-精氨酸中的氨基在3.14 ppm处显示化学移位。然而,将CDs与D-精氨酸结合后,氨基信号移至3.34 ppm。这归因于D-精氨酸的-NH2基团与CDs上之间形成氢键,导致化学位移值发生变化。
图2. (a) CDs 和 (b) D-Arg@CDs 的 TEM 图像;(c) D-Arg@CDs、CDs 和 D-Arg 的 FT-IR 光谱;(d) D2O 中 CDs、D-Arg 和 D-Arg@CDs 的 1H NMR。
为了研究D-精氨酸修饰后荧光性质的变化,我们比较分析了D-Arg@CDs和CDs水溶液中的激发(EX)-发射(EM)图谱,如图3a和b所示。CDs 在 550 nm 处表现出明显的绿色发射中心,对应于核心态。相比之下,D-Arg@CDs展现出约700 nm的增强近红外发射中心,这可归因于表面相关态。为了进一步研究CDs和D-Arg@CDs的光动力过程,在400nm激发下进行了瞬态吸收光谱测试。光激发后,在570nm附近出现了与碳核心对应的广泛的基态漂白信号,如图3c-f所示。相反,D-精氨酸的修饰导致在650nm附近出现了显着的表面相关状态漂白信号,表明能量从核心转移到了表面。漂白信号的动力学揭示了能量转移速率为4.1 × 1011 s-1。这些结果表明,D-精氨酸通过阻止与水分子的直接接触,有效减少了水中的能量损耗。因此,D-Arg@CDs在水中表现出改进的近红外发射。
图3. (a) CDs和(b) D-Arg@CDs水溶液中的激发发射图。在水溶液中,(c) CDs和(d) D-Arg@CDs在λpump = 400 nm(1 kHz,50 fs)下激发后的TA光谱。(e) CDs和(f) D-Arg@CDs水溶液的550 nm(红色符号/线)和630 nm(蓝色符号/线)光漂白信号动力学。
在HepG2、Huh7和Hepa1-6细胞中评估CDs和D-Arg@CDs的细胞毒性,显示CDs和D-Arg@CDs对细胞几乎没有毒性。如图4a所示,CDs和D-Arg@CDs在100μg/mL时对细胞活力的影响最小。Zeta电位分析表明CDs表面具有负电性(图4b),用D-精氨酸修饰后,D-Arg@CDs的表面电荷变为正电性,有利于穿过带负电荷的细胞膜。图4c显示了在用543nm激光激发下与D-Arg@CDs孵育1.5小时的Hepa1-6细胞的清晰红光荧光图像。相反,CDs孵育的细胞表现出较弱的荧光信号。高倍率下的观察(图S7)显示D-Arg@CDs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我们之前的研究中也报告了类似的观察结果。这些结果表明,反向表面电荷积极促进了细胞对D-Arg@CDs的吸收增强,利于用于生物成像和生物医学应用。对Hepa1-6细胞进行活/死细胞成像测定,以证明D-Arg@CDs的光热诱导杀伤能力。细胞用D-Arg@CDs或CDs(100μgmL-1)处理1小时,用655nm激光照射10分钟,然后在37°C下用钙黄绿素乙酰氧基酯染色30分钟。用PBS溶液洗涤3次后,使用FL显微镜检查细胞。研究结果显示,细胞在光照射前表现出绿色FL,表明细胞处于活状态,进一步证实了D-Arg@CDs优异的生物兼容性。激光照射后,细胞呈红色FL,表明肿瘤细胞已死亡(图4d和图S8)。这些结果表明D-Arg@CDs通过光热机制具有强大的肿瘤杀伤能力。此外,D-Arg@CDs表现出有效的肿瘤摄取和局部PTT,能够有效根除肿瘤,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毒性。
图4. (a) CDs 和 D-Arg@CDs 在HepG2、Huh7 和 Hepa1-6 细胞中 24 小时的相对活力;(b) CDs 和 D-Arg@CDs 在水溶液中的 Zeta 电位光谱 (c) Hepa1-6 细胞在 405 nm 和 543 nm 激发下与 CDs 和 D-Arg@CDs 孵育 1.5 h 的 FL 共聚焦显微镜图像。(d) 在 655 nm 激光照射前后D-Arg@CDs 和 CDs 处理的 Hepa1-6 细胞的活/死细胞成像测定。
考虑到低细胞毒性,高细胞摄取,以及优异的近红外区发光性能,我们通过体内FL成像评价了CDs、D-Arg@CDs和L-Arg@CDs的生物相容性和体内分布。如图5a所示,在向小鼠静脉注射CDs、D-Arg@CDs和L-Arg@CDs后不同时间间隔(1h、3h、12h、24h和48h)取出心、肝、脾、肺和肾等主要器官,进行体外FL成像。在注射前,主要器官在589nm激光激发下未显示红色荧光。然而,静脉注射D-Arg@CDs1小时后,肝脏和肾脏在589nm激光激发下显示出红色荧光信号。相比之下,对于CDs和L-Arg@CDs,这些信号在注射24小时后逐渐减弱并最终消失。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48小时后,D-Arg@CDs的肾脏仍然显示荧光,表明D-Arg修饰的CDs在小鼠体内具有延长的代谢时间。如图5b所示,将三组小鼠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CDs溶液、D-Arg@CDs溶液和L-Arg@CDs溶液。随后,小鼠体内最初1小时内表现出强烈的全身红光,6小时后逐渐减弱。D-Arg和L-Arg修饰后,D-Arg@CDs和L-Arg@CDs富集在肿瘤组织中。然而,D-Arg@CDs在肿瘤组织中停留的时间更长,这表明D-精氨酸可以延长CDs在体内的代谢,增加其在肿瘤组织中的积累。
图5. (a) 注射CDs、L-Arg@CDs和D-Arg@CDs后,不同时间的近红外(NIR)FL图像。(b) 各种时间点,静脉注射CDs、L-Arg@CDs和D-Arg@CDs后,小鼠的近红外(NIR)FL图像。
通过静脉注射进一步评估 D-Arg@CDs 在 NIR 区域对体内肿瘤 PTT 的性能,然后用 1 W cm-2 的 655 nm 激光处理。注射 D-Arg@CDs 的肿瘤区域在激光照射 10 分钟下表现出约 70°C 的温度升高,如图 6a 所示。相反,在同一治疗期间,注射 CDs 和 PBS 的肿瘤组织分别达到约 47°C 和 37°C 的温度。D-Arg@CDs 的 PTT 能力超过了 CDs,凸显了 D-Arg@CDs 更有效的肿瘤治疗的潜力。如图 6b 和 S4 所示,通过监测肿瘤生长进一步评价 D-Arg@CDs 的 PTT 疗效。在对照组中,肿瘤组织随时间持续生长,单独使用 D-Arg@CDs 和激光照射均不能有效抑制肿瘤进展。然而,CD PTT 组对肿瘤生长的抑制最小,主要是由于相对较低的光热温度。相反,用 D-Arg@CDs 治疗的小鼠组表现出对肿瘤生长的显着和显着抑制,导致完全消融,即使在 60 天后也没有观察到复发(图 6b)。这些结果展现了 D-Arg@CDs 卓越的体内 PTT 性能。为了进一步评估抗肿瘤效果,在治疗后第 14 天对小鼠的肿瘤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对照组对肿瘤组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损伤,如图 6d 所示。相比之下,在 D-Arg@CDs 激光组中,H&E 、 c-Cas-3 和 Ki67 染色图像表明显着的细胞损伤和凋亡,伴随着增殖活性的降低。这些结果证实了 PTT 对肿瘤的治疗效果。在 D-Arg@CDs 治疗组的测试中没有可见器官损伤或炎症病变的明显迹象,表明 D-Arg@CDs 对所有这些主要器官的全身毒性较低(图 S5 和图 S6)。
图6. (a)小鼠的红外热图像。(b)接受不同治疗后的小鼠照片。(c)小鼠的肿瘤生长曲线。(d)治疗后14天小鼠肿瘤组织的H&E、c-Cas-3和Ki67染色。
总之,通过用D-精氨酸修饰CDs,合成的 D-Arg@CDs 在水溶液中表现出增强的 FL 效率,同时保持其 55% 的光热转换效果。此外,通过增加它们在肿瘤部位的积累,这些 CDs 在肿瘤治疗中的疗效显着增强,从而同时优化多种功能。D-Arg@CDs 有望作为肿瘤 PTT 的高效光热剂。此外,这种 D-精氨酸修饰策略可能适用于其他 CDs 体系,以促进其光热特性用于临床试验。
本工作受到以下基金资助:
澳门特别行政区科技发展基金(0139/2022/A3, 0007/2021/AKP, 006/2022/ALC);
深港澳科技计划项目(C类项目)(SGDX20210823103803021);
澳门大学-华发集团联合实验室资助(HF-001-2021)文献链接:(长按二维码直达)
https://doi.org/10.1016/j.jcis.2024.09.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