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胡耀平Small:具有黄、白、蓝紫色延迟荧光的碳点基材料

文摘   2024-11-05 11:43   中国澳门  
背景介绍


热激活延迟荧光 (TADF) 材料发光寿命长、内部量子效率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常见的TADF材料主要为金属有机配合物和有机分子,但这些材料存在成本高、制备工艺复杂、稳定性低等缺点。因此急需研发廉价、稳定的新型TADF材料。

近日,宁波大学胡耀平副教授课题组将碳点负载于氟化镁基底,实现了多色延迟荧光的调控。具体而言,作者将间苯二胺加入到硝酸镁溶液中,然后与氟化铵溶液混合,蒸发溶剂,固体混合物在300–500 ℃的空气氛围中煅烧,即得具有黄、白、蓝紫色延迟荧光的碳点@氟化镁(CDs@MgF2)复合材料。MgF2基底的优点有:1)MgF2与碳点之间形成C–F、C–O–Mg、氢键,有效抑制了碳点中三重态激子的非辐射跃迁;2)MgF2具有介孔结构,可以提供紧密空间限制碳点运动;3)氟原子吸电子能力强,可以诱导自旋轨道耦合,减小单重态-三重态之间的能带间隙;4)MgF2的刚性结构可以保护碳点,使材料具有优异的稳定性

相关成果以“Calcination-Controlled Synthesis of Carbon Dots@MgF2 Composites with Yellow, White, and Ultraviolet-Blue 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 for Multilevel Information Encryption”为题发表在《Small》上。通讯作者为宁波大学胡耀平副教授,第一作者为宁波大学硕士研究生辛明宇


图文导览


TEM显示,在300 ℃、400 ℃、500 ℃制备的样品均是由小纳米颗粒堆积而成的无规则团块。基底有明显的晶格条纹,晶面间距为0.32 nm,对应于MgF2的(110)面。基底上隐约分布着碳点。用浓硝酸除去MgF2基底后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碳点,发现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碳点的平均尺寸从3.3 nm减小至2.3 nm。高分辨TEM图显示CDs-300具有无定型结构,缺乏晶格条纹;CDs-400中存在部分结晶结构;CDs-500的结晶度最好。这表明碳点的石墨化程度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图1. CDs@MgF2的TEM图

XRD证明样品的主要成分为MgF2,且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衍射峰逐渐变尖锐,表明基底的结晶度增大。氮气吸/脱附曲线和孔径分布图表明MgF2中存在介孔,这些介孔可以提供合适的空间限制碳点。由红外光谱分析得:碳点与MgF2形成C–F键,且随着煅烧温度升高,C=C和C–F的强度逐渐增大,表明碳点的石墨化程度增加,且碳点与MgF2的结合增强。XPS证明了碳点和MgF2之间存在C–F和C–O–Mg键。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氟原子具有较强的吸电子能力,而碳点上又存在着丰富的羟基,因此碳点与MgF2之间可形成氢键。图2i展示了CDs@MgF2的结构

图2. CDs@MgF2的结构表征

作者测试了CDs@MgF2的光学性能,发现CDs@MgF2-300和CDs@MgF2-500的主要余辉带分别在黄光和蓝紫光区域;而CDs@MgF2-400同时存在以上两个余辉带,当激发波长为285 nm时,两个发射带强度相当,余辉为白色。在最优激发波长下,CDs@MgF2-300、CDs@MgF2-500的荧光光谱和余辉光谱几乎完全重合;对于CDs@MgF2-400,在285 nm激发下,余辉光谱中两个发射峰的位置与荧光光谱中两个发射峰的位置相同,这些结果表明三个样品均具有TADF特性。当光谱测试温度从298 K上升到548 K时,三个样品的余辉强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余辉强度的增加表明余辉被热能激活,这是TADF的典型特征,随后的下降则是由于温度升高导致非辐射跃迁增强

图3. CDs@MgF2的光学性质。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显示:样品在270–275 nm和370–390 nm有两个吸收带,分别对应于碳核中C=C键的π–π*跃迁和碳点表面C=O键的n–π*跃迁。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碳核态与表面态的吸光度比值逐渐增大,表明碳核态比例增加。对于CDs@MgF2-300,当余辉发射波长为530 nm时,其主激发峰在365 nm处,与372 nm处的吸收峰对应,表明黄色余辉来源于表面态发光中心。对于CDs@MgF2-500,当余辉发射波长为367 nm时,其余辉激发峰位于273 nm处,与271 nm处的吸收峰对应,表明蓝紫色余辉来源于碳核态发光中心。对于CDs@MgF2-400,其主要的余辉发射峰在384和515 nm处,对应的激发峰在274和375 nm处,分别与碳核态和表面态的发光中心有关。余辉衰减光谱显示,CDs@MgF2-300和CDs@MgF2-400中黄色余辉的平均寿命分别为810 ms和1106 ms,远高于CDs@MgF2-400(379 ms)和CDs@MgF2-500(266 ms)中的蓝紫色余辉,这表明表面态发光中心的余辉寿命比碳核态发光中心的余辉寿命长,解释了CDs@MgF2-400被285 nm的紫外光激发后,其TADF由白色渐变为黄色的原因。由77 K的荧光光谱和余辉光谱可知:CDs@MgF2-300和CDs@MgF2-500的ΔEST分别为0.1和0.07 eV;对于CDs@MgF2-400,蓝紫色和黄色余辉的ΔEST分别为0.05和0.09 eV。较小的ΔEST(≤0.1eV)有利于RISC过程,从而产生TADF。

4. CDs@MgF2的光学性质

基于以上分析,作者提出了CDs@MgF2复合材料的发光机理(图5)。对于CDs@MgF2-300,由于煅烧温度较低,CDs-300的碳核没有充分碳化,只形成了少量与蓝紫色发光中心相关的sp2碳团簇,而CDs-300含有丰富的表面官能团,这些官能团与黄色发光中心相关,因此在CDs@MgF2-300中,表面态发光中心占主导。在365 nm激发时,CDs-300中的电子被激活到表面态发光中心的S1态,然后通过辐射跃迁至S0态,发出黄色荧光;或者受益于较小的ΔEST,S1电子先跃迁到T1态,然后通过RISC回到S1态,再跃迁到S0,产生黄色TADF。需要指出的是,少量的T1电子可以直接跃迁到S0态产生磷光。对于CDs@MgF2-400,由于煅烧温度的升高,CDs-400碳核中sp2碳团簇的数量增加,但表面官能团由于高温分解,其数量减少,在此状态下,蓝紫色余辉增强,黄色余辉减弱,经285 nm的紫外光激发后,蓝紫色和黄色TADF同时发射,产生白色余辉。对于CDs@MgF2-500,由于CDs-500碳化程度最高,而表面基团几乎完全分解,因此主要发光中心是碳核态,产生蓝紫色的TADF。

5. CDs@MgF2可能的发光机制

作者测试了CDs@MgF2的稳定性。在紫外灯下连续照射6小时或在空气中储存6个月后,三个样品的TADF强度几乎保持不变;将三个样品浸入到常见溶剂中,CDs@MgF2的余辉不会被淬灭;样品在强酸、强碱、强氧化剂中也能发射TADF,这些实验表明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稳定性。图6展示了CDs@MgF2可用于多级信息加密和防伪领域。

6. CDs@MgF2的光学应用。


本工作受到以下基金资助: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Q20E020005)

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Y202351157, Y202455501)

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2021J075)


文链接:(长按二维码直达)

https://doi.org/10.1002/smll.202407170

END

*本文为课题组供稿,首发于碳点人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出处。

碳点人
交流学习碳点 (Carbon Dots) 材料领域的科研进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