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回复1
获取一线、总监、高管《管理秘籍》
当前是个特别的时代,一方面市场行情真心不好,现在供需关系是比较糟糕的;
另一方面,AI的强势切入与高速发展,已经逐渐达到了工程使用的最低标准,下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似乎即将来临;
所以,对于互联网人来说,当前的感受是比较奇怪,很有些端着方便面就是不下口,饿着肚子等大餐的感觉,似乎行业颠覆、新巨头诞生,也就这两年的事。
但这里面不同的视角感受是不一样的:站在公司角度,现在市面上游离了不少人才,我能提供一份工作岗位就很不容易了,你们就应该感恩戴德啊!
而且公司是正面承担市场压力的角色,所以其想要拿捏员工的情绪会进一步高涨;
对于员工来说,依旧是“拿多少钱,干多少活”的思维,当前员工其实是不太珍惜手里的工作的,总觉得下一份会更好,至少他不会比现在更差。
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很多公司不停在抱怨员工不好用,所以到底哪里不好用了呢?
简单来说,公司与员工之间对【价值判断】的预期没有拉齐,互相的价值判断不符预期导致了怎么都不会很好用。
公司想要更多,员工想要做得更少,对于技术一号位来说,他被夹在中间的对象,在这个情况下要如何做决策、如何做梯队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与此同时,公司无论是对技术一号位还是对技术团队的要求,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市场对员工能力的影响
前几天,极越汽车CEO被困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类似于这种企业,接下来可能还会有很多,我们将视野拉近与电动汽车相关的一个业务:充电桩。
近几年,由于电动汽车数量上浮,各种快速充电设备开始出现,初期利润还是很可观的,但慢慢这块“肥肉”被竞争者看到了,于是几个大厂都下场了。
这种设备都大同小异,用户很容易用脚投票,于是价格战开始,用电单价一度被拉到很低的数字,导致各个机构盈利的年限被一再拉长。
于是他们形成充电桩联盟,并承诺一定不低于某个价格,但这种没约束力的公约有时有用,有时没用。
所以各个公司老板挖空心思,都在找一些差异化优势、创新性办法,去缩减自己的成本,提升自己的竞争效率。
而上述案例是一个普遍现象,中国互联网发展了这么多年,能做的简单事情已经都被做了,剩下的要么是硬骨头、要么是脏乱差。
也就是你想得到的产品在市面上已经出现了,那么如何做出差异化、做出效率呢:
真正的竞争都是跟自己的竞争,要做的比自己更好; 做好每一件小事,不比做好一件大事容易,持续做好小事的价值会持续变大; 有把握的事情要降低成本,不确定的事要控制成本,很多公司等的就是没把握,因为这是一个新的东西,更容易成功,但是要有敬畏心; 要经受挫折,扛得住才起得来;
最终的结果对公司人才梯队有个重要影响:员工逐渐被挤向了两边:
一线只需要无脑执行,追求个性价比; Leader需要既要专业、又懂业务,钱可以商量,但能力一定要上去;
如何让听得到炮火的核心员工做主,如何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特别在这个AI时代。
管中窥豹
接下来以我在AI效能助手的合作伙伴为例,待遇也就2万左右,但对他的要求可就杂了:
懂管理。因为我们核心提供的是企业咨询服务,所以这哥们需要懂管理,并且还需要比较深刻! 能对话。因为我们采访对象一般是CEO、部门一号位,所以这哥们需要能够言之有物,还不能怯场! 能上台。因为我们需要对中基层干部进行领导力的培训,所以这哥们要能上天将PPT! 懂SOP。因为我们要切实帮企业解决问题,所以会协助建立机制,机制建立后还需要导入系统,所以这哥们先要能够建立机制,其次要导入系统,最好还要充当客服,交企业员工如何使用。 写代码。不可避免,工具会有些BUG,他总得写代码去解决吧,至于需求,他自己写就行了呗。 写文章。暂时来说,我日更压力已经很大了,我们马上要出公司公众号,不可避免,这哥们需要自己去维护一个公众号。 短视频。对,我们快做短视频了。 财务、合同、收款、催收。差不多就这些。 ......
2万,似乎确实有点强人所难...
但没办法,创业团队不是你会什么,我用什么;而是我需要什么,你去学什么......
我这就是真实情况了,他部分反映了目前市场环境下企业对员工多元化能力的需求。
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做到配置丰富的团队资源,特别是在初创团队中,每个成员往往需要承担多项职责。
不是所有企业都有钱能做到梯队健全的资源配置,特别是在初创团队中,核心员工需要承担多项职责,而且他需要真懂,不能样样通、样样松。
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反映了市场上职位结构的变化以及企业成本控制的压力。
上述现象不仅僅仅存在于创业团队中,许多成熟企业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员工多重身份:现代企业追求员工的多功能性,很多员工在不同的角色之间来回切换。这种“全能型”员工虽然节省了招聘成本,但是压力也更多,尤其是在面对快速迭代的技术和市场变化时。 激励不足:企业在给员工增加责任和要求时,如果不能提供相对应的薪酬涨幅和激励机制,很可能会引起员工的不满,甚至导致跳槽。如何平衡员工的多元化需求与薪酬待遇,是当前企业管理的一道难题。
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走出来,走进去
技术出身的Leader很容易太闭塞,他们喜欢将自己圈到代码这个小圈子里,但这不是公司对技术的需求。
技术的价值在于场景应用,如果技术一号位对业务思考较少,对业务场景化创新完全没想法,这就很难了!
走出代码世界,更多的参与真实世界,多见一见业务的发展和困难,是技术第一梯队最需要做的事情。
一切能够被代码化和AI实现的,我们都应该去关注,任何能被技术解决的问题都应该优先考虑技术,这里具体的一些场景可以是:
一些数据打通成本很高,技术上能不能协助打通,比如公安系统与业务系统(酒店系统、银行系统),我们能通过人脸识别,精准的知道这个用户到底是谁,在哪从事什么工作,再做进一步产品设计; AI化可以替代哪些人工的工作,可以替代这些人工工作到什么地步,是部分替代增加效率,还是完全替代降低成本,当前每次交易成功都有百分之多少的人工成本,技术能将这个成本降低到什么程度? ...
以上的任务都要求对业务足够的了解,并且具备独立思考能力。
对于技术部如果所有的需求都是来源于业务团队,接到需求就做,如果出错了,再不停打补丁,没有自己的思考,不能提前6个月甚至12个月布局业务所需的技术,这种后置的成本很高。
对于业务,技术这块到底有什么核心优势?这个需要好好的面对。
不能总是去做很多短线操作,比如:做一些技术重构,在稳定性上发发力,然后再招一点人在做下工程建设,搞搞Devops嘛,最后质效数据是好看了,想来好像确实是解决了一些焦虑。但做加法,不面对自己,出来混,终究要还的。
技术一号位要思考技术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在公司的分工和定位到底是什么,不要去找一些短线操作,以为能够有捷径,这个没有意思,而且长期的看,也确实不会给公司留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慢慢的回归到日常工作、业务日常,去做那些最艰难但最有意义的事情。无非就是从一个技术,转型成一个技术产品。每天去跟业务开一次产品会,去帮他们调调需求,就静下心来去好好做。
真的做了这步,发现路还挺长的,要转型其实还挺多的。
所以,公司对技术的需求从来都不只是代码,而是侵入业务的技术创新。
结语
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互联网行业正迅速变化。
市场不稳定和AI的快速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技术团队不仅要不断提升技术,还需要深入了解业务,才能真正帮助企业成长。
公司和员工的期望越来越不一致。企业希望员工更努力工作,而员工则希望有更好的发展和回报。
要解决这个问题,很难,可能他就是无解的...技术领导者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看能不能通过努力多拿些份额回来。
他们需要把技术和业务结合起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为团队成员提供成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