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回复1
获取一线、总监、高管《管理秘籍》
之前我们从《毛选》中的一篇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提取出了一套心法:目标与分类思想。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这也是我之前在做机制推行过程中漏掉的关键环节,这里有三个核心考虑点:
第一,思考我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第二,思考基于我们的目标,谁是我们的朋友,为什么; 第三,思考基于我们的目标,作为我们的敌人,有没有变成朋友的可能,为什么;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发现:只是了解分类的心法,在碰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依旧会抓瞎,其原因也很简单,功力不足。
这里的意思是:我们虽然知道需要对问题进行分类,但我们却做不好分类这个事情本身。
后续《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也许可以看出答案:信息量不足,是不足以做好分类的。
没有调查就没有启示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教员实地考察了多个乡县,召集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民运动工作同志开调查会,共耗时32天,仔细听他们的报告,最终形成的文章。
教员发现,调查前从汉口、长沙乡士阶级那里听到的道理完全相反。深入基层才发现,很多奇事,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深入这篇文章后,给我的启示是:所有伟大的文章,其信息量必定巨大。以我现在水平来说,也根本没能力完全吃透,所以我们从每篇伟大文章中,学得到一个做人做事的道理,就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就这篇文章,我吸收的道理是:没有深入调查就不会得到真相!
首先,我想起了一件往事:之前在B站推行OKR一年后,效果并不是很好,于是部门老大把我们几个负责过OKR推行的总监召集到一起,想要就为什么OKR难以推行讨论一个所以然出来。
当时是花了约2个小时的时间,5、6个人在小会议室各自发表意见,最后草草的得出了几个结论性意见......
现在回想起来,那其实挺儿戏的,甚至我认为当时除了部门老大,其他人对于OKR这件事的认知都很不成熟:
老大想将OKR变成一种激发创新的工具;我们实际使用将OKR当做了一种圈地的工具; 老大想用OKR去打破部门墙;我们实际执行OKR时候依旧是各自为战;
在这种文化下,OKR能做起来就奇了!所以我们下面几个总监从内心深处其实并不认可OKR,甚至根本没把他当一回事。
但后面经历多了,自己到了要经常推行机制变革的时候,我的感受不太一样了,我站在了曾经部门老大的位置,而我对OKR的推行依旧以失败告终。
而最终我总结的原因是:各部门老大不配合,这更儿戏了...
读了《毛选》后再看我的两次失败的OKR推行,也许一开始方向就错了。
跟成功案例学
在教员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时候,那里的农民运动已经做得比较成功了,只不过底层的情况与上层的反馈中间可能有巨大的信息差。
于是教员亲自下场做了详细调查,最终产出了这篇报告,我相信这篇报告一定为后续农民运动提供了指导思想。
同样的,我已经有了两次OKR推行不力的情况,为什么要坐在办公室自己抓破脑袋去想呢?
这里当然不是说思考不对,而是我是不是应该去到那些OKR做得好的团队,切实去问一问、去看一看:他们到底做对了什么事情,并且把这些事情一一记录呢?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去收集更多的信息无非两个原因:
狂妄,觉得其他人不值得我们学习; 懒惰,怕调研过程遇到太多麻烦需要应付;
无论狂妄还是懒惰,都不利于我们了解真相。
当前,我们正处于AI时代的前期,网上的各种信息量爆炸,在各种平台中,信息俨然已经成了一种舆论工具,他们会通过一段视频或者一段文字来引导大家,从而达到他们需要的结果。
多数人是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他们首先会被信息差蒙蔽,其次会被认知差引导。
因为很多时候你知道的信息可能是不全的,只是人家想你知道的部分;你体会到的感受可能是信息以及不断“被教育”、引导的结果。
所以,在今天我们如果要去做一件事情,或者要验证一个想法,或者要找出卡点的根本原因,就一定要将鞋子打湿,亲自下场去了解真正的信息,否则等待我们的,很可能是因信息不足而导致的决策失误。
结语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我们学到的不只是“调研”的态度,而是破解信息差、认知偏差的根本路径:获取真实信息,以洞察事物全貌。
在机制推行和组织变革中,失败往往源于“信息不足”或“信息失真”。要避免决策偏差,仅凭会议室讨论、个人经验难以奏效。
真正的行动,必须落实到调查研究这一环节。那么,如何有效展开调查,避免“走形式”?这里提一个简单建议:
S.T.E.P.调查方法论:掌握全局与细节
S - Scene(场景确认):明确问题背景和核心目的
调查的第一步是弄清“想解决什么问题”。
这一阶段需明确目标——是验证现象、剖析原因,还是寻找最佳实践。场景决定调查深度,避免方向偏离。
T - Target(对象筛选):锁定信息来源,确保多维度视角
针对不同场景,选择合适的调查对象,避免单一视角。既要询问实际执行者,也要覆盖决策者、观察者,确保信息全面而真实。
E - Evidence(证据收集):多渠道收集数据,平衡主观与客观
采用访谈、数据分析、实地观察等手段,交叉验证关键事实,避免单一论据。对“关键节点”进行多维度追踪,形成完整信息链。
P - Process(过程复盘):反思过程,提炼可复制经验
调查结束后,及时整理信息,进行逻辑复盘,将复杂信息简化为关键洞察,提炼出具备指导价值的策略和行动计划。
在当下的信息洪流中,认知差往往源于“表象信息”的误导与“二手认知”的偏移。
唯有实地深入、亲身探究,才能穿透迷雾,掌握真相。真正的决策力,来自于对一手信息的掌控和深度分析。
深入一线、脚沾泥土,才能确保每一步决策踩在真实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