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型思维:老板不关注,这件事还做不做?

职场   职场   2024-11-26 08:28   四川  

我的产品发布了:CEO数字分身,让CEO分身有术,有意者联系。

关注公众号回复1,获取高清管理路线图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直到最近和一位CEO聊天,才发现我高看了自己,自己在很多事情上并没有践行成长型思维这一原则,甚至自己根本不懂什么才是成长型思维

如果有人问,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还是可以逐步提高的?我猜你和我一样,肯定会选择后者,因为人的能力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提高的,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可奇怪的是,我们实际进行选择或者做事的时候,却完全是另一回事。

比如写代码遇到难题时,会很着急,会感到沮丧,甚至放弃;当面临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项目或任务时,会感到不安,会害怕失败,可能选择逃避去做一些轻松的事情;在设定个人或职业目标时,会设定一些过于保守的、有局限性的目标。

是不是很矛盾,尽管我们可能在理智上认同“人的能力是可以逐步提高”的观点,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往往受到各种心理、情感和环境因素的干扰,从而无法真正践行成长型思维的原则。

怎么办?要解决一个问题,就得深入一个问题,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之后,解决思路也就会变得清晰。

固定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的反面是“固定型思维”,在《终身成长》这本书中,首次提出了这两种模式。书中有几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1. 当你有时间提升自己的时候,为什么要浪费时间一遍又一遍地去证明自己的杰出?
  2. 为什么要掩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去改变他们?
  3. 为什么要找那些只能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人而不是那些可以促进你成长的人作为自己的朋友和搭档?
  4. 为什么要去找那些自己屡试不爽的事而不是去选择一些可以提高自己的事来做呢?

这几句话其实道出了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差别的内核。

固定型思维的人,倾向于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内,不断地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他们宁愿掩饰自己的不足,也不愿意面对并尝试去改变。

在选择朋友和搭档时,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不会威胁到他们自尊心的人,以此来保护自己的自我认同。

他们更愿意做那些已经熟悉且能够轻松完成的事情,以避免可能的失败和挫折。

而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却相反,他们珍视每一个可以提升自己的机会,不害怕失败,反而将失败视为成长的一部分。

他们愿意公开自己的不足,并积极寻求改变和提升,在选择朋友和搭档时,他们更倾向于那些能促进他们成长的人,因为这些人能给他们带来新的视角和挑战。

总结一下就是,固定型思维的人通常过度关注外界的认可,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却更多关注的是自我提升。

反过来理解:更多关注外界认可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更多关注自我提升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至此,我们对两种思维模式的本质有了了解,改变的策略似乎也有了:少关注外界认可,多关注自我提升。

思路是没错,可还是那句话,知易行难啊。

你以为自己选择了成长型思维模式来处理事情,忙活了一通后,你咋知道自己提升了没有,如果没有提升,那还把自己搞得很痛苦,那又是何必呢?

如何自我提升

前面说了,固定型思维是过度关注外部的认可,也就是外部评价,成长型思维应该摒弃这些。可没有外部评价,咱们怎么知道自己提升了呢?

咱们一般人,做完一件事后第一反应就是寻求外部认可,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或者判断自己的能力是否有提升。

比如我想搞自媒体,搞了一些内容后,咱们就期望文章的阅读量篇篇都能破十万,视频的播放量个个能破百万。

可外部认可这种方式的坑在于他是主观评价,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出完全相反的评价。

有人说你做的好,你可能会开心,你会觉得自己能力提升了,就想继续去做这件事。

如果有的人说你做的不好,你就会感到失落,感觉自己不是做这件事的料,于是开始思考放弃这件事。

做自媒体的朋友应该明白,有时候你呕心沥血创作的内容,你以为该爆发了,可过了十天半个月,一看阅读量还是只有几千。

看到自己这么多努力没有得到回报,除了骂平台或者读者是傻逼,可能自己的创作动力也会少了很多。

掌控过程

那到底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提升了?如果不好知道,那就不要知道就行了。

当然很多人做不到,而且没有外部评价参考,似乎也显得很盲目。

所以评价还得有,只不过不要主观评价,要建立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

这里举个例子,你请了一个保洁来你家里打扫,你怎么判断他打扫干净了没有呢。

你可能会让家人给出意见,比如你老婆和你老妈,你老婆可能觉得挺干净的,你老妈可能认为还没有她打扫的干净。

因为你老婆很懒,平时很少收拾家里,你老妈却每天都会打扫家里,对家里的卫生细节很熟悉。

所以这时候,你就不好参考他们的评价了。你只有自己建立一个评价标准,比如桌子上有没有灰尘,物品摆放是否整齐等。

你妈和你老婆的评价可以当作是外部的认可,而你自己的标准可以认为是外部标准。

我们自己评价自己是否提升的时候也可以建立这样的外部标准。

比如:做某事的次数,持续投入的时间,完成的任务数,任务的难度,出问题的次数等。

还是回到咱们做自媒体的案例,如果要建立这样的标准,我觉得可以是创作的文章数、字数以及频率,比如:每月写作10篇公众号,总字数不少于两万字,而且必须是技术领域等。

从中可以看出,这些标准一般不是结果类的标准,都是过程类的标准。

因为结果咱们不能控制,结果也往往依赖他人评价,但过程咱们可以掌控。有点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意思。

再说了,提升是长期的事情,短期它不容看出来,过多关注短期结果,可能都还没有多少提升,你就放弃了。

所以不要过多关注短期的结果,要多关注过程,通过过程去建立评价标准。

延迟满足

成长型思维不是为了得到即时的认可或回报,但一定有更高级的回报在等着我们。

比如那些不易察觉的自我提升,可能并不会立刻显现在结果上,但却会在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逐渐体现出来,甚至有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看过《士兵突击》的都知道,许三多被下放到草原班,然后开始默默修路,他不仅要修路,还要把路修得漂亮。

如果他只是修了一条普通的路,可能不会那么容易被发现,可能不会被报道,可能就不会那么快走出去。

成长型思维要尽量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以极致的态度去完成每一件事情。既然是“尽人事,知天命”,那还不如把“尽人事”做的绝一些,让天多感动一些。

以成长型思维去面对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挑战,去拥抱每一个可能。不要害怕付出,不要急于求成,要相信自己的潜力,要相信时间的力量。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拥有成长型思维是我们不断前行、超越自我的关键。

这里只是浅浅的探讨了下成长型思维和它的行动指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不要轻易的陷入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大坑中。

结语

固定型思维是一道无形的牢笼,让我们在短期的满足中迷失;

而成长型思维,则如同一条不断延展的路,引领我们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日复一日的积累与蜕变,是在失败中汲取教训、在挑战中不断重塑自我。

最终,当我们放下对外界认可的执着,专注于内心的力量与提升,便会发现那些看似微小的进步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人生轨迹。

愿我们都能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以极致的态度去追求不凡,在时间的洗礼中,成为真正更好的自己。

叶小钗
原为鹅厂、ctrip、baidu、一线开发,B站技术专家,某独角兽技术负责人,AI产品项目负责人,CEO数字分身负责人
 最新文章